吠陀时代的印度

古印度吠陀时代是古印度文明的“英雄时代”。这也是奠定印度文明基础的形成时期。其中包括早期印度教作为印度基础宗教的出现,以及被称为种姓的社会以及宗教现象。

这段印度历史从公元前 1500 年之前一直持续到公元前 500 年,也就是说,从雅利安人迁徙到印度西北部的初期到佛陀时代。

雅利安人的信仰

吠陀经所反映的雅利安人信仰体系与古代世界其他印欧民族(如希腊人和日耳曼人)所持有的信仰体系相距甚远。

然而,在他们进入印度之前几个世纪的某个时候,阿格尼神的火祭仪式已经成为他们崇拜的焦点,这是他们与近亲伊朗人(“伊朗”一词与“雅利安”一词同源)。

另一个主神是至高神因陀罗。此外,“生命循环”的概念,灵魂从一个尘世生命转世到另一个尘世生命,这个概念也在这一时期出现。

暴力时代

雅利安人作为由武士首领领导的半游牧部落进入印度西北部。一到印度,他们就在那里定居下来,成为当地德拉威人的统治者,并建立了部落王国。

不同的王国经常相互交战,在古印度最伟大的史诗之一《摩诃婆罗多》中仍然可以听到这些暴力时代的回声,它就是从这段历史传下来的。

奥义书

另一部在吠陀时代末期创作的文学作品是《奥义书》。最初,这些包含在吠陀经中,他们对其进行评论,然而,他们逐渐分离并获得了自己的身份。

组成它们的 200 节散文和诗歌探讨了在早期吠陀经中只能模糊地感知到的概念,如果有的话。其中包括物质世界不真实的想法——事实上,这是一种幻觉。欲望和痛苦等世俗情感也是如此。

因此,要打破所有灵魂都必须经历的令人厌烦的轮回循环,就需要放弃将灵魂束缚于物质世界的欲望和其他人类情感。这将使灵魂与“世界灵魂”(梵天)结合,从而实现和平。

这些想法有助于赋予古印度的宗教思想一种非常独特的风味。他们在其悠久的历史中一直影响着印度文明,直至今日。

佛教初具规模

《吠陀经》、《摩诃婆罗多》和《奥义书》构成了印度教的基础著作,印度教在吠陀时代及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逐渐形成。它们表明古老的吠陀宗教正在演变成不同的东西。

这在很大程度上可能是受雅利安人统治的较年长的德拉威人影响的结果。在几个世纪的过程中,雅利安自然神的重要性大大降低,取而代之的是三位新神:保护者毗湿奴,湿婆神,毁灭者,和创造者梵天。

与《奥义书》相关的思想变得很重要,这些思想对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创造的每一个元素——人类、动物、植物、岩石等——都有一部分世界灵魂(“阿特曼”)居住在其中的观念在古代印度社会中得到了接受。随之而来的是对所有生物的尊重。

种姓制度

正是在古印度的吠陀时代,形成了印度社会最显着的特征之一,即种姓制度。自从雅利安人进入印度以来,社会分裂的趋势就一直存在。

正如世界历史上许多不同时期和地点所发生的那样,征服者将自己确立为统治阶级。然而,与世界其他地区不同,征服者与被征服者之间的差异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消失,在印度,它们以种姓划分的形式固化,种姓之间禁止通婚。

祭司种姓——婆罗门——处于社会阶梯的顶端,因为最接近梵天。在他们之下是武士种姓刹帝利。然后是吠舍,即普通的雅利安部落成员、农民、工匠和商人。最后出现的是首陀罗、仆人、工人、仆人和那些在仪式上不洁净的人。

完全在种姓制度之外,因此被排除在雅利安人主导的社会之外的是一个被称为“贱民”的庞大群体。他们并不真正被视为人类,并执行所有任务中最有辱人格的任务,例如处理人类排泄物。

城市文明的重生

随着古印度吠陀时代的结束,早期雅利安人的部落社会让位于一个更复杂的社会组织。铁的使用从中东传播开来从大约公元前 800 年开始。

这使农业生产率更高,人口增长。贸易在印度内部和西部地区扩大。从中东开始使用文字,雅利安社会的伟大口头传统开始被记录下来。

由皇宫发出的中央集权的有组织的王国取代了松散的、以氏族为基础的部落国家。也不只是王国,在某些地方,特别是在山区和雅利安世界的边缘(基本上是现代

巴基斯坦以及印度北部和中北部),出现了氏族首领联盟,后世称其为“共和国”。

这使得古印度成为(据我们所知)共和主义的唯一地方除了古地中海的古典世界之外,这种政府形式在古代世界也很盛行。

世界历史上古印度的吠陀时代

吠陀时代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就像古印度时期一样,它孕育了印度文明——世界上最伟大的文明之一。

