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作为天子近臣,明朝宦官仍地位低下,他们为何能篆刻墓志铭?

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引言

人人都想名垂千古、百世流芳,所以即便肉体因为生命的消失而腐烂,也总是希望用文字方式将自己的存在永恒记录下来。

“墓志铭”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惯用的一种记录自身重大功绩的方式。

其中“志”用以介绍亡故者的基本信息,“铭”则用来传达亡故者生前的志向和重要经历,从而让其生命体用另外一种方式呈现给后世子孙。

宦官是我国历史上一种独特的封建社会产物,他们在经历了特殊社会环境下过于残酷的非人待遇的同时,也以“天子近臣”的身份为自己迎来飞黄腾达的机遇。

宦官在明朝社会发展强盛,具有参与政治朝纲的能力,因而宦官墓志铭内容,成为后世学者研究明朝历史的重要历史资料。

一、“内倚之为相,外倚之为将”,明代宦官墓志铭的由来

“洪武十年铸铁牌,文曰: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犯者斩”(《明史 职官志》)。

洪武十年,朱元璋为防止宦官专权独大,专门铸造铁牌命令规定,宦官不可以参与朝政议事活动,对于历史上宦官掌权、祸患朝廷的教训作出命令纠正。

“止可使之供洒扫、给使令而已,岂宜预政典兵”(《明史纪事本末》)。

宦官应该遵守自己的本分从事内务管理、服务和使令传递之事,不应当识文断字参与朝政事宜。朱元璋对于宦官群体的职责本分作出明确规定,严禁宦官越界干预朝政。

“遣内臣吴诚诣军观尔之兵,凡有方略乘机而行”(《明太祖实录》)。

明太祖朱元璋对于宦官专权多有戒备,可依然逃不掉重用宦官,作为自己的身边人进行内外调遣。

内臣宦官作为皇帝身边的亲信,容易在政局混乱之际获取皇帝的信任,并且根据皇帝构思行使多项秘密任务,这也造就当时宦官职权越来越大、地位越来越高的后果。

“无以为名,士大夫多缩匿,而诸奄无所顾惜,且又多域外人,文皇既借其锋,便不能如‘祖训’云云,势使然也”(《罪惟录 宦寺列传》)。

明成祖朱棣继位期间,对于传统知识分子、士大夫缺乏信任,而宦官作为自己身边照顾自己生活起居和繁杂事宜的人,则获得了朱棣极高的信任。

并且,宦官在那场决定性战役“靖难之役”中为朱棣立下汗马功劳。

朱棣当政期间,宦官地位不断提升,虽然后来明宣宗再次对宦官权利作出了限制,但并没有阻挡宦官作为重要势力独揽朝政大权。

“内倚之为相,外倚之为将”。

明英宗老师王振获得英宗宠幸,明宪宗时期更是直接将宦官权利无限扩大,在朝廷内如宰相般发表自己的政治意见,在朝廷外则像将军一样对士兵发号施令。

明熹宗时期,宦官魏忠贤贪得无厌、权倾朝野,被大家称为“九千岁”,门生遍地,使得宦官专权现象发展至顶峰。

宦官作为一种“刑余”之人,于社会中地位低下,邀请知识分子为其书写墓志铭绝非易事

随着宦官政权地位的不断攀升,愿意为其走狗、打破自身士人原则的文人雅士越来越多,造就宦官墓志铭的繁盛发展。

“祗奉天戈,克平内难。功居多,恩升太监。扈驾北征,再镇永平。胡人远遁,赫有声名”(《大明故都知监太监杨公(庆)墓志铭》)。

洪武年间,宦官云奇意识到丞相胡惟庸有谋逆之心,在胡惟庸设下伏兵准备暗杀朱元璋之时,云奇不顾自身安危舍身救下朱元璋而自己丧命。

朱元璋念其功绩,赐予太监一职、安排厚葬,并且将其勇闯金銮殿救驾的伟大事迹以墓志铭的方式写在云奇墓碑之上。

明朝初年,能够获取撰写墓志铭资格的宦官少之又少,仅有三篇。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当时宦官的整体地位还十分低下,皇帝对于宦官专权多有戒备,而且洪武年间朝政初立,政治严明,大家都不太敢私自做一些比较出格的事情。

