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角落:八旗旗主到底是多大的官职?

历史的角落:八旗旗主到底是多大的官职?

八旗制度的由来

当年两手空空的努尔哈赤靠着“挖自己家的祖坟”,成功摆脱困境,寻找到了十三副铠甲,并就此走上了“发家致富”的道路。

当时的努尔哈赤一定没想到,自己竟然能成为一个王朝的开创者。

因为即使到了皇太极时期,当时的女真人最大的梦想也只不过是在关外称王罢了。

后来随着队伍的不断扩大,为了对广大军队进行有效的统治,努尔哈赤选择创立了八旗制度。

在这里,要先向大家说明的是:八旗旗主并不是什么官职,而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这是由于当时女真独特的环境所导致的,旗主和他手下的旗人的关系,就好比父亲和儿子。

哪怕手下的旗人在外边立了再大的功劳,只要他还属于这个旗主,那他就必须无条件听从旗主的命令。

套用王者荣耀里的一句话,那就是“主人的命令是绝对的”。

真正的八旗制度

其实最早的八旗制度只有一个旗子,后来由于努尔哈赤势力不断扩大,逐渐到了他自己已经无法完全管控的地步,才将这些旗子慢慢分裂了出去。

为了保证八旗的战斗力,努尔哈赤给予了旗主们很大的自主权力,这点类似于西周时期的“分封制”。

这个权力关系很复杂,但解释起来很简单,主要有两点:

