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湿邪”是什么?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改变,贪吃冷饮和过食油腻甜食的情况越来越多,这会导致人的脾气虚和脾阳虚,导致水和湿气的代谢和分布异常,阻止体内湿气的积聚并导致许多疾病。湿的病因、性质和常见的临床症状,并从饮食、运动和日常生活等方面,我为大家介绍一下“湿邪”的防治方法。

湿邪的病因

湿邪是长夏季的主气。如果湿胜伤人而致病,那就是湿邪,属于六种外感病邪(风、冷、热、湿、燥、火)之一。有内湿,外湿,其原因不同。

内湿:如果饮食不受控制,或过度吃甜食,或过度饮酒,或饥饱无常,或贪凉饮冷,脾胃将容易受到损害,导致水分运输、代谢和分配功能紊乱,从内湿,聚集为湿邪。《黄帝内经》中有一句话:“诸湿肿满,皆属于脾”的说法。

外湿:长期阴雨天气,或常住潮湿的地方,或经常在雨中涉水、水中工作、湿衣服后出汗不及时更换等,都可能使外部湿气侵入人体并产生湿气,这属于外湿。

在生活中,内湿和外湿在生成过程中经常相互作用,如外湿困脾,也会导致内湿;脾失健运,水湿不化,湿邪内停,出现内湿后,也容易与外湿邪气交织,加重症状。

湿邪的性质和表现

中医认为,湿的特点是重浊、黏滞,易伤阳气。临床症状中的湿邪重浊可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健康舌头的舌质应为淡红色,舌面有一层薄薄的白苔,湿气重的人通常舌体肥大,舌苔厚腻,舌体边缘呈锯齿状。

2.经常出现食欲不振、胸闷、腹胀、恶心等症状,觉得食物不能吃到原来的味道。这些现象是因为体内的湿气伤及脾脏,使脾脏吸收饮食精微的功能降低,无法正常产生。

3.全身困重,感觉睡眠不足或睡眠后仍没精神,整天无精打采,懒得动。有人会表现出“头重如裹”,感觉整个头被什么东西包裹着,或者像戴帽子一样,这在《黄帝内经》中有“因于湿,首如裹”的记载。

4.大便稀且粘,容易粘在马桶上,排便不爽,总有排出不干净的感觉。

5.头发和面部容易出油或面部长痘痘,醒来后,面部发光发亮,头发一天不洗油腻成缕。

6.其他如眼部分泌物增多、排尿混浊不利、皮肤湿疹等,也是湿气重的表现。

湿性黏滞意味着湿邪很易黏滞、易停留,而且不容易去除。因此,湿邪往往病程较长,挥之不去,更难痊愈,所以民间也有“千寒易除,一湿难除”。

因为湿邪属于阴邪,很容易阻遏身体的气机,使气机升降紊乱,经络阻滞不畅。而湿邪潴留常困脾,使脾阳不振,不运化湿邪,导致或加重上述症状。

日常防护祛除湿邪

1.饮食清淡

饮食应清淡,不要吃得太饱,少吃油腻的油炸食品和甜食,少喝或不喝酒,以减轻脾胃负担,增强脾胃运化能力,避免或减少湿气的产生。

祛湿的食疗方法很多,主要体现了健脾益气、疏通气机、温阳化气三大原则。健脾益气可以增强其运化水湿的能力,从而从根本上调节湿气。疏通气机可以使身体经络通畅,有利于排除湿气,就像道路通畅一样,车辆不易堵塞。温阳化气就是吃一些温热的食材来加速湿邪的发散,比如一锅冷水,如果锅下没有火,水就不能蒸发到空气中。医圣张仲景有句名言:“祛痰饮者,当温药和之。”

红豆薏苡仁粥是一种流行的祛湿食疗方,但许多人用后效果不佳。这是因为薏苡仁性寒,长期使用容易伤脾。可使用薏苡仁、山药、莲子、薏苡子(小火煎至微黄性温)、赤小豆、陈皮、生姜各适量,加水浸泡两小时,用豆浆机或破壁机成糊状饮用,具有健脾温阳的功效。此外,平时也可以在菜中放入一些香料,如白豆蔻、高良姜、孜然、川椒等,有鼓舞阳气、散发湿气的作用。你也可以经常吃冬瓜、鲤鱼和其他有湿气的食物。

2.坚持运动

脑力劳动者消耗更少的能量,呆在密闭的空调房间里,因此出汗更少,水代谢效率降低。体力劳动的减少也会导致阳气不振,日久易损伤阳气,从而影响水湿运化而产生湿邪。因此,可以适当进行跑步、快走、打羽毛球、打乒乓球等活动,促进排汗,加速新陈代谢,激发阳气,从而减少体内水分。

3.起居防湿

保持居住环境干燥,室内空气流通,被褥、衣服应经常干燥,以防止湿气入侵。很多年轻人为了漂亮而穿瘦,长此以往容易伤阳,从而影响水分的输送和水分。因此,我们每天要注意保暖,还要用40℃左右的热水泡脚,每次15到30分钟,以促进身体阳气,也有助于减少湿气。

简而言之,有更多的方法可以祛除湿邪。选择适合你的方法,需要长期坚持。如果病情严重,应及时就医,并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服药。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2

标签:黄帝内经   脾脏   阳气   湿气   脾胃   甜食   水分   症状   中医   饮食   方法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