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贡体系”沦为日本获利的工具,明日朝贡贸易体系的形成与覆灭

引言:

明朝建立初期,当时的统治者朱元璋为了解决沿海倭寇的问题,派遣使节前往日本,要求日本取缔“倭寇”,并向他们推荐的“明日朝贡”。简单来说,日本可以通过对明廷进行朝贡,而合法获得与中国进行贸易往来的机会。

朱元璋

其后,日本室町幕府将军接受朱元璋册封的“日本国王”一名,并向明廷进行朝贡,至此开始明日长达一百多年的“明日朝贡”。

明朝与日本的贸易往来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明太祖时期提起、明成祖时期形成正式的规定,即形成明日之间的“朝贡体系”,而这一体系终结于明嘉靖时期;第二个阶段是明嘉靖年“争贡之役”结束后,进行私商贸易、民间贸易时期——明清时期东南沿海地区严重的“倭祸”也是由此开始。

一、“倭寇”的诞生

“倭寇”最早出现在日本本土的九州的一带,他们大多由当地的失业人员组织而成,人数不算多,所以活动范围也仅仅局限在九州岛内。

之所以会出现倭寇,与当时日本国内混乱的政治格局脱不了干系。

后醍醐天皇

13世纪30年代,后醍醐天皇消灭镰仓幕府后,开始了第一次王政复古,推行新政,也就是日本史上的“建武新政”。建武新政的内容大多是关于京都的王公贵族的,其中利益占比最大的也是他们,而自始至终为天皇鞍前马后的武士们却没有得到多少实质利益,这导致武士们开始对天皇不满,其中又以被天皇赐名的足利尊氏为最。

“元弘之乱”后,后醍醐天皇被流放,虽然其后他的支持者在各地起兵,他自己也从流放地逃跑与大军汇合,但后醍醐天皇的军队与幕府军相比还是有着很大的差距,而足利尊氏对幕府的反叛则相当于为天皇军注入了一剂强心剂。

足利尊氏

山阴道战后,足利尊氏下定决心加入天皇军,并致信向后醍醐天皇表达自己的忠诚;而后,为了起事成功,足利尊氏联系了陆奥的结城宗弘、信浓的小笠原贞宗、石见的益田、岛津周防五郎三郎、野介高太郎等各地武士,与他们结成同盟,之后又向九州豪族提出合作,共同推翻镰仓幕府的统治。

可以说,如果后醍醐天皇以及其他人为这次战争付出了60%的话,那么足利尊氏一个人就付出了40%——这也是为什么后来天皇赐名“尊氏”的原因之一,因为天皇名讳为“尊治”,赐名“尊氏”,是一种莫大的荣誉。

然而,后醍醐天皇对足利尊氏的赏赐也就仅限于此了,而其他受足利尊氏邀请而来的各地武士及豪族们就更不用说了。

山中的后醍醐天皇

后醍醐天皇对京都的贵族以及武士们的区别待遇,让以足利尊氏的武士们越来越不满,尊氏不愿意只有一个可有可无的“荣誉”,他想要开幕府,成为下一任幕府大将军!于是,在足利尊氏的带领下,尊氏逼迫后醍醐天皇退位,转而拥立后伏见天皇的儿子丰仁即位,是为“光明天皇”,而足利尊氏光严的支持下在京都建立室町幕府——这象征着日本室町时代的开始。

值得一提的是,光明天皇即位的时候并没有象征着天皇身份的“三神器”,因为后醍醐天皇在被迫退位后,为了自己的安全着想,设法逃离了京都,并在逃跑之前带走了“三神器”。携带着“三神器”的后醍醐天皇逃到了奈良,在当地豪族的支持下他在奈良建立了南朝朝廷,至此开启了日本历史上著名的“一天二地南北京”的南北朝时代。

光明天皇

隔岸相望的南北朝并没有和平多久,足利尊氏不会放过逃跑的后醍醐天皇,而天皇也不会坐以待毙,所以双方所辖地区时不时就会发生战争。

动荡的政局影响着全国各地的普通百姓,而有能力的大名也在这乱世之中跃跃欲试,企图成为下一个“征夷大将军”,于是局势就更加混乱了。人们流离失所,九州岛上的部分流民组织在一起,就成了最开始的“倭寇”。

一开始,日本国内的倭寇只是一些流离失所的乌合之众组织而成,后来一些在战争中失败的武士也加入其中,倭寇的人数也就越来越多。有些小领主看中了这部分武士的力量,于是,倭寇就从一开始的“野生的”变成家族豢养的。

