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的最好出路在哪里

壹 前车

明朝时期,国力蒸蒸日上,科技一度走在世界前列,尤如火器制造,甚而处于世界顶尖水平,整个国家发展的非常好。然而,到了清朝,一下子就国力日减,出现了断崖式下跌。

能够从关外走向关内,统治整个中华大地,满清统治者并非泛泛无能之辈,早期的努尔哈赤和蒙古、西藏结盟,效仿“桃园三结义,”始夺得大明天下,对于这样一个一路打拼出来的王朝,接手整个华夏之后,除了开国承业短暂的太平盛世,却是愈演愈烈的腐朽和无能,以至于到了后期,割地赔款,割让土地,颜面无存,以残弱面目立于世,如此巨大反差,让人百思不得其解:这里面究竟发生了什么,是什么最本质的因素导致了民众凋零、经济破弊、国力日减,,多年以后,从一些史料中陆陆续续找到了答案。

一切的一切,皆拜满清政府的愚民政策所赐,详述如下:

明朝万历年间,全国识字率约20%,而到清末时,因为满清政府摧毁了全国绝大多数私塾,识字率下降到不足1%,这个数字是满清政府自己公布的,当时为了搞“立宪”,进行了数据统计。

满清误我华夏三百年

1909年学部进行第三次教育统计,全国在校学生不过100多万,全国粗通文墨者仅约300万左右,而全国人口4亿,还不到1%。教育水平的低下,导致道光年间两村千人械斗,县衙抓人处理,发现两村五千多人,居然没有一个会写自己的名字。

满清为了谋求统治中国,采取了种种极端手段,使整个华夏气象涣散。顺治时文字狱共6起,康熙时10起,雍正时25起,乾隆时135起,历任皇帝在收拾汉人知识分子这件事上愈演愈烈,毫不手软。

为了让民众处于愚蒙状态,满清故意不让平民接受教育,除了汉族地方士绅后代能读书,大多数平民没有资格读书识字,即使读书,也是像乾隆朝一样,读的是经过篡改涂抹过的书籍。

长此以往,华夏文脉几乎都要断了,以致于英国人马戛尔尼一行万里而来,拜访这个想象中的伟大国度时,看到的却是难以理解的贫穷和愚昧,在他们眼中,一路上遇见的每一位平民,都处在为了生存而努力挣扎的饥渴状态,双目呆滞,削瘦奸滑,为了一点他们喝过的茶叶渣互相争抢,为英国人施舍的一点残羹剩饭而千恩万谢,这就是没有受过教育,任人嘲笑的国民形象。满清统治者刻意为之,打压教育,抑制教育,不发展教育,导致整个中华大地,整个国民愚昧不堪。

满清的愚民政策导致了整个华夏的大倒退,导致了整个历史的大倒退。

教育以反面的典型深刻警醒着后来人。


贰 究始

改革开放以后,东部、东南沿海取得了巨大发展,甚而可直接媲美于发达国家,然而,与之不相协调的是,中部、西部的发展却不尽如人意,东西部的经济差距越拉越大,举个例子来说:


2020年江苏省各市GDP,其中,GDP过两万亿的城市一座,过一万亿元的城市三座,5000亿—8000亿元GDP的城市五座,3000亿—4000亿元的城市四座,而山西省会太原仅有4100亿元的GDP,第二名长治仅有可怜的1700亿元的GDP,江苏除了连云港和宿迁,随便拎个城市扔到山西都可以吊打一片。其中的差距真是触目惊心。


GDP的差距仅仅是表象,真正的差距在哪里?真正的差距是人才的差距,是理念的差距。


大量中、西部的优秀人才都流失了,都流向了东部、东南部,这是其中非常致命的因素,东部、东南部利用巨大的经济优势,利用巨大的交通优势、便捷优势等对现有的人才进行了大规模收割,盘子就是那么大,流向了东部,西部自然缺少了人才,中西部很难留住人才,根本留不住人才。

据说兰州大学是西部地区被挖人才最多的985高校,当年最夸张的时候,甚至一群人蹲在兰州大学门口来挖老师。虽然后面已经出台相关政策,不允许再去西部高校挖人才了,但是对于西部高校造成的人才损失已经无法挽回。从这些事例可以看出西部人才流失之严重,由于所处地理位置所限,由于经济落后等诸多因素,广大西部很难留住人才。而更严峻的现实是,西部不仅留不住现有的人才,而在培育人才的教育规划、教育产业方面,也根本搞不赢东部、东南部。


