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是如何普查人口,管理户籍的?古人有户口本吗?

#历史开讲#

引言

中国人素来讲究“落叶归根”,对于人的家乡和起源有发自内心的执念。当今社会,人们凭借户籍来记录人口的基本信息,随着历史变革和社会发展,户籍制度也不断发展完善。

在古代,生产力不发达,人口作为最基本的劳动力和生产力的评判标准,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性,记录人口的制度也随之出现。

那么,我国古代的户籍制度是如何演变的?古人又是以什么方式来记录户籍,他们有户口本吗?

户籍制度的产生

户籍制度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随着国家的诞生而形成,成为国家治理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中国户籍制度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夏商周。

夏朝还处于由原始状态向阶级社会过渡的时期,所谓的“国家”不过是一个个松散的部落联盟。夏禹在治水过程中作出巨大贡献而被诸侯(部落首领)推选为天子,但手中并无实权。

据资料记载:“禹平水土,定九州,计民数”,大禹划定九州,统计民众数量,这是最早期统计百姓的雏形。可见,早在距今4000多年前,夏朝就已有了统计管理人口的意识。

到了商朝,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对人口的管理也变得更为严格。根据考古发掘,在甲骨文中有大量的文字记录。其中,出现根据典册来统计人数的文字。从这些文字中,可以看到,当时商朝便已经出现了以典册记录人口的方式。

这些都是比较原始、初步的人口统计。

及至西周,户籍制度有了一定发展。西周已经设立了专门掌管人口登记的官职,通过官方的方式来记录人口的统计,将户籍记录变的更系统化,增加了权威性。

而且,西周的户籍制度也比上一代更加严格,除了统计基本人数外,还规定了一个登记人口的固定期限,每三年清点一次,每一次的人口统计,除去最基础的人数还要将所有人的住址、性别、死亡情况都记录的一清二楚。

由此可见,西周的人口管理已呈现出一定的制度化和常态化特征。

到了战国时代,周天子的权力已经荡然无存,诸侯们都在忙于战争和发展。对于诸侯国而言,以小农经济为主的经济格局决定人口成为最重要的资源和最基本的战力和国力。并且,各诸侯国也要征召更多的军队,这让他们很快就明白了自己的子民是多么的珍贵。

为了扩大人口,降低人口的流失,推动国家内部的发展,各个诸侯国加大了对人口的统计,而这一工作一般都是由下级官员来做。与此同时产生一系列制度,确保税收、兵役的顺利进行。可见,户籍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齐头并进,受到其极大的影响。

户籍制度的发展

秦国封建户籍制度的真正确立是商鞅变法之后。

公元前356 年,商鞅变法,其中户籍方面有许多新的内容。在人口户籍方面,首先要求扩大户口的登记范围,将国内的男女户口全部登记在册;其次,要求登记出生的新生儿,注销死亡的户口,这是中国最早的人口出生和死亡的动态登记。

此外,还根据身份和职业对全国的人口进行划分,控制人口和户的规模,增加税源。用法律的手段促进个体农户的发展,让“户”成为国家最基本的政治及经济单位,把人口的统计精确到更小的单位。这又是一种新的方式,加强了户籍管理的细节,有助于更精准的计算。

汉朝时期,许多制度都是沿用的秦朝制度体系,另外又进行了革新完善。将全国的地主、自耕农、雇农、佣工、商人,全部编入国家的户籍,这叫做“编户齐民”

汉朝的户籍管理比秦朝朝的更加详细,在内容方面增添了更多,在原有户籍信息的基础上又多了婚姻、相貌特征、家庭数量和有无残疾等情况。而且汉朝的户籍管理有一个重要的特点,法律的保障。这大大推动了全国户籍的管理,即以法律的形式来保障管理户籍相关内容。

户籍制度的完善

在经历了长时间的分裂后,到了隋唐时期天下重归统一。户籍制度的完善与国家社会动荡息息相关,隋唐国家安定,社会统一,户籍制度也随之发展。

随着大一统的建立,使户籍制度的进行愈加顺利,全国户籍的统计也随之完善。隋文帝颁布了进行“大索貌阅”的命令,目的是为了让流民和隐居的人都能被记录在案,这样就可以增加更多的人口,保证了税收。

