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曲相和,轻歌曼舞:探析大宋文治盛世下的宫廷“队舞”

#历史开讲#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请点点右上方的“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还能及时阅读最新内容,感谢您的支持。


前言:

惊鸿一舞,便胜却人间无数。

在经济文化高度繁荣的宋朝,浓厚的艺术氛围给舞蹈发展创造了空间,也让宋舞在继承唐代乐舞特征的同时形成了独属于自身的表现风格。

宫廷舞方面,“队舞”的崛起让舞蹈艺术向着系统化、雅致化的方向发展,而这一融合了前代舞蹈精髓与当时文化属性的艺术形式,也将宋代的文治盛世以另一种形势记录了下来。

宫廷舞

一:文化繁荣的“附属品”——起源于盛唐的队舞文化

宫廷舞与周代礼乐制度息息相关,是一种服务于统治阶层享乐的艺术形式。根据功能和演奏场合的不同,宫廷舞可以被分为雅俗两个大类:

其一是用于宗庙祭祀场合的正统音乐,即发挥教化作用的雅乐;
其二是休闲娱乐时所用的音乐,即从民间音乐演化而来的俗乐。

隋唐时期,商品经济的空前繁荣带动了文化发展,也让更热闹、亲民的俗乐获得了更多文人雅士认可。

舞者宋代宫廷食飨

所谓“春设殿前多队舞,朋头各自请衣裳”。这一时期,宫廷乐舞成为了统治阶级宴饮享乐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兼具雅致内涵与大气属性于一体的“队舞”也在繁盛的唐文化中获得了发展空间。

到了宋代,歌舞等艺术活动更是走上了一个新高度;虽然宋朝初年的经济形势并不乐观,宫廷乐舞的规模也较唐代有了明显削减,但宋人对文化艺术的不懈追求仍然让“队舞”以另一种方式实现了繁荣。

事实上,因为商品经济的繁荣催生了最早的不夜城,所以宋代上流阶层的“夜生活”远比人们想象的要丰富的多;据《宋史》记载:

宋代的宫廷食飨活动场面浩大,用乐多达四十余盏,而规模可观、观赏性极强的队舞正是其中最受欢迎的一种宫廷舞形式。

宋代宫廷食飨活动

除了有经济实力培养一众队舞团队之外,宽松自由的文化环境也为宋代队舞发展奠定了基础。要知道,在程朱理学思想的影响下,宋代艺术都在向精细化、哲理化方向发展,而人文意象也成为了当时文艺作品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在重文轻武的大环境下,形制内容兼具唐“大曲”结构特征,却又增设了填词、道白等环节的群舞作品——队舞就成为了最符合皇室“审美”的宫廷舞形式。因为队舞作品中融合了大量细腻、精致的文学元素,实现了乐舞文化与戏剧元素的有机融合,所以宋代皇室也将其视作了宫廷舞中的集大成者。

总的来说,队舞其实是宋代经济和文化繁荣的“附属”产物;毕竟没有浓厚的艺术气息和雄厚的经济支持,也就不会出现队舞这种难得一见的“顶级”宫廷群舞表演了。

舞者

二:从歌舞表演到文人盛宴——宫廷队舞的艺术特征

作为宋代宫廷乐舞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艺术形式,“队舞”兼具娱乐和表演功能;在一些宫廷宴饮活动中,“队舞”更是通过规模浩大,形式繁复的群体表演展现了皇室贵族的审美情趣和艺术追求。

其一:从演出规模上看,宫廷队舞的首要特征就是“大”和“贵”——培养费用高,服饰道具方面的投入更高。

宋代统治者很舍得在文学艺术领域“砸钱”;而培养一支人数众多且专业性极强的舞蹈队,也只有国库充盈的宋朝皇室才做得出来。

由于重文轻武之风盛行,宋代皇室对文化发展高度重视,所以教坊制中专司宴享等娱乐活动的云韶部被保留了下来,并成为了专门负责内廷音乐的机构。

宋朝音乐

在有专人负责的情况下,人数众多且培养成本极高的“队舞”团队获得了专项化培养空间,并逐渐形成了固定的演出曲目和表演习惯。

相较于同一时期的民间“舞队”,入选宫廷“队舞”的舞者无论是在外形还是舞技上都更胜一筹;事实上,只有容貌出众、技艺精湛的舞者才能担任团队中的领班一职,而他们的收入和社会地位也是民间“舞队”无法相提并论的。

