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民主革命家,被叛军枪杀后,孙中山亲自下令为其建纪念碑


在广州,有一座已运营了120年的火车站一一石围塘车站,站前广场,立有一尊纪念碑,碑文为胡汉民撰写。据碑文记载,此碑为纪念“夏重民”而立。夏重民是何人,为何在这里立纪念碑?

夏重民,1875年出生于广州西边村。中学毕业后东渡日本,入日本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科。在日本,他接受了进步思想,同许多在日本留学的热血青年一起,探寻救国救民的真理。

夏重民

1905年8月20日,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他成为到会近百人之一,从此投身推翻清廷的民主革命,成为孙中山先生的忠实追随者。

他善于写文章,便以报纸为阵地,进行革命活动。1907年在东京创办《大江报》,翌年又创办《日华新报》。他主办的报仇受到中国在曰留学生们的欢迎。

1911年,他受革命党指派回国,任上海《天锋报》撰述,继续宣扬推翻清王朝统治的思想。辛亥革命胜利,1912年任中国同盟会组织员兼总务科主任、广东支部长。

此时,他结识了在广东的革命人物陈炯明,并与他成为一个战壕的战友。也正是这个战友最后枪杀了他。

陈炯明,广东海丰人,清末秀才出身,后考入广东“法政学堂”。在学堂里即是个思想激进、敢做敢为学生领袖。1909年毕业后,当选为广东省谘议局议员,后经其师朱执信介绍,秘密加入了同盟会,积极参加推翻清王朝的斗争。

陈炯明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陈炯明在香港召集同志准备东江起义,被推举为起义军总司令。11月6日,在淡水组织起义,打响东江起义的第一枪。

由于在参加广州新军起义时出色表现,1911年11月10日广州军政府成立。胡汉民任都督,陈炯明被选为副都督,排在廖仲恺、丘逢甲、朱执信等人之上,不久后又代理都督。

民国初立,袁世凯篡权任民国大总统后,对南方的革命势力进行打压,夏重民离开广州,赴美国创办《新国民日报》,宣传反袁救国。1913年,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被杀,国民党组织二次革命时,陈炯明宣布广东独立,声讨袁世凯,夏重民也回粤,参加讨伐广东宣抚使、袁世凯的爪牙龙济光的斗争,失败后,陈夏二人都去了日本。 陈炯明则从日本去了南洋。

1914年孙中山组织中华革命党在日本东京成立,夏重民加入中华革命党,是年冬,受孙中山指派,赴加拿大任《新民国报》主笔,并任中华革命党加拿大联络委员。

中华革命党成立

在北美,夏重民积极准备武力讨袁,他与华侨们组织义勇团和航空队,并岀任中华革命军东北军华侨义勇团团长及航空队司令。尔后,他率队回国,进占山东济南和潍县。

1915年袁世凯称帝,国民党人发起护国运动,国民党人居正在山东起兵讨袁。夏重民任居正部的华侨飞机团团长。讨袁结束,飞机团解散。

此时,在南方的陈炯明也于1916年初在惠州附近成立了广东共和军总司令部,自任总司令,参加护国战争。

袁世凯在护国运动的浪潮中死去,可中国仍然处在北洋军阀的统治之下,北洋军阀们你方唱罢我登场,北京城头时常变幻大王旗。

1917年7月,孙中山在广州成立护法军政府,公开反对北洋军阀的统治。是年冬,夏重民为宣传孙中山的护法主张,在广州重办《天民报》。

广州护法军政府大元帅就职典礼

1918年,孙中山为了惩戒桂系军阀莫荣思,指挥同安、豫章两舰炮轰观音山,夏重民追随在孙中山左右,参与决策,为孙中山岀主意。粤局势稳定后,1918年3月任大元帅府稽查长,后又赴香港创办《香江晨报》,宣传护法运动。陈炯明也跟随孙中山南下护法,组成援闽粤军。1920年粤军回粤,深得孙中山信任的夏重民被任第二军别动队司令,接收《中国新报》,并改组为《广州晨报》,任社长。1922年,经胡汉民推荐,夏重民又被孙中山任广三铁路警备司令(铁路局局长)。

