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传递的智慧:明知一切成空,为何还要积极度众?


佛陀说实无众生可度,但佛陀仍然会积极地度众,为什么?

因为,积极的行为可以排除顽空带来的弊端。人一旦陷入顽空,就会变成饱食终日、无所事事的动物,整天懒洋洋地,觉得一切都没有意义,一切都会变化,所以懒得做任何事。

这样久而久之,就会失去生活的激情,失去生命的活力。

所以,为了让人生变得精彩,我们要积极地做事。就像佛陀度众的目的,积极地度众,就可以不陷入顽空。

顽空的危险,比如七地菩萨都会有“偏空”难。

七地菩萨已经发现实相、离真理很近了。这时,他反而会有偏空难,因为他容易陷入顽空。一旦陷入顽空,不积极精进的话,就会变成阿罗汉,只想入灭,不想度众了。

“偏空”很可怕,“偏有”也是一种烦恼。

我听过这样一个故事,说有一个人很有意思,一次,他到一个人家里去,看到那个人满墙都是书,因为那个人很爱读书,结果他理直气壮地就把人家的书全部当废纸给卖了。

甚至他看见一些不如法的行为时,还会毫不犹豫地拿起鞋抽人家。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因为他认为自己是在度众,他执着于度的行为。

其实,即使是积极地度众,也要明白“实无众生可度”,因为众生不过是因缘聚合而生的幻相,明白这一点之后,自然就会避免“偏有”带来的流弊。

偏有的意思,就是执着于显现,执著于度众的行为本身,跟顽空一样,这种偏执很常见。

就像我们平时帮助别人的时候,不要执着于帮助的结果。

什么意思?就是此时我决定帮你,你觉得很温暖、很感激,但3天之后,你的这份感激就会消失。但我只要做了让别人感觉温暖的事,这个行为的意义就得到了延续。

所以,意义取决于行为,而不是结果。

我不会因为帮助了别人而沾沾自喜,或者渴望得到某种回馈,因为帮助的行为也是因缘聚合,终究会归于无常,但仍然要积极。

明知不可为,却偏要为之,听起来有点痴傻?

我觉得不是,就好像此刻一个人在微笑,但过一会儿之后,他的微笑可以保持多久?说不清;安详能保持多久?不好说;信心能保持多久?也说不清。

就像有人见到我的时候,会跟我说:“哎呀,上次你提醒我的那件事,我回去之后就给忘了,我都不好意思见你。”实际上,他不必这么说,他对我有什么不好意思呢?

他改不改变,调不调整,明不明白,跟我有什么关系?他又不是帮我做的,所以不要对我不好意思,我才应该不好意思,浪费他时间了。

所以,生活中、工作中,大家遇在一起,就一起来做事。对于明白你善意的人,自然值得你高兴,但如果不明白,也不要紧,因为别人明不明白,都改变不了你善良的快乐。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4

标签:佛陀   切成   饱食终日   流弊   因缘   众生   菩萨   执着   不好意思   多久   意义   智慧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