宫廷队舞

除了舍得给队舞表演者开“高工资”外,宫廷“队舞”在服饰上的开销也是巨大的;因为“队舞”表演曲目众多且故事性极强,所以不同曲目必须搭配不同的专业服饰,久而久之富于表现力,最能体现风中迷离、松动之感的服装就成了队舞演员们的专属。

“队舞”服饰讲究飘逸灵动,华贵大气。通过富有层次感的色彩叠加,队舞服装形成了以红、黄、绿等明艳色彩为主,黑、白、灰等暗色为过度的配色模式;而羽衣搭配飘逸长裙的组合也让女性舞者的表现力进一步提升。

据《宋史》记载,宫廷乐团中的舞蹈队被划分为男班和女班,即小儿队和女弟子队;其中小儿队成员72人,多为十二三岁的少年;女弟子队总人数略多一些,约为153人左右。而在“队舞”发展的鼎盛阶段,参与群舞的总人数甚至能达到惊人的五六百人。

根据演出曲目不同,“小儿队”和“女弟子队”被细化为二十支不同的队伍;其中“小儿队”包括《柘枝队》、《剑器队》、《婆罗门队》等十队;“女弟子队”则包括《菩萨蛮队》、《采莲队》、《抛球乐队》等十队。

柘枝舞

比较有趣的一点是,这二十支曲目中的十一首都源于对唐代宫廷舞的继承创新,而剩余九首则属于宋代“原创”;对宋人来说,“继承”前朝的优秀文化似乎并没有什么丢人的地方,毕竟只要在内容和服饰上稍作修改,优秀的舞蹈艺术就可以突破朝代“次元壁”,成为皇室新宠。

其二:从艺术内涵上看,“队舞”的繁荣与其自身的艺术特征脱不开干系的。

首先,是“程式性”特征让队舞走向了系统化、规模化道路。

作为一种参演人数众多的群舞,“队舞”在宫廷庆典中的地位是其他歌舞节目无法相提并论的;而“队舞”之所以能达到繁而不乱的表现效果,则要归功于其“程式性”特征。

从某种程度来说,严谨的程式和明确的分工让内容繁复的“队舞”更容易被观众“看懂”了;在经历了隋唐五代的漫长发展过后,“队舞”逐渐形成了固定“三段式”的表演结构,而以“引子”+“铺陈”+“结尾”的方式进行分段式表演,也让舞蹈内容更具层次性和条理性。

“队舞”表演中,肩负引舞致辞职责的“竹竿子”发挥了报幕作用;而隐身幕后,为独舞跟群舞进行配乐的则是名为“后行”的乐队;因为整场表演都在“竹竿子”的串场穿插下有序进行,歌舞队也严格遵循相关程式,所以“队舞”表演虽然“人多势众”,但并不会出现因为表演人员过多而造成的场面混乱问题。

舞者

其次,是情节性特征增强了队舞的整体表现力,让队舞从一种歌舞节目升级为一种综合型表演。

相较于单纯追求舞技的群舞模式,宋代“队舞”在叙事性和抒情性上都有了明显提升;在《剑舞》表演中,舞者就将楚汉争霸时期的鸿门宴以及公孙大娘舞剑的典故以舞蹈形式融入到故事当中,而这也让剑舞从一种表演形式上升为了一个完整的故事主题。

故事性赋予了“队舞”更强的表现力,也让历史文化与舞蹈实现了完美融合。从流传至今的队舞曲目中就不难看出,围绕特定主题展开的队舞表演大多讲述了一些人们耳熟能详的历史故事,而借助简单的人物表演,抒情歌舞的内涵也能得到明显提升。

从某种程度来说,富于故事性元素的宋代“队舞”已经向着戏剧的方向发展了;而这种在情节内容上更贴近普通人生活的表演,也将社会生活与艺术文化有机结合了起来,让观众更容易与表演者产生共鸣。

“队舞”

第三,是“雅化性”特征让队舞文化与宋代文人的审美追求产生了共鸣。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宫廷“队舞”的演出对象多为皇室成员和文人士大夫,所以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诗词等文学语言的运用也赋予了队舞更强的“雅化性”。

