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马俑中,有一张科学家也无法解释的“脸”,甚至被禁止出国展览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前言

作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秦始皇陵兵马俑坑,一直都是中国传统艺术的典型代表。

从村民发现第一个兵马俑到现在,越来越多栩栩如生、姿态各异的兵马俑出现在我们的眼前。

而在二号坑中,兵马俑中却出现了一张奇怪的“脸”。

众多历史研究专家都无法解释这张脸的奇怪之处,以至于这座兵马俑至今都不被允许出国展览。

而对于这张脸奇怪的原因,民间也是众说纷纭。

秦始皇昔日修建兵马俑的故事是怎样的?对于那张脸,大家又到底有着怎样的猜测?

今天这篇文章,一起来看看兵马俑背后的故事。

异世称王,大兴工程

作为封建社会前无古人的统治者,嬴政从继位那天起,就再未掩饰过自己的野心。

掌控一个小小的秦国,已经远远无法满足他对于自我价值的实现需求,一统天下,才是他真正的目标。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

贾谊的一首《过秦论》,用简单而形象的几句话向我们展现了秦始皇一统天下的过程。

在嬴政继位之前,秦国前后几代君王已经将秦国的国力提升到了六国之首,所以战国时期才会有合纵连横的战术出现。

而嬴政掌权后,时机和条件已然成熟,他也不可能再等了。

在征战四方之时,秦始皇不仅开始畅想自己一统天下后可能发生的事情,还开始考虑自己的身后事。

按理来说,一个正值壮年的君王大概是不会想到百年之后的各项事由的。

可秦始皇不一样,作为一位格局卓越的君王,他不仅想要在自己活着的时候称帝,还想要在死去之后享受同等的殊荣。

赢得生前身后名,将个人威严和大秦雄风传播到另一个未知的世界,这或许就是秦始皇当时最真实的内心写照。

他身边的心腹李斯,便开始按照秦始皇的指令,着手主持修建他的陵寝。

关于秦始皇为什么要修建兵马俑,民间众说纷纭。

不少人认为,秦始皇是舍不得生前的权力和地位,所以想要在死后受到与生前同等的万民尊崇。

即便他对死后的世界一无所知,他也得率先为自己准备好足够的排场。

这个猜测也许确实是其中一个原因,但这并不是秦始皇修建兵马俑的全部原因。

众所周知,兵马俑是一支陶俑军队,里面包括步兵、骑兵、射手等军队当中的各个兵种,可谓是应有尽有。

对于依靠强大的军事实力而完成征服六国目标的秦始皇来说,军队就是他最大的底气。

所以,这样一支陶俑军队,实际上也担负着秦始皇陵墓的守护责任。

另外,他还可以用兵马俑来向世人证明,秦国究竟具有多么强大的实力,秦朝究竟是多么前无古人的一个封建王朝。

作为中国第一个大一统封建王朝,秦朝为此后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礼教制度奠定了基础。

不管是三公六卿,还是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秦朝所产生的一切社会文明成果,都经历朝代的更迭而不断传承着。

这个朝代的主人秦始皇,也被后人称为千古一帝。

而出于对秦始皇性格的分析,有不少人认为,他主张修建的兵马俑,或许是由活人浇灌泥胚制作而成。

也就是说,一个个兵马俑的内部,其实是当年的一条条鲜活人命。

这一说法听起来万分恐怖,又因为一直没法得到确切证实,所以更显神秘奇诡。

直到有的兵马俑出现裂缝,人们才终于发现里面是空心的。

其实根据秦朝当时的殡葬制度来看,我们也能推断,秦始皇不可能采用这么多的活人殉葬。

这并非因为他有多么仁慈,而是因为国家发展的实际情况不允许。

春秋战国时期本就是一个纷争并起的时代,社会青壮年劳动力不是在发展生产,就是在参与战争。

而对于一个以武力治天下的国家来说,军队人数是军队实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因此,每一个人在战斗中都是一份力量,会显得更加珍贵。