从长远来看,教育的兴盛就在于投入,在这点上,中西部是没有办法比得过东部、东南部的。曾经明朝时无比兴盛的“东林书院”,人才辈出,培育出的人才出将入相,甚至左右了朝堂。东林书院兴盛的背后,是东部蚕丝业的巨大发展,和便捷的海上贸易的发展,这些产业的迅猛发展为“东林书院”注入了强大的资金后盾,才能让人才一代又一代的呈现,没有资金的注入,没有大量资金的投入,东林书院根本发展不起来。这个道理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一个不得不面对的客观而残酷的事实是: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中西部对于教育的投入根本比不上东南部,这就是教育的硬伤,在短期内根本没有办法改变,在长期内,也不是一个可以轻易改变的问题。曾经风靡一时的黄冈中学已消逝在了历史的尘埃里,硕果仅存的衡水中学也在风雨中摇曳,能支撑多久,没未可知。

教育的兴盛就在于投入,无可辩驳!

除了在教育投入上的巨大差距,更有教育理念、教育规划、教育设计上的天壤之别。


参加过高考的人都知道,高考的语文和英语是相当有难度的两科,能够在这两门学科脱颖而出的人,高考的总成绩不会太差,事实上,太多的学生对这两科应付不来。不是他们不够勤奋,不是他们不够用功,而是因为这两科主要有赖于数十年的日积月累,绝非三年两载之功效,更远非一日之功效。


远观民国年间的大家大儒,他们动辄国学深厚,甚而对外语游刃有余,都是自小就打下的底子。

福州”三坊七巷“林觉民和冰心故居


福州“三坊七巷”人才涌流,个个家学深厚,就拿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觉民所处的林氏家族来说,其子弟在幼时,就延请英文教习,一心向文,一心学好英文,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子弟,个个能文能武,心怀天下,林氏子弟,仅参加黄花岗起义者就牺牲了三人之多。出生于鼓浪屿的林巧稚,其父是南洋归侨,已是那个时代的留洋大学生,英文非常的好,从小林巧稚林就喜欢跟在父亲的后面,父亲说一句英文,她就跟着说一句英文,所以,林巧稚的英文远非一般意义上的好,后来从鼓浪屿高等女子师范学校顺利考入北京协和医科大学,一读就是8年,成为那个时候的博士,这样的学习经历远非常人可及。

”万婴之母“林巧稚

作为普通学生,仅掌握一门英文,就穷尽数十年之功效,效果依然寥寥。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大学四年,近十年时间的打磨,能够做到用英语流利交流者寥寥无几,我的周围大都是这样的人,周遭的同学普遍非常用功,然而效果真的难以言说,太多太多的学子在走出校门后,英语就弃之一边,再不想碰,白白浪费了大好人生中十多年的辛苦付出。唉,人生中的账一定要算呀!这才是中国英文教育的最真实的现状,光鲜亮丽行走于大都市的精英,操汉、英两种语言流利交流,拿高薪游走于世界各地,这样的人才,这样的场景,毕竟少之又少。一个中部地区的班级能出一个这样的人才已是大幸,一个光鲜亮丽人生的背后是太多太多的泯然众人的极其普通的人生!

一代人是这样,下一代人依然是这样,一门英文,把太多太多的学子卡在了985、221高等院校的外面,一门语文卡住了太多太多的中西部孩子。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唯有语文、英文,真的很难让人学好,真的很难让人考个高人,语言学习之苦楚,真是一言难尽。


曾经在广州接触一黑人哥们,他来自非洲的坦桑尼亚的一个部落,他有自己的母语,他的家乡离首都多多马很远很远,要走很远很远的路才能到达首都,才能乘坐飞机飞往中国。然而,即使生于这样落后的国度,这哥们却能操一口流利的英语,流利地进行沟通,从广州进口手机,到多多马销售。当这哥们用英语和我进行交流时,令我无比汗颜。那一刻,深深地反思,这么些年来,英语究竟学了个啥呀,怎么连交流都做不到?是我和我周围的人不够用功,不够勤奋?很显然都不是,那问题究竟出在哪呢?是我们的方法错了!


无论汉语和英文,作为一门语言,真的没有必有从最简单的字、词、句子教起,从最简单的语法、文法教起,完全可以从最高级的、最复杂的句子、文章学起,这样,学会了高度的,自然就懂得了低度的,学会了艰深的,自然就明白了浅显的,如此高屋建瓴,以较小的精力、较小的投入掌握语言的精髓,穷数年之功,就可以流利运用这两种语言,而后把省下的大把时间用于最有用的事业,这才是真正的人生呀,这才是学习语言的最高境界呀!