吠陀社会给予婆罗门祭司阶层以地位的事实与一种宗教文化的出现直接相关,这种文化在接下来的印度历史时期将导致出现三种截然不同但又密切相关的宗教——成熟宗教印度教、佛教和耆那教。这些宗教共同赢得了当今世界数十亿人的效忠。

除了上面讨论的考古遗产外,这一时期还保留着关于印度文化的最早文学记录,即吠陀经。

以古语作曲,或吠陀,梵文,通常可追溯到公元前 1500 年至公元前 800年之间,并通过口头传播,吠陀包括四大主要文本——Rig、Sama、Yajur 和Atharvaveda。其中,梨俱吠陀被认为是最早的。

这些文本包括在被称为雅利安人(来自梵语arya,意为“贵族”),大概是从伊朗地区进入印度的。

关于雅利安人起源的理论,他们的语言也被称为雅利安人,与所谓的印欧家园问题有关。公元 17 和 18 世纪,最早研究梵语的欧洲学者对其句法和词汇与希腊语和拉丁语的相似性感到震惊。

这导致了这些语言和其他相关语言有共同祖先的理论,后来被称为印欧语系语言。这反过来导致了这样的观念讲印欧语的民族有一个共同的家园,他们从那里迁移到亚洲和欧洲的不同地区。

该理论激起了人们对原始家园以及从其流散的时期或多个时期的强烈猜测,这种猜测一直持续到今天。对印度吠陀的研究仍然受到“雅利安问题”的困扰,这常常掩盖了对这一时期历史洞察力的真正探索。

有一个从公元前 2 千年开始,说印欧语的人可能呈波浪式迁移,这从西亚的考古和碑文证据中可以清楚地看出。

公元前 1760 年左右,美索不达米亚见证了卡西特人(Kassites) 的到来,他们引进了马和战车,并使用了印欧语系的名字。

约公元前 1400 年赫梯人与米坦尼帝国签订了一项条约,赫梯人于公元前2千年初抵达安纳托利亚几个神——因陀罗、乌鲁夫纳、米蒂拉和纳萨蒂亚斯(名字出现在《梨俱吠陀》中。

大约同一日期在安纳托利亚的博加兹柯伊的一块铭文包含与马匹训练有关的印欧语专业术语,这表明文化起源于中亚或俄罗斯南部大草原。

泥板可追溯到公元前 1400 年左右,用阿卡德楔形文字写在告诉阿玛纳(位于上埃及),其中提到了也是印欧语系的王子的名字。

离印度较近的是伊朗高原也经历了类似的迁移。伊朗雅利安文学与吠陀经的比较揭示了惊人的对应关系。

可能是伊朗雅利安人的一个分支迁移到印度北部并定居在萨普塔·辛杜地区,从北部的喀布尔河延伸到萨拉斯瓦蒂和恒河上游——南部的亚穆纳·多布。当时的圣河萨拉斯瓦蒂 (Sarasvati) 被认为在吠陀晚期已经干涸。

它被认为是女神,后来在印度教中被拟人化为梵语口语和书面语的发明者以及梵天的配偶,吠陀经的传播者。梨俱吠陀的大部分赞美诗都是在萨普塔·辛杜地区创作的。

这梨俱吠陀分为 10曼陀罗(书籍),其中第 10 本书被认为比其他书籍晚一些。每个曼陀罗都由许多赞美诗组成,大多数曼陀罗都属于祭司家庭。

文本包括对众神的祈求、仪式赞美诗、战歌和叙事对话。第九坛城是所有献给soma,在仪式场合饮用的不明致幻果汁。

结论

随着时间的推移,婆罗门成为最杰出的祭司团体,在祭祀仪式上与众神的中介,以及祭司职能的大笔捐款的接受者,在此过程中,他们获得了一些特权,例如免税和不可侵犯权。

这将成为地主家庭的刹帝利扮演着军事领袖和与皇室有联系的自然贵族的角色。维希亚斯更顺从,虽然他们的地位并不像首陀罗,他们似乎对经济至关重要。

首陀罗的传统观点认为,他们是非雅利安人的修行者,受到雅利安人的统治,在许多情况下被奴役,因此不得不为上三族服务。但并非所有提及首陀罗的都是奴隶。有时会提到富有的首陀罗,在后来的几个世纪里,他们中的一些人甚至成为了国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8

标签:印度   梵语   印度教   奥义   印欧   种姓   伊朗   时代   祭司   公元前   宗教   时期   社会   古印度   世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