广三铁路,是广州到三水的重要运输通道。包括石围塘站、小塘站、佛山站、三水河口站等。该铁路于1901年11月动工兴建,1903年9月建成投入使用。

石围塘车站

此时,广东的革命形势快速发,陈炯明成为实力派,1920年他被孙中山任命为广东省长。这一阶段,陈炯明一直是孙中山的得力助手,但不久,即暴露了其野心,开始反对孙中山北伐。

北伐是国民党人的大计,但出于自身利益考虑,陈炯明阻挠北伐,破坏革命,孙中山只得免去他的广东省省长、粤军总司令等职。这让陈炯明十分脑怒。

当时任《广州晨报》社社长、兼广三铁路局局长(广三铁路警备司令)的夏重民,在报上用了大量的事实,义正词严的报道了陈炯明对抗孙中山先生,反对大军北伐的事实。文章揭发了陈军不听命令,擅自开拔回粤,抗命负隅的经过,使得民众认识了陈炯明的真面目。夏重民还调拨了广三铁路的大批车辆,迅速输送了支持孙中山的许崇智部队回到广州加强保卫工作。陈炯明及其党羽对于夏重民拥护孙中山的行动,怒恨不已。

1922年6月16日,陈炯明勾结帝国主义和直系军阀叛变,派4000人围攻并炮轰孙中山的大总统府。同时,派军队封查《广州晨报》,派兵夜袭广三铁路局,拘捕夏重民。夏逃避不及,率众抵抗,终因众寡悬殊,被捕后遭毒打,被捆绑起来投入江中。

坚定的革命者,孙中山的得力干将就这样死于昔日战友之手,年仅38岁。

夏重民牺牲第二年,广州各界为其举行隆重的追悼会。

1924年,大元帅府追赠夏重民为陆军少见加中将衔。孙中山写了《祭夏重民先生》"黄岗先烈,花邑尤多,君生是邦,气同流澄",并下命令在石围塘建碑纪念这位英雄。国民政府拨款建纪念碑,胡汉民撰碑文,以示后人。

1926年6月16日,孙中山曾派大本营建设部长林森到夏重民墓前致祭。

石围塘站,位于广州市荔湾区芳村石围塘路,如今隐藏在周围一片高大建筑中。这座有120年历史的车站,如今已破败不堪了。

石围塘站旧址

据史料记载,石围塘站是广三铁路广州的起始站,建成初期车站只提供客运。

建站之初,由于地处郊外,市区没有桥梁直通车站,进出的旅客只能沿着车站遮阳避雨的雨棚直接走进码头,摆渡过江,进入车站。

抗战爆发,爱国工人为防日军利用铁路,连夜将石围塘站至佛山站的双轨拆去一轨;佛山站至三水站的路轨则全段拆除。使得广三铁路处于瘫痪状态。

抗战胜利后重新铺设,于1946年9月全线恢复通车。解放战争期间,石围塘站铁路工人们开展了护厂护路的斗争,他们将渡船的机器拆掉,阻止国民党军队外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广三铁路成为连接广州与佛山的唯一陆路通道,石围塘站的客运业务增长很快,客流量最高时一天近8万人次。

1955年起石围塘站开始兼营货运。1960年,石围塘站由主要的铁路客运站逐渐转型至货运站。

1992年3月,该站停止办理客运业务。只办理小量普通货物发出、倒卸业务。现存的石围塘站场已历经多次改建,为数甚多的旧建筑物已不复存在。

本世纪初,夏重民的纪念碑因为日久失修,也被拆毁。一代英杰,只能在历史的记忆中寻找他的身影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2

标签:纪念碑   中华革命党   军政府   叛军   革命家   佛山   护法   日本   广东   广州   民主   车站   铁路   孙中山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