然而,无比悲摧的现实是,我们是从低度学起,从简单学起,现实啪啪打脸,我们弄反了,结果只能是事半功倍。


更要命的一个问题是,这样浅显的道理,那些成名成家的人,那些一路摸爬滚打,跨过重重门槛,成为人生姣姣者的人,那些掌握教育生杀大权的人,会不知道?只是这些人太过聪明绝顶,所有的道理他们都懂,只是他们不屑于说出来罢了;只是现实太过艰难,实施起来梗阻重重,难于推行罢了。


现实真难,改变真难!

一个真正掌握精通了汉英两种语言的人,一个能够从中华文化汲起巨大智慧的人,绝非无能之辈,绝非泛泛之辈,绝非等闲之辈,他们指点江山,他们纵横捭阖,看看毛先生,就知道真正的智慧从哪里来,又会演绎出排山蹈海的巨大力量。


那些在私校进行学习的孩子,那些有优秀名师传道授业的孩子,他们自小就在先进理念孕育成长,他们懂得这些道理,掌握了这些方法,所以很早就可以很好地完成基础的教育,很早就接触了高深的人类文明,成为这个社会的精英,过着优渥的生活。


私校里可以取得很好的成绩。然而,私校在哪里最兴盛?对了,当然,就是在资本充裕的地方,只有资本充裕了,人们才可以拿出资本投资在教育,也才能结出丰硕的教育成果。

经济的差距归根到底还是教育的差距,还是教育理念、教育观念上的差距,这才是拉开人与人,地区与地区差距的最深层的原因。

一个熟练掌握英语,能够进行熟练交流,甚而更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更能够居高临下看透问题的本质和核心,更能够做出合适的取舍和进退,让自己的人生发挥出最大的潜力。


满清的愚民政策,导致一代又一代人民的愚昧,导致国土的沦丧,最后导致了这个王朝的灭亡。而今生逢盛世,太多的人们依然在教育的问题上看不透本质和实质,付出着无谓的劳动,取不得应有的成就。认识世界之难,亘古有之,求学之苦,命运之难,可见一斑。


叁 出路

高考是道门槛,通过这个门槛进行了学子的筛选,不同的学生流向了不同层次的大学,985、211高校和普通高校是完全不能相提并论的两个层次的大学,提供着完全不同的平台和人生起点,当然,只要你不停歇地努力,还会迎接更多筛选的机会,考研、考博都是门槛,都是分水岭,只要你抓住一次机会,你的人生就有可能翻盘,就有可能走上人生最好的平台,站上人生最好的起跑线。

而这其中,985高校和211及其他普通高校最大的区别就是选调生资格的鉴定了。无疑,考进985高校也就具备了选调生的资格,而其他高校不行,是真的不行。

选调生制度是现行体制下,给优秀学子提供的一个极好的平台,一个极好的出口,通过选调的学子走向了中央,走向了各省、部级的核心部门和岗位,然后再经过数十年的发展,这些优秀学子就会在各自的岗位,在各自的部门大展身手,大显异彩,占据着体制内的最核心资源,成为了这个社会最精英的一分子。而其他高校是没有这个资格的,这就是最大的最具有实质性的差距。


所以,选调生就是这个社会的潜力股,能够成为选调生,就会成为这个社会的精英,甚至是精英中的精英。

优秀的985院校学子考取选调生,而普通院校学子考取公务员,选调生占据了中央部委、各省级核心岗位,而普通公务员多是基层岗位,上升空间狭窄,发展空间极其有限,通常说来,处于基层的公务员一辈子也就那样,身处基层也蹦跶不到哪去,大多数的基层公务员身处十八线小城,一辈子很难走出那个环境了,随着娶妻生子,人到中年,太多的负担耗费了心力,人生也就一眼望到头了。而选调生则不同,可以基层锻炼,可以一路上行,稳妥妥地向上走,最后身居高位。

其实切切地说,从高考那一刻起,这辈子走什么样的路,大多数的人生就已经决定了,只有极少数坚韧不拨者,继续考研、考博,继续努力走进更好的高校,直到找到更好的平台为止,只有这样的人,人生才在不断地向好改变。


曾仕强先生讲过,太平年间,公务员就是金饭碗,这话无比认同,而更加认同的是,选调生则是金饭碗中的金饭碗。


让自己成为一名选调生,顺利进入仕途,履足高位,这就是年轻人最好的出路。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9

标签:华夏   英文   英语   满清   学子   出路   差距   年轻人   西部   高校   人生   人才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