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富人的真实生活:地主家吃饭仅两个菜,地主婆出门被乞丐围堵

中国古代为封建时代,每个时期都会形成不同的社会层级划分。清朝是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距离我们最近的一个朝代,也是很突出的皇帝非汉族的朝代,它的社会状况自然让很多人感兴趣。

清朝由于距离现代比较近,所以历史资料对清朝的记载也算详细,因此我们可以透过这些史料看到清朝时百姓的生活。清朝于公元1636年入关后,清人在占领中原之前是游牧民族,并没有一套和原来中原汉族一样的严密的封建制度。

所以经过一定的考虑,建立了一种既有封建制度特点又适合满族特点的层级,并于1646年初次用法律将各层级的身份确定下来,分别是:皇帝、宗室贵族、官僚缙绅、绅衿、凡人、雇工人和贱民七个层级。在晚清时期,他们的真实生活又是什么样的呢?皇帝和宗室贵族当然是以努尔哈赤一支为本支,这一线的亲属被称为“宗室”,其他也就是本支的叔伯兄弟为“觉罗”。我们知道满族有八旗制度,为黄、白、红、蓝四个颜色,后来增加了镶黄、镶白、镶红、镶蓝,这是在明朝1615年就已经确立八旗制度,后来也作为清朝的重要制度,甚至扩展到汉人军队编制。这期间雍正帝设立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得到了空前的加强。

但与此同时,由于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清朝与外界的交流越来越少,也逐渐落后于西方其他国家。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也代表着清朝走入了晚期,晚清时,百姓的生活远不如以前,且贫富差距极大,一些祖上有荫封的宗室贵族过着吃喝享乐的富人生活,而普通百姓则需要为一日三餐发愁。

据记载,从1363年开始,清朝一共有200余位王爷,这些王位都是历代统治者恩赐的,但是除了铁帽子王以外,其他王室后代在承袭前人爵位时都要降一级,不过这也并不影响他们的富足生活,因为王室家族都有世代累积的财富。

并且王爷是有其所属封地的,在封地内,王爷就是最高等级的地主,租赁其田地的农民还要按时缴纳田租,这也是王爷财产收入中的一项。相比那些家财万贯的王室贵族,百姓们的生活是十分艰苦的,特别是1840年以后,由于战争需要大量的银钱,再加上给列强的巨额赔款,沉重的赋税压在了百姓身上,以致于晚清时的百姓连温饱都成问题。

但皇宫内却是与百姓截然不同的景象,慈禧太后喜好奢靡,一顿饭至少有100道菜品以上,并且这些菜制作都十分繁琐,是普通人家吃不到的山珍海味。除了皇宫,晚清时王爷的生活也过得并不差,虽然不及宫内奢华,但吃饭时也是有专人伺候的。

但是王室和皇家仅是少数人,大多数还是普通的百姓和地主,和上层人士相比,晚清时的地主生活过得不算富裕,吃饭也才两个菜,再加上地主和普通百姓的距离要更近一些,所以如果地主婆出门时,还会有许多乞丐前来围堵,希望碰上个心善的地主婆,能够打赏他们一点吃的。由此可见,晚清时的贫富差距是很悬殊的。

富裕的人十分富,但是穷人也会更加穷,当时许多穷人为了能谋求生计,自愿参军,只希望军饷下来之后可以用来补贴家用,结果没想到连军饷都没能发下来。穷人的生活十分悲惨,但统治者却对此一无所知,就像富人不会体谅穷人的生活,普通百姓也难以寄希望于富人的施舍。

在晚清时期,只要能够解决基本的温饱问题就可以称得上是富人了,哪怕像普通的地主一般一餐两个菜也是那些贫苦百姓所羡慕的生活。往上更富一点的就是王爷和官员,他们靠着积累的财富、佃租还有搜刮来的钱财也能过上富贵的生活,并且还有许多穷人希望能进入这些家族当个下人之类的,好求一份生计。