同时,隋代还推行了分封制度,这项政策要求堂兄弟以下分开登记,以降低隐居的情况。

另外,隋朝对前朝的户籍制度没有完全否定,而是延续了北魏的三部制。这种乡村基层组织,既能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又能有效地巩固地方治安,为户籍管理做出重大贡献。

除此之外,隋代建立了科举,打破了士族控制官吏的格局,使平民阶层有了新的升迁途径。一时间科举在人民阶层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几乎渗透在平民百姓的心里,掀起科举的狂潮。

而这种新的途径又与户口制度联系在一起,大大推动了户口制度的发展。朝廷有令,按区域划分分配考试名额,使得民众更积极地配合户籍登记制度,从而降低了户口管理的难度。

到了唐代,唐承隋制,户籍制与隋代基本一致,但在具体内容上仍有差异。唐代的人口普查以“团貌”为主,这一步的目的在于考察人口的年龄、体型,防止因谎报残疾年龄以逃避赋役。

户口登记三年一次,除了上一辈的户口记录内容之外,还增加了肤色、身高、面部特点等身体特点。另外,唐代的户籍制度和以前的户籍制度有很大的区别,那就是编户和非编户。

非编户分为三类,一类是官奴婢,二是方外,即为逃避税收的逃户人,三是士兵。

但在唐代晚期,由于社会动乱,户口登记的困难再度增加,此后社会再度陷入分裂,户口的管理变得更加困难。直至宋太祖重新一统,并建立了宋朝,才有所好转。

到了宋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手工业的发展,户籍制度又有了一定发展。宋朝的户籍制度首先根据所处方位来划分户籍,即最早的城市户口与农村户口。

与此同时,又根据是否有不动产将户口分为主户和客户。顾名思义,主户是拥有不动产的民众,客户是没有不动产的民众。这应该是顾虑到百姓的流通性,没有不动产的百姓稳定性较低,成为流民的可能性较大,记录在册也有方便管理的因素。

如果说宋代是细而不乱的户籍制度,元代的户籍制度完全降低了一个档次,甚至可以说划分极其复杂混乱,不但做不到整齐有序,还有意在不同地区、民族及行业之间制造嫌隙。虽然在统治难度上降低,但这种户籍制度放弃了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也为元朝覆灭埋下了种子。

到了明代,朱元璋对户籍制度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

朱元璋即位后,下令全国实行户口登记,但与上一代相比明代又多了一项新的内容:户贴

户帖是正式发放的,内容包括户籍、年龄、姓氏、姓氏等,为了防止户帖被伪造,户帖上有半印铃记和防伪的字样,其功能与身份证件相似。

户帖的问世是户口制度上的一大进步,人民自己也可以拥有自己的证件。除了户贴之外,明代还开创了户籍注册调查制度,标志着中国古代户籍调查与注册制度的相对完善。

到了清朝,户口制度基本上是沿用了明代的,但是整体上要比明朝的更加宽松。究其原因,最主要的原因是清代康熙、雍正两朝推行“养人而不增赋”、“摊丁入亩”的方针。这种政策先把人口与赋税分开,然后把丁税改为田税,让赋税与百姓脱节,这种改变导致户口登记制度不如前朝那样严格。

不过,清朝出现了很多问题。起初,以审查的方式记录人口,但是一方面各级官吏怕人数增多导致赋税难收,不愿意上报真实人数。另一方面贪官盛行,甚至小卒都抓准机会对百姓进行勒索,人民苦不堪言。边缘地区或者少数民族的人很难被统计,更别说流民。

这样,审查出来的数字也带有很大的水分,于是停止审查。可见,记录户籍的方式也是与时俱进,随社会变革而变革。

结语

中国古代户口制度由来已久,自夏至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其间户口制度伴随着王朝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而发生着变迁,与税收、经济等相互影响,直至光绪年间才得以建立。

早在商朝,就已经出现典册记录户口的方式,直到明代,人民开始拥有自己的“户帖”,也就是最早的户口本。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1

标签:户籍   人口   户口本   西周   明代   中国古代   户口   古人   户籍制度   方式   制度   社会   国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