河南为什么总是发大水


为什么是河南?

谜底已经隐藏在谜面之中了:黄河。

黄河并非从来黄。在上游,它还是一条清河:


青海贵德境内的黄河

在流经黄土高原之后,这条裹挟了巨量泥沙的河流,才成为了我们熟悉的黄河。世界上不会再有一条河流比黄河更黄了。每年进入黄河下游河道的泥沙高达16亿吨,1吨黄河水里面就有35千克泥沙。


位于黄河中游的壶口瀑布

今天的华北平原,正是这些泥沙冲积的成果。在平坦的下游,黄河最初并没有固定的入海通道,而是四处漫流,形成了密布的河网,古人称之为“九河”。


印度恒河三角洲

对于想要定居搞农耕的先民来说,一到雨季就变沼泽的土地,让人实在没法放心。经过大禹治水,改堵为疏之后,黄河下游逐渐形成了固定的入海通道,称为禹河故道,入海口在今天的天津。在安稳流淌了一千多年之后,周定王五年(公元前 602 年),黄河发生了有文字记载以来的第一次决口改道,此后一发不可收拾。从这次决口到1938年的2540 年间,黄河下游共决口1590 次,改道26次,重大改道7次。这些决口主要发生在河南境内。


这是由黄河的地理位置决定的。“黄河之水天上来”,浩浩荡荡奔流了几千公里之后,在河南,黄河正式进入了平原地带。来到平原之后,水流放缓,黄河从中游黄土高原携带的巨量泥沙开始逐渐沉积下来,日积月累,河床开始变得越来越高。根据历史记载,早在西汉年间,黎阳(今河南浚县)附近的黄河,就已经高于地面,形成了悬河。为了维护河道,人们只能不断加筑堤坝,形成河道越来越高——水流越来越缓慢——泥沙沉积越来越严重——河道继续升高的死局,直到某场暴雨让堤防不堪重负决口为止。


黄河夺淮

南宋年间,一直从山东入海的黄河决口改道,向东南流淌,侵占了淮河的下游,“夺淮入海”。这期间黄河反复决口泛滥,河道南北摆荡,先后侵袭过睢水、涡水、颖水、泗水等淮河大小支流,“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整个淮河流域都成了黄河的泄洪区。黄河夺淮带来的除了河水还有泥沙,经过长期的沉积,这些泥沙最终将原本通畅的淮河下游也堵塞了。河水无法顺利入海之后,原本鱼米之乡的淮河流域,开始频繁出现水灾。位居黄淮之间的河南,首当其冲。清朝咸丰五年(1855),黄河又在河南省兰仪县铜瓦厢决口改道,河道重新回到山东境内,结束了夺淮的历史。



黄河虽然走了,但留下了难以收拾的烂摊子。改道的黄河不久后再次形成地上河,大小支流无法汇入,因此尽管紧邻黄河,但河南境内大部分地区并不属于黄河流域。本次河南暴雨,黄河以北的新乡等地,通过卫河等海河水系行洪,黄河以南的郑州、周口等地,则将通过贾鲁河等淮河支流行洪。



千里之堤,难防自毁长城

作为河南境内除黄河外最长的河流,贾鲁河的前身是一条拥有两千年历史的运河,在魏晋时期,它的名字叫“浪荡渠”;在汉代以前,它有一个更广为人知的名字:鸿沟。
开掘鸿沟的是战国时期的魏惠王。由于都城在大梁(今河南开封),魏国又称梁国。所以魏惠王其实就是中学课本里“孟子答梁惠王”中的主角梁惠王。在与孟子的对话中,魏惠王陈述了自己的爱民之策: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河内,指的是今天的山西南部;河东,指的是今天的河南北部。这两地都位于黄河中下游,经常受水旱灾害的影响,收成全看老天爷的心情。所以,一会河内凶,一会河东凶,总有地方在闹灾荒。魏惠王不断搞腾挪大法,也是无奈之举。迁都大梁之后第二年,魏惠王开始派人修建鸿沟,人工开挖河道,将远处的黄河水引入大梁城下,然后再折向东南,通过淮河的支流颍河汇入淮河。以大梁为中心,魏国通过鸿沟连接起了境内一系列河流,构建了密布的水网,不仅有利于航运通行,也大大改善了魏国的灌溉条件,使魏国耕地面积迅速扩大,粮食连年丰收,逐渐富强起来。水为魏国带来了富强,但也招致了灭亡。战国末年,秦王嬴政派出名将王贲伐魏,结果迟迟无法攻破大梁城,忍无可忍的秦军掘开了鸿沟,引大水漫灌大梁城,水淹大梁3个月后,城墙坍塌,大梁城被毁,魏国也终于灭绝。此后,引水攻城,成为古代军队的惯用伎俩。作为中原逐鹿的必争之地,河南饱受其苦。


