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导游的情结

导游“阿牛”的情结


“阿牛”,导游的称呼,导游说了,这样叫亲切、自然,叫“阿牛哥”也行,只要辈分适合就行;如果叫“导游”,就显得生分、别扭,叫“陈导”,更不妥,我导不了电影,也做不起你们大学的导师。导游阿牛就是这样一位风趣、健谈的30多岁的壮小伙子,他梳着齐整的“背飞”发型,宁可太阳晒着,脸儿黝黑,也从不戴帽子,怕弄乱了头发的造型,他激情四溢,精力充沛,不知疲倦,侃侃而谈,他导游干了十来年,老油条一个,动辄喜欢调侃“跟班”的马拉西亚旅游局一位未婚的年轻人——他们会定期下到“基层”,全程跟团活动,了解导游服务游客的情况,写上书面报告汇总旅游局决策层。


导游阿牛喜欢在旅游大巴上介绍些马来西亚的现状和奇闻轶事,讲些当地百姓的掌故和自身的小故事。比如小时候他很崇拜阿婆,认为她是“神人”,因为她没剥开山竹就能知道里面有几个瓣,你说神奇不神奇?等到长大了才知道山竹外壳的屁股后有折的痕迹,有几折里面就有几瓣——原来是给阿婆“骗”了,说完自己开心地笑了。他谈到了当地的居住条件、教育、医疗等如何如何地好,譬如,当地居民居室宽敞,水电费用免单;看病,大病住院基本一个价——31元马帀,即便超过一万也都这个价。“既然有这千般地好,为什么不少华人,特别上一定年纪的华人还不会感到满足与心安呢?”他提了一个好问题,试着推而广之:有人心中的一个疑惑,既然那么好为什么国内并没有什么人过来定居?为什么身处这样优越的工作、生活环境的华人却没有多大的“优越感”呢?


类似种种的疑问,导游给出了其中一种解答:在某种意义上说,生活在这里的华人“没有安全感”。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历来有“排华”的传统,历史上曾出现过若干次重大的“排华”事件,虽然在马来西亚没发生过,但自己毕竟不是真正土生土长的“马来人”,这里毕竟是人家的地盘,且但凡事事难料,有时听着某国制造“排华”事件或动乱分子袭扰、打砸华人商店,都显得特别的敏感,特别的关注,内心隐约的顾虑与担忧总是挥之不去,想着上上辈子寄人篱下的生活,于是,一定年纪且有一定阅历的华人一种“认祖归宗”的情愫会更加地强烈。接下来,导游阿牛不惜用大量“篇幅”,讲述了自己耳闻目睹,与华人、与阿公生活有关的往事:1998年某国“排华”,家族号召捐款,孩子不事不捐压岁钱,阿公让孩子罚站镜子前进行深刻反省。2008年北京奥运会,原先稀罕看电视的88岁高龄的阿公,打电话让远在新加坡求学的孙子抽空回家给调直播的频道,之后的日子,阿公大部分时间都浸泡在电视上,有时看着看着,便老泪纵横。



平日里,不善言辞的阿公却喜欢给孩子讲过去的故事,教育孩子要懂得“饮水思源”。有一个细节,阿公讲了多遍,记了一辈子:从中国被忽悠来到“南洋”,一路上吃喝拉撒全在船底,吃的是船员吃剩丢下的馒头,我们这些“猪仔”争着、抢着,抢到了还舍不得吃,半夜时,与妻子躲在角落,把馒头肮脏的表皮剥下留给自己,里面干净的给妻子吃,就这样,我们在闷湿的船底相互依偎,相互鼓励,整整过了26天,终于熬到了船靠岸的那一天。“阿公最大的遗憾就是没能回祖籍地福建诏安看一眼——在马来西亚辛辛苦苦打拼几十年,人到老了,还能动的时候舍不得花昂贵的“路费”回去,等到走不动了想回去,却只能是到了生命终结的‘叶落归根’”他最后深情地话语触动了大巴车上所有的游客。可以听出来,他不是自作多情装出来,迎合游客的口味,而是真的发自内心、动了真性情,即海外侨胞强烈的中国情结——可谓是真情流露,给游客上了一堂具体、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这一路行程下来,他的知识的广博,风趣的表达,恋祖的情结,让游客印象良好,如果说他能这样一路“坚持”到底,一定会给游客留下深刻而美好的记忆。