1.八旗之间地位平等,旗主之间也没有什么利害关系,所有的旗主只对一个人负责,那就是皇帝。

2.八旗旗主就是一旗之主,在他们的阵营里,旗主拥有绝对的权力,统属关系极为严格,甚至可以说是有“君臣之分”。

这个制度极大加强了军队的凝聚力,打散了俘虏人员和归顺人员的势力,做到了“以旗统人”的新格局。

八旗制度盛行的原因

后金政权建立初期,仍保留着他们独特的风格,没有类似于中原王朝的行政规划。

而且按照努尔哈赤对明朝的仇视程度来说,他也压根不会学习明朝的那些军事与行政建制。

可后金建立后,随着疆域和规模的逐渐扩大,它的问题也逐渐显现了出来。

仅凭努尔哈赤一人根本无法完成对后金军队与疆域的完全掌控。

无奈之下,他只好把人丁都打散了,分而化之,编入八旗。

八旗中,除了努尔哈赤自己亲自统帅的两黄旗之外,其余六旗都是的旗主也都是努尔哈赤自己的儿子或亲人。

因此他也完全不用担心谋逆的问题。

按照现在的理解来说,后金其实就是一个大集团,因为集团太大了,所以老板努尔哈赤把他拆分成了八个子公司。

他本人亲自经营着两个子公司,其余六个子公司则分别交给了自己的儿子和亲人来经营。

这些子公司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而且互相之间都是独立的,没有什么利害关系。

不过努尔哈赤虽然平时不管他们的经营情况,但他仍然保留了最高决定权,一旦某个子公司总经理经营不善,总老板努尔哈赤有权力解雇他。

图为努尔哈赤

有一次,镶蓝旗的旗主阿敏仗着自己权力大,竟然公开欺负自己的弟弟塞桑顾。

塞桑顾不服气,跑到正红旗找到了旗主代善,并向他告状。

代善不敢掺和这一趟浑水,选择了置之不理。

无奈之下,塞桑顾又跑到正白旗,找到了正白旗旗主皇太极,要求他帮助自己讨个说法。

皇太极虽然是后来的最高领导者,但当时的他还只是个分公司老板,自然却不敢过问此事。

这就是旗人口中常说的“隔旗如隔山”。

正是因为各旗之间的相互独立,才有了后金后来的繁荣,也最大限度的减少了各旗之间的摩擦,让他们形成了对外的合力。

而且旗主最初的权力真的大到你都不敢想象。

不光行军打仗的时候要听从旗主的安排,私下里有什么活动都要向旗主报告并得到他的允许之后才能行动。

如果擅离职守或者擅自行动,要受很重的惩罚,而且旗主有权力选择任何惩罚。

不仅旗人本身要受到旗主的管控,旗人的子女婚嫁也需要得到本旗旗主的同意。

说旗主是一个旗内的“土皇帝”,简直一点也不为过。

当然,这种情况仅限于清朝初年,顺治皇帝亲政之后,为了进一步加强皇权,他立刻取消了这种“土皇帝”一般的权力。

剥夺的方式很粗暴,那就是直接设立一个名叫“都统”的职位。

他们负责原先旗主管理旗人的职责,不再让旗主负责本旗的一切决断,甚至包括军政事务。

综上所述,入关之前,旗主们几乎相当于本旗内的“土皇帝”,但是入关之后,他们便开始成为“统而不治”的“国家元首”了。

顺治分权的原因其实也很简单。

最初,努尔哈赤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尽快提高行政效率,以保证军事斗争能够得到胜利。

在这个时期,旗主不仅身份世袭,而且对所属于他的旗人拥有绝对控制权。

哪怕旗主想要造反,他手下的旗人也必须遵守,连反对意见都不能提。

正是在这种近乎“斯巴达式”的掌控下,后金才能够屡屡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最终奠定一统天下的局面。

而顺治皇帝时期,天下已经一统,原先的建制就成了加强皇权的阻碍。

顺治皇帝设立的都统仅是一个流动性的官职,不仅有任期的限制,而且对于八旗士兵也只有管辖权,而没有所有权。

都统虽然能够指挥旗人,但他们终究还是要听从皇帝的命令,更不能随心所欲的掌控旗人。

这里顺治皇帝的做法有点过河拆桥,大家参考宋太祖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

用的着旗主他们的时候,就给与他们很大的权力,画一个很垂涎欲滴的“大饼”。

等到用完他们之后,不仅“大饼”没了,连他们自己都要被一脚踢开,这不是“过河拆桥”是什么?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古人诚不欺我。

旗主的没落,从最根本上反映出来的是君主专制的加强。

康熙前中期,旗主还有很大的自主权,哪怕是“都统”也一般由旗主兼任。

但康熙皇帝亲政之后,这个局面就变得不复存在了。

这个时候的都统一般“跨旗出任”。

简单解释一下,就是正黄旗的都统,不只有正黄旗的人可以担任,其他所有旗的人都有这个权力。

这样一来,都统再也不用看旗主的脸色了,他们所需要做的就是对皇帝负责。

康熙后期,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旗主由原来的“位高权重”变成了“统而不治”。

虽然这些旗主“总经理”们在本旗内仍然具有很高的政治地位,但这些都是虚的。

真正的权力被皇帝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当然这些旗主们还可以每月领一定的俸禄,只不过他们当年风光的局面再也回不来了。

PS:《雍正王朝》中,曾经出现过关外四位旗主王爷进京逼宫的场面,这在当时绝对是不可能的。

哪怕这四位旗主敢冒杀头的风险这么干,也不会有哪个旗人愿意追随。

这个时期的旗主“总经理”们虽然没什么实权了,但地位还在,旗人见了他们还要毕恭毕敬的行大礼。

等到了乾隆皇帝继位之后,旗主们就成了彻头彻尾的“空气人”了。

乾隆十八年,由于乾隆不满旗主们的特权,所以多次对旗主们的特权进行了削弱。

到了最后,各旗的旗人除了知道自己所在的旗子是什么颜色之外,压根就不知道旗主的存在了。

反正旗主也没有什么权力,也没有办法掌控旗人,知道他是谁还有什么意义呢?

欢迎大家在屏幕下方留下宝贵的意见,废青工作室与您下期不见不散,部分图片来自网络搜集,侵删。 文:小昭 审核:梦愚编辑

文献参考:《二十四史》《清史稿》《乾清盛世》《后金》等。

本文为一点儿历史事作者手打,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6

标签:黄旗   努尔哈赤   土皇帝   都统   太极   旗人   顺治   官职   子公司   皇帝   角落   权力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