宋徽宗真迹《瑞鹤图》,下方建筑为汴京宣德门

在靖康之变后的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南宋主张抗金的名将宗泽去世,保守派杜充接任东京留守。当年秋天,金兵从山东、河南、陕西三路攻宋,畏战的杜充苦思冥想,终于想出了一条退敌妙计:水攻。在今天的河南滑县附近,杜充挖开了黄河大堤,河水漫灌,无数良田被毁,数十万百姓死于洪水,繁华的两淮地区毁于一旦。付出这样惨重的代价后,杜充还是没能阻止金兵,于次年弃城逃跑,最后更是投降了金国。100多年以后,蒙古人来了。金天兴元年(1232),蒙古军南下进攻归德府(河南商丘),为了速战速决,挖开了城外的黄河大堤,放水淹城(未成功)


复原的北宋东京城

两年后,南宋军队也来了。趁着蒙古灭金的机会,他们想来一个火中取栗,收复被金国占领了上百年的土地。当宋军打到开封时,蒙古人故技重施,在城北的寸金淀挖开了黄河大堤,昔日繁华的黄河沿岸变成荒无人烟的沼泽、盐碱地,宋军只好退兵。明朝末年,李自成在开封围攻明军,久攻不下后再次使出决河的损招,扒开了马家口黄河大堤,大水冲进开封,城内几十万居民几乎全被淹死。


河南,永不沉没

这条桀骜不驯的大河看似喜怒无常,但并非不可驯服。历史上,黄河水患最严重的时期,往往也是政局混乱、战争频繁的年代,而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时期,黄河则相对平稳。清朝末年,自黄河铜瓦厢决口之后,下游连年决口泛滥。1900年,北洋大臣李鸿章命开滦煤矿的美国工程师赫伯特·胡佛考察黄河,并提出一套可行的治理措施。胡佛考察的结论是:由于严重的吏治腐败和治理方针错误,清政府几乎不可能解决黄河问题。


位于科罗拉多河上的胡佛水坝

回国后,胡佛参与了1927年密西西比河救灾行动,积累了政治资本,并在两年后当选美国第31任总统。你看,从神话时代的英雄人物到20世纪的美国总统,都曾为这条河伤过脑筋。1981年,在开封龙亭湖清淤工程中,工人们偶然发现了一座建筑遗址,经辨认,正是明代藩王之一周王的王府遗址。这还没完,在周王府之下,人们又挖出了北宋皇宫的大庆殿遗址。


经过一系列的挖掘,考古人员发现在开封地下,叠压了战国时代到清代2000多年间的6座古城池:地下3米是清开封城,地下5至6米是明代开封城,明开封城下是金汴京城,距地面8至10深处是宋东京城,东京城下为唐汴州城,而在距地表12至14米深处的地方,就是2000多年前被鸿沟淹没的大梁。如叠罗汉一般的古城池,正是千百年来饱受灾难的河南的缩影,天灾人祸曾无数次光临这里,但人们总是能重建家园。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5

标签:河南   魏国   黄土高原   河内   淮河   河东   黄河   大堤   东京   泥沙   大梁   鸿沟   河道   下游   境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