倭寇

随着倭寇势力的发展,豢养这部分倭寇的小领主不满足于九州岛,便开始安排倭寇向外发展。

一开始这些倭寇只敢在海上劫掠过往的船只,后来领主们为了获得更多的资源,以供自己在国内战争中的使用,便开始纵容自己的手下到其他国家的沿海地区进行一些劫掠活动——中国和朝鲜便是他们的目标之一,这也是为什么在“争贡之役”中,朝鲜会将抓捕到的日本商人交给明朝廷的原因之一。

倭寇出现在我国沿海地区的时间,正是元末混战时期,国内的战乱导致当时的朝廷无暇顾及沿海地区的倭患;而倭寇们一次又一次的成功也激起了其他普通百姓的“热情”,因为当时日本政局混乱,普通百姓面对着越来越重的赋税徭役,根本无法维持正常的生活,于是在倭寇们的驱动下,普通百姓也开始加入到这支队伍中。

明太祖朱元璋(民间画像)

二、“明日朝贡”体系的折戟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他深知不能这样放任下去,而且朱元璋向来是以“铁腕”著称的,身为帝王,“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酣眠”是刻在骨血里的原则,所以他当即就想通过武力直接解决这群倭寇。

但是,不要忘记了,大明是踩在元朝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国家,朱元璋也是在战火和鲜血中夺得的皇位。当时的大明百废俱兴,尚未稳定,陈友谅、张士诚等人的利益集团还有许多漏网之鱼在外潜逃,北边还有元朝的残存部队在虎视眈眈,南边还有五溪蛮乱,如果这些敌人趁他出击倭寇的时候在后方偷袭,那么这个新生的王朝将会再一次陷入战火之中。

几番思考之后,朱元璋最终选择以和平的方式解决问题——他派遣使节团前往日本,以外交的方式解决倭寇的问题。

日本王良怀(怀良亲王)示意画像插图

然而,当时的日本以足利尊氏为代表的北朝和以后醍醐天皇为代表的南朝,斗得正酣,而大明的使节团并不知道日本内部的状况,这就导致了使节团在九州岛一登陆,就被后醍醐天皇的儿子怀良亲王带人团团围住。怀良亲王将使节团囚禁,并夺走了使节们带来的国书。怀良亲王为人刚愎自用,当他看到国书上明朝皇帝所写的“如必为盗寇,朕当命舟师,扬帆诸岛,捕绝其徒,直抵其国,缚其王”的威胁后,当即大怒,将吴用等人处决,并囚禁了吴文华等人三个月之久。

朱元璋大怒,当想到目前国内的状况,还是捏着鼻子派遣使节前去谈判;但他没想到的是,当时日本的南北朝战争,北朝是具有极大优势的,而室町幕府作为北朝权力的实际控制人,是非常想要与明朝交好的,为此他们甚至1374年开始连续6年向明朝廷进行诚意十足的朝贡,但都被不明情况的朱元璋拒绝。因为朱元璋一直以为,最开始与他们接触的怀良亲王才是“日本国王”,而室町幕府只是一个将军幕府,是臣子,不是一个国家的王——这种信息上的误差让明日双方之间的意见始终无法达成一致。

朱元璋 剧照

后来,在朱元璋晚年的时候,他终于弄清楚了日本的状况,对于这种“畸形的政权”,朱元璋感到非常荒谬,为此他还作了一首名为《倭扇行》的诗,在诗中他借扇喻人,既表达了对室町幕府这种“乱臣贼子”建立的政权的鄙视,也嘲笑了怀良亲王代表的南朝集团的无能,他在诗中是这么写的:“国王无道民为贼,扰乱生灵神鬼怨……君臣跣足语蛙鸣,肆志跳梁干天宪……异日倭奴必此变。

虽然如此,当怀良亲王终于认输并献上国书的时候,朱元璋还是将日本划入了大明“十五不征之国”中,算是结束了明日对峙的局面。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一阶段中,因为怀良亲王最开始的蛮横无理以及朱元璋对室町幕府的偏见,所以在当时并没有正式建立起明日朝贡体系,真正将这一体系建立起来的,是在明成祖时期。

明成祖

三、“明朝朝贡”体系的正式形成

日本的南北朝时代结束在13世纪末,即1392年。

南北朝在最开始的时候就有着巨大的差距,室町幕府的前身是以足利尊氏为代表的武士们,而后醍醐天皇代表着的则是贵族们的利益,其军力远远不如室町幕府。

随着战争的推进,南朝的势力渐渐衰退,最后南朝的天皇不得不将“三神器”交还给北朝天皇,将南朝并入到北朝当中,从此俯首称臣,混乱的南北朝时代就此结束。

而此时的明朝廷也彻底稳定下来,最初困扰着朱元璋的风险也已经被逐个理清,政治上大刀阔斧地改革也已经完成,可以说此时的明朝已经做好了向上发展的准备,只等着一个有能力的君主带领着他一飞冲天。