正统以后,宦官地位不断提高,为了让自己永世存名,越来越多的宦官有了为自己刻制墓志铭的想法。

弘治十七年,秦府左长史、奉政大夫强晟所作《秦府承奉正康公墓志铭》;嘉靖四年,蜀府经筵侍讲、千户黄嵩所作《明故中贵永公墓志铭》。

“武宗圣上益爱其勤,第升御用监太监,镇守山西”(《吴经墓志》)。

吴经在从事太监一职时,凭借自己作为皇帝亲信的优势,在扬州替武宗搜索妇女、为害百姓,实属“逢君作奸”之人。

但是其墓志铭上却只字未提,仅对自己的人生经历进行简单梳理。

宣德初年,统治者一改不允许宦官识文断字的传统,设有专门的内书堂鼓励宦官学习儒家经典。

也许皇帝的这种做法是为了让宦官更好的恪守本分、辅佐帝王,可现实状况却是助长了宦官撰写墓志铭的气焰。

墓志铭能够以信仰、纪念的方式帮助每个人实现“流芳百世”的美好愿望,随着宦官群体知识水平的不断提升,其墓志铭诉求也不断高涨,成为大家极力为之的一种重要趋势。

二、“天子家奴”、“国家干臣”,明代墓志铭的宦官形象

“且夫人主之有奄宦,奴婢也,其有廷臣,师友也(《明夷待访录》)”。

宦官是主人的奴婢,廷臣是主人的师友,读书之人不能和宦官同朝为官,否则有失身份。

在清朝黄宗羲看来,宦官在明朝虽然发展到了“在内视之为相,在外视之为将”的程度,但从本质上讲,依然是一种极为卑贱的存在,不受百姓重视。

在宦官的墓志铭书写过程中,其书写着大多将亡故之人描绘为“天子家奴”、“国家干臣”的形象,或者直接以简单的生平“简历”为主。


“古称当官三事,曰清,曰慎,曰勤。然人之才器不同,趋向各异。三者,卿大夫且难之,况于帷幄贵近之臣乎?此御马监太监上虞邵公之所以贤于人也”(《明故御马监太监邵公(恩)墓志铭》)。

