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科举制度传承与发展,大一统政权民族交融的侧面反映

左榜进士的十三份答卷,保存情况不一。李穀卷出自本人文集,全篇存录。李齐、李祁、罗谦、陈植、佚名一等五卷,虽篇中文字或有残损,甚或脱去首、尾,尚属基本完好。宋梦鼎、朱文霆、张兑、李毅、佚名二等五卷,结构大致完整,但文字阙佚较严重。

宇文公谅、艾云中两卷,则不但文字残阙,且各脱去后半篇。无论如何,同一策试中能有多份对策以资比较研究,洵属难得。答卷条对部分,仅有李祁、李穀、朱文霆、张兑四人按照策题的五个层次分段回答;其他七人各分四段作解,情况也不相同,或1~2段合并,或3~4段合并,也有4~5段合并;宇文公谅、艾云中则后半篇阙失,分段不详。说明试卷的考校分等,以文理纰缪、违碍犯讳、误字涂改等为主,分层尚无严格规范。

状元李齐对策,是左榜进士的典型之作。他将君主霸的世运与元亨利贞的天道相联系,提出世运虽有不同,“然而一元之气流行于天地之间者,则无时而已”。答卷借邵雍之论,诠释皇、帝、王、霸名义的不同,即“以道化民者谓之皇,以德教民者谓之帝,以功临民者谓之王,以力假仁者谓之霸”。又历数三皇、五帝、三王、五霸的事迹,说明其事功的差异。他还引证经典“精一执中,建中建极”,“钦明文思,恭敬宽仁”,“身修家齐,国治而天下平”,分别概括君主的心、德、道;同时明确指出,三者的治迹“虽若不同,其心则一”,而霸者之心,不过急功利而已,与君主有着“浅深纯杂”的区别,“不可一例而论”。

至于《皇极经世书》以君主霸分而媲之春夏秋冬,答卷认为即使天道循环,由贞而元,是“理之必至”,但汉、唐之治虽有可观,却是“伯王之杂,心术之偏,君子无取焉”,不能与君主相提并论。据制策所引《尚书·康诰》两语,推出顺帝兼有取法祖宗和君主的双重含义,而取法的关键,又在于讲求君主之心法,效仿世祖之成宪。答卷又进一步推论,“法君主治,亦惟法祖宗而已”。因为“祖宗之治,即君主之治也”,从而期望顺帝“合君主之治,而成一代之盛治”。至于霸者之事,则不足以“渎圣听”。

至此,李齐返回到尧舜其君的儒家传统思维,以君主霸理论与元朝统治现实的连结,凝结成为顺帝确立典范的对策宗旨。李齐(1301—1353),字公平,及第后授翰林院修撰,历官南行台监察御史,河南、淮西廉访司佥事,移高邮知府。以劝降张士诚被执,不屈而死,与至治元年(1321)右榜状元泰不华、泰定四年(1327)左榜状元李黼皆以不负所学名。至正五年(1345),李齐还曾以太常博士任会试考试官,并参与纂修《宋史》。左榜第二名李祁的对策,亦值得探究。与李齐相较,二者均以道化、德教、功劝、力率解释君主霸的名义和事功,用十六字心传和建中建极作为统治者心法,这是两卷的相同之处。

对于以春夏秋冬比附君主霸,答卷也明确表达了不同的意见:秦、汉以下的君主,因心术未纯,道德未备,故其功业不过霸者,而难与君主比隆。邵子之说虽具有合理性,但亦不必拘泥。对策终篇又反复告诫:“此心苟诚,则蕴之为道德,推之为事功,自有不可揜者。此皇、帝、王之道,所以至今为盛也。心苟不诚,则徒弊精神于功利之末,亦琐琐无足观者。此伯者之事,后世所以羞称之也。”希望顺帝慎选儒臣,益加讲论,对理欲之机、诚伪之别,精察明辨,笃志力行,以期与君主同心同德。

统观全策,李穀确实在一些具体问题上与其他考区的进士答案不同。又如对古代经典的阙佚,答卷于追述孔子整理典籍时,又征引孔、孟之言,同意制策所谓不可以尽信而无疑的判断,也与李祁、陈植等众多对策强调经典的重要性、不宜以可疑之说妨碍学习不合。李穀完全不同意以春夏秋冬匹配君主霸,认为邵雍此说“几于术数”,不是孔、孟之论,也与大部分答卷不一。不过,李穀对策虽与通解有所差异,却不出《大学》条目和《孟子集注》的窠臼,仍符合以理学传注为准的的科举程式。尤其在廷试策的中心问题上,李穀将君主与霸作截然划分,用道心和人心诠释二者的心与道德,并以端正君心作为师法君主、驯致盛治的根本,则与其他进士毫无二致。说明在历史知识与科举训练等方面,高丽与汉地或有差异,但科举的实行,无疑推动了儒家思想和理学在朝鲜半岛的流传。

李穀(1298—1351),字中父,号稼亭,高丽国杨广道韩州人。延祐七年(1320)高丽国登科,泰定三年(1326)、至顺三年(1332)两中征东行省乡举。中进士后授翰林国史院检阅官。次年,奉勉励学校诏使本省。其后往来大都与高丽间,任职高丽国与征东行省。著作有《稼亭先生文集》二十卷。其子李穑,曾入读元朝国子学,亦中至正十四年(1354)进士,文化教育发达的重要考区,更不乏富于个性的进士对策,《题名录》亦有反映。河南汉人罗谦的答卷有2500字,在全部对策中篇幅最长,其特点有三:一是对策非常重视引据经典。