出于这样的实际情况考虑,春秋战国时期废除了奴隶社会的活人殉葬制度。

虽然为了彰显君王的地位,殉葬制度一直保存着,但殉葬的对象从活人变成了陶俑。

兵马俑从秦始皇征战六国时便开始修建,到他死后也仍然没有修建完成。

而这项工程在当年可谓是劳民伤财,惹得秦朝百姓怨声载道。

这一项在今天看来属于文化瑰宝的工程,在秦朝不知导致了多少家庭家破人亡,也不知造成了多少亲人阴阳两隔。

一个秦始皇陵尚且如此,任务更繁重的秦长城也在修建当中。

这两项工程,也直接导致了秦朝社会矛盾的激化和农民起义的发生。

千百年后,今天的我们走进西安,看到兵马俑,却已经无法跟秦朝的百姓感同身受。

后人看到的是古人的智慧,看到的是中华传统文化和艺术的魅力,看到的是不朽的文明。

但在众多形态各异的兵马俑中,有一个兵马俑却与他的同伴有着显著的不同。

淡绿色泽,究竟为何

那个异常显眼的兵马俑,呈现出跪射的姿态。

他单膝跪下,手放在身体一侧,似乎是要拿出弓箭射击。

他的目光平视前方,双眼炯炯有神,整张脸上五官分明,轮廓清晰。

不过,他的脸庞却呈现出了淡绿色的色泽,这与其他兵马俑的颜色大不相同。

由于是陶俑,所以其他兵马俑都呈现出灰黄色的色调,而且从脸庞上还能看出淡淡的肉色。

在千篇一律的兵马俑色调中,这座兵马俑显得格外突出,突出得让人感到有些惊恐。

多年来,众多历史研究专家和考古专家,都一直致力于找出这座兵马俑与众不同的原因。

可惜他们翻阅了众多历史资料,却仍然没能得到一个证据确凿的解释。

而在他们进行研究的同时,民间众多历史爱好者也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有人从科学的角度来解释兵马俑呈现出淡绿色的原因,他认为这是一种合理的化学反应。

毕竟,兵马俑的修建过程是非常复杂的,除了陶土之外,也许还会有某些金属混杂其间。

而在修建这座兵马俑时,或许铜元素正好掺杂在陶土中间。经过若干年的氧化反应,铜便呈现出了淡绿色。

绿色正好是氧化铜的颜色,所以这个说法还算说得通。

不过,目前尚未有明确的史料能够印证这一猜测。

有人从科学方面来解释,自然也就有人从人文历史方面来解释。

他们认为,淡绿色的兵马俑或许不是意外形成的,而是修建兵马俑的人故意为之。

众所周知,在古时候的军队当中,会有一个类似于巫师的人物存在。

他们负责为士兵占卜,规划天时地利的作战方式和作战时间,以求达到天时地利人和的状态。

说到巫师,就不得不提到先秦时代对于巫术和占卜的信赖。

这一信赖其实源于古人的崇拜,人们经历了生殖崇拜和图腾崇拜的过程,越发相信上天的指引,也坚信天意能够在某些事情发生之前就决定结局。

因此不管是在夏商周还是在春秋战国,人们在举行大规模的战争、劳动、社会活动之前,都会进行祭祀和占卜。

君王走上祭台,向上天发出诚挚的祷告,以求得到回应,护佑国家来年风调雨顺。

龟甲、铜钱、兽骨,这些东西正是占卜的材料。

不少巫师通过占卜的方式来推测事件走向的吉凶,寻找趋利避害的方法。

国家何时发动战争、何时与敌对国家和谈、何时鸣金收兵,这些重大的决策,都会通过占卜的结果来得出。

由此可见,巫术在先秦各国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而秦国的军队当中,巫师的存在也并不奇怪。