还有一些八旗子弟,他们靠着祖上的荫封也过着骄奢的日子。1912年,清朝灭亡,晚清时的那些富人也基本上是坐吃山空,没有本事的人最终都是穷困潦倒,只是相较普通百姓而言,他们至少曾经过过富足的生活,而不是想着如何活下去。

民国初年,有一位名叫格雷戈里的传教士深入到江南一带,拍摄了大量的照片,纪录下民国二十年代真实的一幕。

  二十年代初,虽然国家纷乱,然而在乡野之间,生活还如往常一样,几乎没有太大的变化。

  每逢初一十五,就是这个村寨赶集的日子,许多乡人都会从各地会聚,在这里交换一些生活物资。那时候民风淳朴,物欲寡淡,只要最简单的一些物品,人们就能生活的很快乐。

  大老爷家有许多丫鬟仆妇,有人专门洗衣做饭,有人专门负责耕田种地,有人专门跟着跑腿。大老爷下面有少爷,少奶奶,小爷下面有小少爷,都需要专人伺候。

  清晨,妇人们早早就到河边洗菜,洗衣服。那时候的河水十分清澈,便是地主老爷也是直接喝河里的水。

  老爷出门自然要坐轿子。一般来说,有个两人轿子就算不错了。四人抬的轿子可不是一般人能坐的。按照旧规矩,除非是新娘子成婚,否则就只有考中功名才能坐四人抬。何况,养四个轿夫可是很贵的。

  除了进城办事,老爷们最爱做的事情就是下乡巡查自家田地。所到之处,佃农都要早早迎接,招待饭菜。若是遇上灾年,老爷一句话免去几分收成,佃农就要高兴大半年了。

  江南地方多水,老爷们出行也会选择坐船。许多老爷家中都有自己的专船。

  船户的女儿长得很漂亮,在镜头前还略有一丝疑惑。

  船户的生活非常辛苦,每天辛苦撑船也难以吃个饱饭。船户的女儿最好的出处,自然是嫁给地主老爷家做妾。在民国初年,一妻多妾还非常普遍。

  这组照片出自英国人史丹利格雷戈里之手(Stanley O.Gregory)。1920-30年代格雷戈里游览中国多个城市拍下数百张照片,颇有价值。一部分照片仅有年代没有标明地点。图为1930年的上海涌泉路,后来改称静安寺路,就是今天的南京西路。最高那栋楼是上海国际饭店,历史悠久。路面干净,行人悠闲自在,路中间的黄包车生意很好。

  图为1930年代的一处小庙,位于上海与苏州之间的路上。庙宇小而精致,有两层,二层有一圈栏杆。小庙应当是建在水边,细看图右庙基旁边有人坐在船上。真选了处好风景。

  图为1930年代的北京颐和园一角,造型优美的石拱桥上有个游人正在不紧不慢往下走。桥下溪水缓缓流过,岸上绿树点缀,风光醉人。

图为1930年代中国某地乡村,一处平整的打谷场,有个妇女正在捆扎秸秆,后面有两堆秸秆垛子。近处还有一只鸡。画面和谐。

  这张图背景有个迷你的小石桥,肯定是南方了。图中一个人正在捆扎的可能是稻草,站着的三个人中间那位,放大看,手里拿着一杆称,估计是收购稻草的。

  图为1930年代,中国某地农村,一个农人和一头牛正在耕田。从田里的水和庄稼茬子来看,当是南方的稻田。不远处的小山植被茂密,那时候的自然环境相当的好。

  图为1930年代中国某城市一处街道边,两个人正在店铺门前制作竹帘子。他们头顶上还扯了一块遮阳布。右边的老者专注于手里的活儿,左边的年轻人则看着镜头笑容和善。

  图为1930年代上海地区某处小河,一个年轻人脚踩舢板正在桥下通过。这座石桥的桥墩是几个竖起来的长石条,桥身用的是厚重的石板。桥两边民房挨近水面的墙上,点缀着爬山虎,江南水乡的生活令人陶醉。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0

标签:晚清   地主   船户   宗室   层级   王爷   老爷   清朝   富人   乞丐   年代   两个   百姓   真实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