根据进士题名,罗谦五经考试的专经是《书经》,他不但以“师古训”和“法祖宗”准确诠释了制策所引《康诰》,还反复征引《说命》《吕刑》《仲虺之诰》《秦誓》《舜典》等《尚书》诸篇,以及《诗·大雅·假乐》和《孟子·公孙丑上》以阐明自己的观点,加强说服力。二是他专门批评邵雍的君主霸理论,指出皇非专化于道而无德,帝非专教以德而无功,王于道、德亦然,证明邵氏名义说的不合理。

罗谦又云,《皇极经世书》以春夏秋冬比拟君主霸,又以元会运世提挈纲领,其学说本于伏羲《先天图》,是由数推测的结果,理论上不可拘泥。他大胆地提出,制策“一岁之气,适然而然”之言,于理未通却有浑一之嫌;制策“天运循环,无往不复”之说,兼论人事与气化的关系,虽是理之必然,然又两无所证。因为数乃气化之所周流,理则为人事之所当尽,“气化虽衰而人事能尽,则世道之危者可以安;气化虽盛而人事不至,则世道之泰者或以否”。是以知邵子所谓君主霸,必非上古的三皇、五帝、三王、五霸。三是罗谦极为强调圣学的重要性。他认为,君主皆古代圣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而孔子集群圣之大成,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由是君主之理,具于顺帝之心,君主之道,著于孔子之典籍,“惟愿陛下加圣学之功焉”。

罗谦(1308—?),字林亨,邓州穣县人。及第后授归德路亳州同知,曾任国子助教。江西进士陈植答卷也富于个性色彩。首先,对策虽也取道化、德教、功劝、力率以解说君主霸的名义,但又进一步批评邵雍的其他论说。在他看来,君主只是名殊而实同,惟有五霸例外,属于僭窃,不足以与君主相提并论。其次,陈植强调,古代典籍虽有阙佚可疑之处,但是先儒已有明辨。不宜以可疑之说作为先入之见,妨碍对其中记载的圣贤之道的重视,而应该尊所闻,行所知,以师法前圣。再次,策文颂扬元朝的统一为“旷古所无有”,而制策又有志于正心之学,所以终篇提出“讲学”与“正心”两个要点,希望顺帝“讲求学术之要,慎察此心之微”。

陈植(1293—?),字中吉,吉安路永丰县人。天历二年(1329)、至顺三年(1332)两中湖广行省乡举。中进士后授南康路录事,累迁翰林待制,后谪博罗县令,归建中山书院。通观元统御试的汉人、南人对策,虽然中心概念的选择、论述的方式、具体问题的解答各具特色,主要思想却相当一致。第一,大部分答卷用“以道化民者谓之皇,以德教民者谓之帝,以功劝民者谓之王,以力率民者谓之霸”,诠释君主霸的名义。第二,宋梦鼎和李穀外的十一位作者,一致强调古代经典的重要性。如李祁认为,三坟五典虽或不存,但五经经圣人删述,所载皆帝、王大经大法,坦然明白,可举而行。不可因部分篇章有残损可议之处,即怀疑经典而不加学习。

第三,所有作者在论说道、德、心时,都将君主与霸相区别,并运用“道心”“人心”“精一”“执中”等道统心传的概念,来解释二者心术的差异。这是制策的中心问题,不容置疑。不过,各家辨析道心、人心则稍有不同:李祁、朱文霆、陈植、佚名二以诚、伪说明,罗谦、宋梦鼎、张兑、艾云中用天理、人欲区分,李齐、李穀用性之、身之与假之作解,佚名一则以敬与不正对应,也都符合理学的诠释。第四,对于以春夏秋冬配合君主霸的邵雍之说,各家答卷较为分歧,或者肯定有合理之处,或者持批评态度。

据苏天爵记载,元统元年,“今天子入即位,寻诏奎章儒臣侍讲六经禁中”,苏氏时以奎章阁授经郎兼经筵译文官。两位佚名进士和李毅的答卷,也不约而同地希望或赞扬顺帝即位后“辟奎章之阁,设经筵之官”。廷试策问及对策的倾向,与经筵的开设相互呼应,意在进一步促成顺帝对儒家典籍和治国理想的崇信。

综上所述,汉人、南人对策的相对一致,或与应考诸生熟悉往届策试的考题与答卷、参与各级儒学书院的训育有关,显示出在以理学传注和思想为标准的科举引导下,各族各地士子思想的渐趋一致。毫无疑问,不论策试的具体问题有何差异,元统元年两道御试策的宗旨,都反映出推动顺帝继续汉化、接受儒家传统理念以渐臻盛世的希望。这正是策问作者和众多对策者的共同心愿,也是朝野儒士的殷切期待。然而,历史的发展并不如人所愿。

仅过两年,至元元年(1335),顺帝即在太师伯颜、中书平章政事彻里帖木儿的操控下罢废科举,给四海儒学之士以巨大打击。监察御史吕思诚、斡玉伦徒等30余人联名劾奏彻里帖木儿变乱朝政,顺帝不允,诏彻里帖木儿仍出署事,反而出吕思诚为广西廉访司佥事。

可以说,元朝廷与汉文化融合的进程是非常缓慢和曲折的,但它也为其后统一中国的少数族政权提供了殷鉴。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1

标签:科举   正心   至正   建中   儒家   事功   孔子   元代   进士   答卷   典籍   元年   君主   春夏秋冬   政权   侧面   佚名   对策   民族   制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