所以有人认为,那座兵马俑之所以呈现绿色,就是因为他的身份与其他兵马俑有所区别,他就是军队当中的巫师。

不过,这一说法很快受到了反驳。

因为巫师的穿着与兵马俑的穿着,应该是大不相同的。

可那座淡绿色的兵马俑,他的衣服却和其他兵马俑的形制没有什么两样,而且姿态也无异,可见他应当也是军队当中的士兵。

因此,这个说法是不成立的。

而关于绿色兵马俑的讨论和推测,也还在继续着。

不久之后,一个新的说法出现,获得了不少人的认可。

怪异兵佣,禁止出国

历史专家在研究兵马俑的造型来源时,发现他们全部都取材于秦国真实存在的人物。

每一座独特的兵马俑,或许都能够从真实的历史中找到对应的那个形象。

他们脱胎于历史,但又不完全与真实形象一致。经过工匠的二次加工,他们已然成为了历史的一种特别的艺术表现形式。

而众多兵马俑当中独具特色的绿色兵马俑,也能从秦国军队中找到对应。

根据专家的推测,他的原型应该属于军队斥候。

一般来说,斥候都承担着打探敌情、搜索情报、辅助战术的责任,他们往往会行动在主力队伍之前,率先为战友开路,刺探重要情报。

他们的战场不在两军交锋的阵地上,而在任何一个可以打探到敌人情报的地方。

为了确保自身安全,尽可能隐匿自己的行踪,斥候都会在执行任务时做必要的伪装。

把自己的脸部涂成绿色,就是他们的伪装方式之一。

这样一来,他们就能跟周遭环境融为一体,不易被人察觉。

其实现代的军人,也会采取这样的方式来伪装自己。

尤其是野战军,他们的脸上总是会涂满迷彩,这本身就是军人自我保护和提升任务成功率的一种方式。

按这个说法推论,这位绿色兵马俑的原型就应当是军中斥候。

而且,这个推论也确实有理有据。

所以这个说法一问世,就引来了许多历史迷的支持。

然而,官方却一直无法为这一说法提供更有支撑性的证据。

因此,即使得到了民间的广泛认同,推论也始终无法变成定论。

尽管存在诸多谜团,但我们也不可否认兵马俑的魅力和价值。

秦始皇陵兵马俑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也是我们国家重点保护的文物单位。

经过工匠的精雕细琢,我们能够从兵马俑的身上看到另一时空的军队盛景,也能体会到历史文物的巨大价值。

文物承载的是已经流逝的时光,也是埋葬于滚滚洪流当中的历史。正因为有了历史的瑰丽,文物才能够焕发出巨大的生命力和价值。

作为中国人,我们何其有幸,能够见证文物传奇,见证大国不衰的血脉。

而为了保护兵马俑的完整性,尽最大可能保存其文物价值,近年来,相关政府单位做出规定,部分兵马俑不再对外展出。

它们将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被妥善保存,继续传承中华文化的魅力。

而那座奇异的绿色兵马俑,更是被评为了“国宝”。

国家禁止文物单位将这座兵马俑带出国展览,也禁止任何擅自针对兵马俑的养护行为发生。

它将永远留在国内,永远被慎重珍藏。

2021年,在一档文物节目当中,一位兵马俑的守护者登上了舞台。

他告诉观众:

“我在一座兵马俑的脸上,发现了人的指纹。我无比肯定,那是千年前的工匠留下的痕迹。”

他红着眼眶,哽咽着,诉说着自己最真实的情绪。

他从一枚指纹的痕迹上,感受到了前人的生命;也感受到了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那从未断绝的文明传承。

千年前的古人和今天的我们,曾站在同一片土地上,呼吸着同样的空气,感受过同样激荡的情绪。

而文物,正是我们的见证。

结语

在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中国的文明血脉一直传承至今。

那形态各异的兵马俑,那绵延万里的江山图,那厚重沉稳的后母戊鼎,这些文物,都是文明的承载和见证。

看到兵马俑,了解其中那张独特的“脸”,我们仿佛也能看到千年前的点滴历史。这正是中华文化,给予每一个中国人的馈赠。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0

标签:兵马俑   秦国   陶俑   淡绿色   秦朝   巫师   文物   军队   学家   说法   历史   张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