可是,最后时刻,导游阿牛却关键时候“掉了链子”——在即将离别的车上,他做了一件让不少游客反感的事情,以至大家心情不爽,最终搞得不欢而散。其实这件事本身并不复杂,甚至可以说十分简单,它基本属于行业的“潜规则”——不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所了解的一些国家),游客在即将结束行程时,导游都会来一段脱口秀,在表达对游客即将离别的感情——不舍与祝福以外,都会谈及为游客提供服务的司机师傅的辛苦与不容易,导游都会直接或委婉地讨要些“辛苦费”或是卖点私货——纪念品或土特产,游客大多会通情达理,奉上小费或买下他们的“私货”,以聊表心意。



在这点上,导游阿牛也不例外,他谈到了司机师傅这些天为大家专心开车,很是辛苦,也不容易——当游客每晚睡在舒适的酒店时,司机师傅却只能在大巴车上将就一晚,在大段煽情的话语铺垫后,他开始进入主题,他说有一份礼品分给大家,一份要100元人民币,说着就紧赶慢赶地分起礼盒,就连小孩也没落下,没等一些游客反应过来,又随即按“家庭”编号顺序收取每人的份子钱。收着,收着,有人提出了异议,说100元可不是小数目,不能每个人都收,且还有孩子,建议一户家庭只收100元。导游一听有些急了:“我可是每个人都分了礼盒的,总不好每个家庭只有一个人给吧?”听他那口吻,真有点要吃定你,且老少通吃——反正也是“一次性的买卖”。


“‘每个家庭只有一个人’,你这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话?我们一大家子出门愉快的旅游,怎么就成了‘一个人’了?你这样的话让人听了很不是滋味,很伤感情的。没有像你这样说的,也没有像你这样做的,你那礼盒像什么东西?值几个钱?你这属于‘强买强卖’,懂吗?我们对司机师傳怎么表达心意是我们自己的事,没像你这样说,这样做的!”这时,有一位游客实在看不下去了,憋不住连珠炮地说出心里话,几句质问直击对方的内心,让平时油嘴滑舌、“经验丰富”的导游一时也乱了方寸,赶忙辩白一番,说游客的父亲拿岀的几百块是“老伯的一番心意,是自愿的”,这时一旁看似老实巴交的老伯不干了,“你明明那样说,又给了我几份礼盒,我就按你说的给了,怎么又说是我‘自愿’的?”上了年纪的老伯像没做错事却被大人无故责骂的孩子那样委屈起来,眼眶里有点湿润,情绪也开始有些激动,导游见状,识相地干脆退还老伯给的所有钱款,稍带也拿走了寒碜得值几个小样的礼盒


说话、做事间,大巴已停在了游客最后一晚入住的酒店门前,大家默默地下了车,导游在前面破天荒默默地带着路——之前嬉笑、开心、和谐的气氛此时此刻荡然无存,这一切都拜那该死的“辛苦费”所赐,当然,这主要取决于导游的“胃口”有多大——说法及把握的分寸,即是否掌握好一定的“度”——适当与适度,可千万不能狮子大开口,不顾及游客的感受——心理的承受能力。导游本想着在行程的终了“大捞一笔”——毕竟旅游行路不到两天的时间,却“开价”100元,且又是“强买强卖”,做一锤子买卖,确实太狠了些,也难怪有些游客接受不了而当场发飙。事情并没有完,在酒店大堂,导游让大家填写类似“旅游意见书”表格时,有的游客不客气地写下了有关收取“辛苦费”的批评意见,使得一旁的导游灰头土脸,毫无脾气,后面在给游客分发房卡时显得无精打采,霜雪打着了似的。


有时,人在得意、顺境时,或者像有一定经历的导游,在谈到兴奋处——一个点很重要,那就是在自身的利益面前——常自信满满,自我感觉良好,似乎能应对一切,搞定所有,于是乎,难免会不自觉地飘飘然、忘乎所以、信口开河起来。比如,有一次,导游在极度融洽的氛围中,为了要推销染发剂,当着全团人的面,像是半开玩笑地对一位老伯说:“我看到你全白的头发,就感到难受,还是买几盒回去染一染,又花不了几个钱,难得出来一趟,今晩就可以回酒店染了,等回国给老婆一个惊喜”说完便开心地笑了,老伯倒也配合,一口气就买下了六瓶。而到了临了,为司机师傅,也为自己讨得“辛苦费”,却万万没想到,在不经意的倏忽间,“阴沟里翻了船”——这刻骨铭心的事例可能会让他做为下次导游词中典型的“案例”,向游客再次夸夸其谈,当然,这说辞自然是要顺着自己的心意,经过加工改造后的“创新”版本。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2

标签:马来西亚   导游   排华   阿公   老伯   礼盒   大巴   情结   辛苦   游客   华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