杨一清为太监邵恩撰写墓志铭,将邵恩描述为“清廉”、“谨慎”、“勤恳”的谦卑忠诚形象,从而体现出邵恩作为仆人对皇帝的一片忠心。

“公性素敬畏,及既通显,益自检饬,上察知之”(《明故乾清宫掌事司礼监太监进斋高公墓志铭》)。

徐阶在为宦官高忠撰写墓志铭时,写道高忠生性恭敬勤劳,侍主忠诚,经常自我检讨自己的行为,以自己的忠贞不二获得君主的恩宠,再次为宦官营造出“天子家奴”的典型形象。

“上以是知公可大用,进提督十二营。公再辞,不允,乃就任。无私役,无偏听,不数月而利兴弊革”(《大明故内官监太监杨公(穆)墓志铭》)。

朝廷知道穆公有大作为,为其提职督察十二营,穆公却再三推辞。

皇帝不允,正常就任。任职之后,穆公忠贞不二、不偏不倚、不谋私利。

不出几个月便积极发扬好的政治见地,革除不好的管理条例,帮助朝廷更好的处理政事,以积极有效的超纲作用为穆公树立起“国家干臣”的良好形象。

“上亦知公朴诚,时有鉴俞,即未能尽惬宸衷,亦不忤也”(《明故司礼监掌监事太监聚庵成公(敬)墓志铭》)。

宦官讳敬淳朴真诚,虽然在日常工作过程中也经常会受到质疑,因为部分原因不能够真实表达自己的意愿,但依然恪尽职守从不忤逆犯上。

“公持廉秉公,一时宿弊划革殆尽”(《明故内官监太监陈公(良)墓志铭》)。

宦官陈良平时秉公执法,在赈济灾民时积极帮助百姓完成赈灾事宜,保住大量流离失所之人的性命。

在辅佐政务方面,也积极帮助皇帝肃清政治管理活动中存在的不好的弊端,是一名值得大家学习和爱戴的忠君爱国之人。

除了对宦官“忠君爱国、天子家奴”的形象塑造,部分墓志铭中还针对其亡故者的伦理形象展开描述。

“人皆有父母,我独无,不能事之于生,尚当报之于死”(《明故司设监太监樊公(坚)墓志铭》)。

人人都有父母,只有我没有,我不能够在生前侍奉父母以尽孝,死后也应当去寻找双亲以报答其生育之恩。这一墓志铭内容中,对于太监樊坚的家庭状况作出简要描述。

“政务之暇,诸书无不博览,识达古今,存心忠厚,遇事辄竭其才”(《南京司设监官奉御陆公(应)墓志铭》)。

在帮忙王公大臣处理政务的闲暇时间,太监陆应博览群书,博古通今,形成了忠诚、善良的心境,每当遇到一些复杂的事情,都能够竭尽所能帮助大家解决问题。

在这一墓志铭内容中,撰写者着重对于亡故者宦官的知识才学进行了详细介绍。

描述出一位博学多才的宦官形象,与传统社会视角下不被允许识文断字的下等奴才形象形成强烈对比。

三、“勤于公务,爱恤军士”,明代墓志铭的历史价值

明朝宦官发展强盛,以东厂为代表的内臣体系与朝廷官员形成两支强大的政治制衡力量,共同为皇帝政治管理作出巨大贡献。

在明朝宦官墓志铭内容中,多以其亡故者生前所作出的重要政治奉献、本人才学、忠诚程度等内容为主,形成对明朝时期多种历史事实的真实考究素材。

“财力既禅,爵赏又滥,不足以系人心,故设此以劝功”(《甘二史札记》)。

在明朝具有强盛的赐官赐名赐姓的统治习惯。

学者通过对明朝宦官墓志铭的深入研究,可以发现其社会中通过上赐官爵的方式以收买人心、激励臣子继续清廉为政来辅佐天子的统治工作。

“庚戌(宣德五年,1430),命来守镇怀安等卫。勤于公务,爱恤军士”(《明故镇守宣府内官监太监柏公(玉)墓志铭》)。

宦官柏玉在宣德五年受命前往怀安镇守当地安全,在当值期间,柏玉勤勉为政,关爱自己手下的将士。这一墓志铭内容为后人研究明代镇守边关事迹提供重要史料。

“公讳腾,字伯良,号德斋,乃直隶保定府新城县河社之宦族也。蒙掌司设监太监马公松轩,乃公之叔也,目公聪秀,收为名下,抚育读书”(《明故尚衣监掌监事太监马公(腾)墓志铭》)。

宦官讳腾是隶属于河北保定新城县河社宦官家族的人,从小被司设监太监马松轩收养,马松轩看他聪明伶俐将其收为养子,还供其读书。

这一墓志铭内容为我们充分展现出宦官之间的养育及亲属关系。

结语

宦官作为阉割之人,向来不受社会民众所重视,甚至会因为其身体残缺而遭受歧视。在明朝社会,这种现象通过宦官群体自己的“努力”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扭转。

在通过宦官独权获得较高的朝政权利之后,撰写墓志铭便成为宦官手动抬升自己社会地位的重要方式。

古人重视名誉和后世评价,墓志铭则可以让自己的子孙后代清晰的了解到宦官自己对自己的评价以及文人志士对自己的认可。

在士大夫备受推崇的古代封建社会里,宦官邀请各方士大夫为自己编撰墓志铭,并且以高举文学才识的方式刻碑纪念,能够从一定程度上消解宦官群体对自己生命体的自卑。

虽然于明朝后期,随着宦官“头子”魏忠贤的败落,使得其宦官刻写墓志铭的习惯得到制止,但却为我们了解明朝历史留下有利证据。


参考文献

《明史 职官志》
《明史纪事本末》
《明太祖实录》
《罪惟录 宦寺列传》
《大明故都知监太监杨公(庆)墓志铭》
《秦府承奉正康公墓志铭》
《吴经墓志》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0

标签:明朝   宦官   墓志铭   天子   近臣   朝政   朝廷   太监   低下   皇帝   地位   形象   政治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