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之前的洋河溯源

在上一篇文章《白洋河的由来》中提到:中国名镇洋河,因河而名。黄河夺泗入淮后,形成了大大小小的湖泊水荡,这些湖泊在宿迁以南汇流成河,望之若洋,这就是白洋河。

康熙版《桃源县志》记载:“白洋河在县城西六十里,上通汴河、下达黄河,镇东属桃源县,镇西属宿迁县。”白洋河当时既是河名也是镇名。历史悠久的洋河镇,经历了千年的风雨洗礼,同时也见证了无数个王朝的兴衰。

新石器时代

洋河历史人文底蕴深厚,这里曾经是人类生命文化的摇篮。仓集邱夏村的“宗墩古遗址”的发掘,充分证明我们的先人在远古时代就在这里播下生命的种子。

宗墩古遗址位于洋河镇仓集邱夏村宗庄后边。墩西1公里有五河自北而南流入成子湖。该墩面积约4万平方米,其中心地带原为一略高于地表的土墩。1962年和1974年南京博物院两次对宗墩进行考古挖掘,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等历史文物。南京博物院考古人员认为,宗墩出土文物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

洋河镇“宗墩”遗址保护碑

1963年《考古》杂志第一期刊载(洪泽湖周围的考古调查)一文,把此处列入中国龙山文化遗址,龙山文化的年代是人类从蒙昧的原始时代向文明时代的过渡。从“宗墩”发掘出土的陶器说明,这里是江淮一带最早的人类文化蕃息之地。居住在这里的人们不仅大量生产和使用了陶器,还形成了聚族而居的部落文化。而这一切,又都和江苏沿海一带人类文明分布状态相吻合。

宗墩遗址被鉴定属龙山文化遗存,说明有史之前就有先人在此狩猎、耕作、聚居。和宗墩毗邻的河西庄村在特色村庄建设中又发现了两口古井,也是这里汉代人口密集的佐证。从已出土的陶器来看,制作工艺上乘、普遍使用轮制技术。因而器型相当规整,器壁厚薄十分均匀,产量和质量都有很大提高,陶器尤以黑陶为主,灰陶不多,还有少量红陶、黄陶和白陶。黑陶有细泥、泥质、夹砂三种。细泥乌黑发亮,学者们称为“蛋壳黑陶”。蛋壳黑陶是长江中下游、江淮流域最有代表性的陶器,反映了当时高度发展的制陶业的水平。以素面或磨光的最多,纹饰较少,主要有弦纹、划纹和镂孔等几种。

黑陶在龙山文化陶器中制作最为精美,在烧制时采用了封窑烟熏的渗炭方法,器表呈现出深黑色光泽。它表面磨光,朴素无华,纹饰仅有少数弦纹、划纹或镂孔。黑、薄、光、纽为黑陶的四大特点。其中有一种薄胎黑陶,漆黑乌亮,薄如蛋壳,称蛋壳陶,代表着这一类型陶器的杰出成就。中国出土的古陶器大都是含沙量极高的彩陶和红陶,而以河泥为原料的黑陶可以说是4000多年前东夷民族所独有的创造。

西周时期

西周的历史从它开国时设置厹犹[qiú yóu]国,距今已有3000多年光阴。曾先后为厹犹国、厹犹县、宿留县、宿预(宿豫)县、泗州郡等治所。这里曾经谱写了诸强争霸,烽火征战的历史篇章,闪耀着人类文明智慧的光芒。“征东夷”“征东国”成为西周立国之后的主要战事,这在西周早期的许多青铜器铭文上也都有历史性的文字记载。

西周时期,洋河的古城(现郑楼古城居委会)曾是南北交通之要道,茶盐集散之大都,历代兵家必争之要地。原始社会,这里是涂山国女娲氏(或称女儿国)九夷部落。九夷,后来音讹为厹犹。轩辕黄帝时,厹犹人曾与之角逐,军事酋长为蚩尤。后又衍涂为徐,涂山国又称徐国。九夷亦音讹为徐夷。据张用寰《古城会考据》说:“徐国...与古埃及金字塔王朝和中国轩辕黄帝同时”。《民国宿迁县志》也有明确记载:“宿邑古徐州境,周为厹犹、钟吾两国地。厹犹先亡,地入于鲁,鲁亡属宋。”说明厹犹国被鲁国所灭,鲁亡以后,又归属于宋国。近年出版的《宿豫志》中也认为“厹犹国为西周初期分封的子爵国,治所在今宿迁市洋河镇郑楼的古城山。此处地势高亢,马陵山余脉自西北而来,于今宿豫区的仰化镇境内分支脉东下,以下为九里岗(今仰化镇东北同义村一带)。