如“伏以断蛇大泽,逐鹿中原。佩赤帝之真符,接苍姬之正统。皇威既振,天命有归。”这样的诗句,就从侧面展现了“队舞”表演重雅轻俗的整体风向;而将文人哲思融入歌舞表演,也凸显了宋人高雅的审美情趣。

因为在表演中增加了“舞蹈言理”的成分,所以宋代“队舞”不仅展现了表演者的艺术修养,也将人文情怀以一种更通俗易懂的方式展现了出来。

据《东京梦华录》记载:

《采莲》队表演将宋代文人对雅致情趣的追求展现的淋漓尽致;而从舞者采莲折枝的动作中,也能看出宋人对自然之美的追求及其内敛含蓄的人生观。

从总体上看,宋代“队舞”是一种综合性极强,兼具表现力和艺术性的舞蹈形式;随着宫廷队舞走向繁荣,宋朝的人文意象也与舞蹈文化实现了有机结合。

舞者

三:从宫廷“队舞”繁荣看宋代的文治盛世

因为宫廷“队舞”的发展离不开浓厚的文化氛围,所以宋代“队舞”走向繁荣的过程,也是当时的经济文化向顶峰发展的一个过程。

其一:从审美趋势来看,“队舞”文化的繁荣预示着宋代文人精神追求的改变。

纵向对比唐宋时期的“队舞”艺术,不难发现宋代宫廷“队舞”在内容上进行了精细化处理,让歌舞节目的内容更加细腻内敛了。

与唐大曲张扬肆意的画风不同,适用于宫廷宴饮场合的宋代“队舞”在曲风选择上要沉静稳重的多;而这种更端庄、内敛的曲目也与宋人崇尚儒学,追求理性的审美习惯十分契合。

宋代音乐

受重文轻武之风影响,宋人习惯于用文学标准衡量艺术的雅俗属性,而以诗词等文学手段将人生哲理与歌舞艺术相融合的“队舞”自然也就成了士大夫文人的“心头好”。

在当时的人们看来,诗词念白提升了“队舞”的境界,而“队舞”发展也充分体现了文人对意境、情趣和韵味的主观追求。文人观念下,上升至精神诉求层面的舞蹈审美实现了与宋人价值观的完美契合。

其二:从表演形式上看,“队舞”的发展丰富了宋代的歌舞文化内涵。

由于宫廷“队舞”是一种集歌舞、表演、朗诵等环节于一体的艺术表现形式,所以“队舞”的繁荣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宋代歌舞技艺的发展。

从配乐方面看,别具特色的音乐和配合默契的专属伴奏乐队提升了“队舞”的表现力,也让宋代宫廷音乐能以更少的人力和资金投入换回更好的表现效果。

宋朝音乐

值得一提的是,富于表现力的队舞节目让宋大曲向着歌舞剧的方向发展了;而大曲中的不少乐段也以曲牌的方式逐渐分散到了戏曲、说唱等音乐形式当中。直至南宋时期宫廷乐舞走向衰落,被队舞“改造”过的音乐却得以通过与戏曲的结合重新焕发生机。

从某种程度来说,队舞的繁荣就像是宋代文治盛世的一个缩影;因为宫廷队舞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土壤,而只有在宋代这样经济高度繁荣又崇尚理性哲思的朝代,队舞才能从一众歌舞形式中脱颖而出。

总结:

作为宋代宫廷乐舞的重要组成部分,队舞在继承了唐大曲华美热闹属性的同时,也将宋人的审美风格和文化风俗融汇其中。人们能从队舞表演中看到宋人对文化艺术的痴迷追求,也能看到经济繁荣对宋代文化产生的巨大推动。

因为表现形式丰富多样,内容上又尽显宋人的审美格调,所以队舞在音乐、服饰、曲目编排、身法造型等方面都对后世舞蹈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而从宫廷队舞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上也不难发现,队舞文化的繁荣对明清时期的戏剧发展起到了怎样的推动作用;毕竟队舞表演中所穿插的历史故事与后世的戏曲表演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参考文献:

《宋史》

《东京梦华录》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3

标签:宫廷   宫廷舞   轻歌曼舞   乐舞   文治   宋人   探析   宋朝   皇室   宋代   词曲   文人   歌舞   盛世   繁荣   舞蹈   形式   艺术   文化   音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