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投亲,望得些许金银度荒日,岂料侯爷哥哥竟送了一副讨饭碗筷



千里超超上京投亲,希望能得到些许金银回家度荒日。岂料堂堂一个侯爷给弟弟的竟是一副讨饭碗筷———

北宋大观元年(1107 年),宋徽宗赵佶将出使辽国有功的郑允中封御使大夫;至政和元年(1111 年),又授他为破虏大将军,加授安远侯。郑侯爷是浙江省淳安县屏门乡佛岭后村人。这里,咱讲一则他与兄弟的故事。

那时候,郑侯爷的家乡淳安县一连三年遭受了早灾、水灾、蝗虫灾,老百姓只得哭爹喊娘、扶老携幼背井离乡地外出逃荒活命去了。


郑侯爷的弟弟郑允修奉了父亲之命,爬山涉水、晓行夜宿赶到了京城东京。郑侯爷见兄弟来到,不由热泪双流,双方见面礼毕,郑侯爷摆宴席为兄弟接风洗尘。

自此,郑允修在兄长府中游山玩水,好不快活,不觉已过月余。郑侯爷心中十分着急,原来他知道北宋朝廷目前表面上是一番太平景象,其实早已是内忧外患,内忧朝中宦官钩心斗角,外患辽国野心勃勃伺机侵犯。到那时,自己身为朝廷命官,一则为保社稷赴汤蹈火在所不辞,性命朝不保夕;二来在皇上身边侍候,有道是“伴君如伴虎”啊,杀头之祸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兄弟若久留府中,弄不好反倒连累兄弟性命,要是这样的话,家乡二老双亲谁来侍候?郑侯爷想到这里,不由心下一横,准备酒宴为二弟饯行。

席间,郑侯爷泪流满面道: “二弟啊,不是为兄不留你在京城多玩耍些时日,怎奈家乡二老双亲也需要你早日回家去侍候;再者朝廷正值多事之秋,边关烽火不息,你在京城多有不便。为兄和二弟干了这杯饯行酒,给你送行,望你路上保重,早日平安回到家乡。为兄只能送些干粮和一副讨饭碗筷,供你路上乞讨所用。回家后,还望贤弟代为兄担当侍候二老双亲之职责,为兄这厢拜托了。”说完便跪下拜了几拜。

允修早已按捺不住,“霍”地站起,-拍桌子骂道:“想不到我千里迢迢上京城找你带些金银回家度荒所用,你堂堂一个侯爷竟然穷得连送家里的金银都没有,还有脸皮说什么送我-副讨饭碗筷,亏你说得出口!”郑侯爷羞愧难当地分辩道:“二弟啊,你一家不知一家事,为兄虽有一些皇粮俸禄,怎奈开销巨大,哪有多余的银两带回家去?”气得允修大骂道:“多谢你狗侯爷一番美意,我人穷志不穷,饿死也要死在别处!我允修没有你这个六亲不认的兄长,我们郑家没有你这个狗屁侯爷!”说完气冲冲一拂袖子离开郑府,慌得郑侯爷忙叫管家打了个包裹追赶上二弟,硬是将包裹塞给了他。

郑允修气愤地离京往家乡赶,不几日,干粮就已吃光,只好用兄长送的讨饭碗筷一路乞讨着回到了家乡。见了父母双亲,他便一把鼻涕一把泪地诉说起这次上京之事,气得老太爷翘胡子瞪眼珠大骂道:“郑允中,你这个不孝子!”他怒气冲冲地吩咐允修将讨饭碗扔进了村前井中。

事隔不久,村里懒汉郑四苟越想越觉此事蹊晓,便亲自下井捞起碗筷,又洗又磨,惊喜地发现却是乌金所制,就偷偷去县城兑换成银子发了一笔横财。

原来,郑老太爷他们哪里知道,这讨饭碗筷是郑侯爷专门叫匠人用乌金打制而成的,他考虑到国家动荡不安,京城到家乡途遥远险恶,盗贼四起,若送些金银给二弟,在路上遇到强盗如何是好?因为丢了金银事小,弄不好连二弟的性命都难保。他左思右想,终于想出这个既能使二弟平安回家、又能送些金银接济家里的妙招,便特地打制了乌金硫筷送给二弟,但他做梦也没想到,就为自己没有点破其中奥妙,使他的一番心血白费不说,还落了个“不孝子”的罪名。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7

标签:侯爷   碗筷   淳安县   金银   乌金   京城   双亲   兄长   家乡   哥哥   兄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