泗水沿马陵山余脉西侧自西北而来,先是经徐县北、至睢陵县入淮。大约西汉末黄河夺泗,在厹犹故城西北分为东西两支,西支南下遇阻而折向东南经成子洼入淮,谓之小清口(东汉永和后淤废)。东支在厹犹城境南下亦被于家岗(今临河境内)高地阻挡折而向北,又受烟墩高地(今洋河镇的郑楼)阻挡折向东南,走了一个“几”字型,到角城(今泗阳李口镇)再向东南入淮,称之为大清口。厹犹古城,就坐落在北依古城山、西南北皆临泗水(梁张惠绍增修城郭后呈四面环水),东有于家岗、东北有烟墩高地。

厹犹古城遗址经考古人员考证:“暴露面积2000平方米,混合文化层海拔20米,局部文化层厚3米,下为灰黑土文化层。”古城西北麓,有古井一口,水甘冽,天旱不涸。井北百十米处,是古三义庙的遗址,庙西不远处,为百子堂遗址,与山顶之观音庵遗址呈鼎足之距,惜皆毁于日寇入侵之时。井水之南,山之北坡上,曾被当地人挖出五间殿宇残基,每间宽约3米多,进度有5米,前有走廊砖柱,砖形大小厚薄不等,有字或花纹,系东汉、六朝以前之物,还有完好的陶制“鸱吻”,可推测殿宇是毁而复建,又被水冲圮而埋于河堤之下。

山顶观音庵内,原有胸围两人仅可合抱的古柏一株,当系先秦时期所植,惜已于1947年被砍伐。庵前有石阶72级,沿南坡下伸,是通向古城街市的道路,石阶已被后人挖去十多级,其余数十级和古城街市遗址,皆被古黄河泥沙所掩埋。古宿预县城约有2700年的建城史,她的根脉也可以说就在古城山麓。

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从公元前722年开始,至公元前481年结束。历史上通常将周平王东迁至公元前476年之间的历史时期称之为“春秋”时代。

春秋时代曾发生“宋人迁宿”事件。当时的宋涽公为了避免宿国倒向鲁国,决定将宿国整体搬迁。不过搬迁史上有两种说法,一是宋人迁往厹犹[qiú yóu],二是因小国妨碍大国扩张而被迫取地迁民。宋人迁宿当属后者。另从可行性来看,不论是北宿南迁,还是南宿北迁,因其范围都在今山东、河南、安徽、江苏交汇地带。当时这一带城郭密集,人口众多,经贸发达且有山川河流相连,而无险山恶水阻隔,便于大规模人群沿山之走向,水之流向迁徙。

宋涽公决定将宿国从原地整体迁走!这么大的一件事,史籍当然不能不有所记载。《春秋》庄公十年“宋人迁宿”四个字赫然在目,但往哪迁、迁到哪,《春秋》没说,《左传》没注,同时期的史书《公羊》、《谷梁》也未言明。这就给后人留下了一个悬念,“宋迁宿于何地?”成为后代地理志书众说纷纭、竞相讨论,却争执不休、始终未有定论的千古之谜!而其中最为大家认可的说法,便是迁到了今天的洋河古城一带。

据宋代《太平寰宇记》“河南道十六·泗州”条中载明:“泗州(时隶宿迁县),临淮郡……周十二州,又为徐州之境。春秋时宋地,故曰:‘宋人迁宿。’又在宿之封内也。......亦宿国所迁之地也”。撰于明末清初的《读史方舆纪要》亦载:“《志》云:春秋时,宋迁宿国之人于此,因名。”以后问世的《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续修四库全书》,都持宿迁“以春秋时宿国人迁此故名。”

随着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春秋时期楚国商业和城市也开始繁荣起来。楚地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富,是促使楚国商业发展的基本条件。商、周以后,楚地丰富的物产就源源不断地输入中原。春秋后,楚国与中原各国经济交往更加活跃。郑、陈是楚北上与齐、晋争霸的中间地带,同时也是楚、夏经济交流的枢纽。

(此文由宿迁市洋河新区文化研究会集体研究创作,已收入《酒镇洋河》一书)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30

标签:楚国   宿迁   龙山文化   黑陶   宋人   秦朝   陶器   西周   遗址   古城   春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