朱允炆

可惜,最合适它的君王——明太祖朱元璋已近暮年,而他选定的继承人朱允炆并不适合当时的大明,最终以一场“靖难之役”潦草收场。

朱棣是一位与朱元璋很像又非常具有其个人特点的帝皇,一方面他自小跟着朱元璋南征北战,可以说明朝的天下有他朱棣的一份功劳,其治国手腕与其父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另一方面,能够为了自己的野心和权势而将刀挥向自己的亲兄弟和亲侄子的人,很大程度上也不是那么“讲究”。就拿倭寇这件事来说,朱元璋看着日本国内混乱的场面,可能还会出言嘲讽几句,而朱棣他只看结果——无论日本的最后实际掌权人是南朝天皇还是北朝将军,只要能够解决倭寇的,那么他就是大明承认的“日本国王”。

郑和雕像

于是,他立即派遣使节团前往日本传达他的意思,为了表示自己的“诚意”,他特意派遣自己最为信任的三宝太监前去出使日本——须知,三宝太监郑和虽然是个“太监”,但是他“身长七尺,腰大十围……行如虎步,声如洪钟”,他还是武将出身,当年“靖难之役”,他也是有军功的。这样一位虽是太监但与武将无异的人作为使节去送国书,明面上是和平外交,实际上颇有武力威胁的意味在其中。

而彼时日本已经结束了混乱的南北朝,室町幕府大获全胜,而室町幕府在收到明朝廷的国书之后,对明成祖提出的条件,全数答应;并且为了表达自己的诚意,代表室町幕府的足利义满当着郑和的面将对马等地的倭寇团伙抓了起来,并进行了十分严酷的刑罚。

郑和将此消息传回之后,明成祖大喜,当即册封足利义满为“日本国王”——中日之间的贸易关系由此建立。

应仁之乱

四、“争贡之役”开启明日贸易第二阶段

14世纪60——70年代,日本发生“应仁之乱”,室町幕府走向末路,各地大名的家臣相继崛起,他们开始吞并自家大名的领地和财富,成为新的地方势力——这为战国时代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日本势力的改组原本对大明是没有任何影响的,但问题是当时正值中日第八次贸易的时间,如果室町幕府还没有消亡的话,应该是由室町幕府的人安排船只;然而势力的改组、幕府的名存实亡导致日本来明的贸易代表团,变成了日本地方势力的斗争,最终由当时势力最强的两位大名——大内氏和细川氏联合组成贸易代表团,前往大明。

然而细川氏不甘心与大内氏平分利益,于是在贸易船出发之前,细川氏派出手下宋素卿提前前往大明。宋原本是明人,小时候被其父卖给日本商人,长大后效命于细川氏。他深谙嘉靖朝吏政之腐败,于是他贿赂太监刘理,最终使得细川氏破例受到明政府的赏赐;而后他又贿赂太监赖恩,最终使得细川氏代表鸳冈瑞佐坐于宴会首席,而大内氏的谦道宗设坐于下位——这无疑是挑起了宗设对鸳冈瑞佐的怒火,毕竟日本人对坐席座位是十分看重的,细川氏这种行为对大内氏来说,无疑是一种挑衅。

于是,在日本国内就经常发生斗争的两个派系,立即在宁波掀起了大规模械斗,鸳冈瑞佐被当场杀死、宋素卿逃跑。谦道宗设在杀死鸳冈瑞佐之后纵火焚毁嘉宾堂,在追杀宋素卿途中,一路烧杀抢掠,对宁波及其附近民众造成了非常严重的伤害——这就是导致中日贸易停止的“争贡之役”。

争贡之役的发生让嘉靖帝大怒,明日近百年的朝贡贸易就此结束,但自甘风险的私船贸易时代也至此开始。

嘉靖

结语:

明日贸易的结束不仅仅是因为“宁波之变”的发生,当时的明朝在嘉靖帝的统领下,土地兼并日益严重、政治上的腐败也不见有丝毫缓解,加上天灾人祸,国家的财政收支非常吃紧;而封建地主阶级大肆兼并土地,导致国家能够拥有的田地日益缩减,能够收上来的赋税自然是一缩再缩。

虽然嘉靖帝想过要解决,但结果不尽如人意;另一方面,日本当时已经开启了著名的“战国时代”,大名们争权夺利都来不及,谁还管得上朝贡?

于是,在种种原因之下,明日之间官方的贸易关系最终还是毁灭。

参考文献:

《明史》

《明史记事本末》

《日本史》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1

标签:日本   明日   大明   醍醐   明朝   贸易   幕府   倭寇   亲王   天皇   体系   工具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