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毛岸青回乡祭拜母亲,欲下跪遭邵华制止,顿时理解妻子用意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前言

自杨开慧牺牲后,毛岸青一路漂泊辗转,1962年特意回乡祭拜母亲。

那一天,毛岸青携妻子邵华冒雨出行,走到坟前后,他准备下跪祭拜,却遭到了妻子的制止,而他也顿时体会到妻子用意,改为鞠躬。

毛岸青经历了什么,时隔这么多年才去祭拜母亲?

邵华为何不让毛岸青下跪祭拜,她和毛岸青又有哪些动人往事?

一 、杨开慧英年早逝,兄弟俩辗转流离

1920年,杨开慧与毛主席成婚,并在婚后陆续生下了毛岸英、毛岸青和毛岸龙。

由于当时革命形势多变,杨开慧也带着孩子多地辗转,陆续前往过上海、湖南以及广州等地。

直到1927年大革命失败,杨开慧才带着孩子回到湖南板仓定居。

1930年,杨开慧不幸被捕,敌人妄图从她口中打探共产党机密。

用尽酷刑而无果后,又转而逼迫她公开宣布与毛主席“离婚”,打压革命士气。

面对敌人的阴谋,杨开慧毫不妥协,她直接说道:

“为革命不惧牺牲,要我和毛泽东脱离关系,除非海枯石烂!”

敌人恼羞成怒,最终在浏阳门外识字岭将杨开慧杀害,年仅29岁的杨开慧就这么牺牲了。

好在孩子们得到了营救,被秘密安排到了上海地区。

然而,自1927年以来,上海便被一片白色恐怖笼罩,革命形势极为恶劣,毛岸英与毛岸青,后来只能在上海地区流浪。

这一流浪就是5年,在此期间毛岸英兄弟不仅吃喝不足,还时常遭到反革命分子的毒打,以至于毛岸青头部多次受创,留下了永久性疾病。

1936年,组织上找到了毛岸英兄弟,并且将他们安排前往苏联学习,总算让他们度过了一段平稳岁月。

不过在此期间他们也没歇着,反而参加了苏联卫国战争。

毛岸英身体比较健康,前往了前线作战;

毛岸青由于身体原因,则留在后方动员,兄弟俩的表现在当时得到了很高的评价,1947年回国时还受到了毛主席赞扬。

归国之后,兄弟俩被毛主席安排到基层锻炼。

毛岸英的故事大家都知晓,毛岸青则是被安排到黑龙江从事了8个月的土改工作,后来回京担任俄文翻译。

能够与家人团聚、为革命奉献,兄弟俩都十分知足,只可惜命运多舛,1950年毛岸英参加抗美援朝的时候,牺牲在了战场上。

原本就历经磨难的毛岸青,在得知这一消息后,受到巨大打击,旧疾再次复发。

以至于毛主席不得不把他安排到多地疗养,直到1959年才好了一些。

也正是在这里,毛岸青遇到了自己人生的另一半,邵华。

二 、毛岸青大连休养,与邵华喜结良缘

说起来,自毛岸英牺牲后,毛岸青就是毛主席唯一的儿子了,因此纵然毛主席多次强调不要搞特殊待遇,大家仍旧对他非常关心。

尤其是他的婚事,是很多人关切的重点。

但毛岸青一边治病,一边扑在俄文翻译里,直到36岁还没成婚,这让大家都有些焦急。

也不是没人给毛岸青介绍对象,只不过他自己对此不大上心,也“看不对眼”。

比如说他曾和一位旅大当地的女护士相亲过,最终就无疾而终了。

直到1959年,毛岸青被送到大连疗养,次年1月遇到了同样来这里疗养的邵华。

甫一见面俩人就给对方留下了不错的印象,尤其是毛岸青可谓是对韶华一见钟情。

当时,毛岸青看着眼前这个梳着两条大黑辫的白净姑娘,根本就没认出来,经人介绍才恍然,握着邵华的手说道:

“你就是邵华妹妹吧?”

邵华看了看毛岸青,颇有些羞赧的低下了头,不过也十分钟意毛岸青那热情体贴的气质。

因此两人在这次分别后,时常写信交流,见面时更仿佛有说不完的话。

就连毛岸青身边的人都说:

“岸青对其他女孩子从来没有这么热情过,看来他们俩挺合得来呀!”

最终,在1960年五一劳动节前夕,毛岸青和邵华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当时毛岸青穿着蓝色中山装,而邵华则是一身鹅黄色连衣裙,两人看起来般配极了。

毛主席也非常满意这桩婚事,虽然没有亲自到场,但是却特意送来了一台熊猫牌收音机以及一块手表,作为夫妻二人的新婚礼物。

毛岸青和邵华能够互相“看对眼”,这颇有巧合色彩,不过两人的相遇却不仅仅是单纯的意外。

原来,在毛岸英牺牲后,毛主席的悲痛大家都看在眼中。

张文秋想着与毛主席再续亲家缘分,于是便有意撮合女儿邵华和毛岸青。

毛主席也非常中意邵华做自己的儿媳妇,为此还曾特意把邵华叫到跟前,心情复杂的说道:

“我家那个老二你也晓得,遇到不少姑娘都不大中意,你觉得他怎么样呢?”

邵华当时听过毛岸青的故事,但是与毛岸青毕竟不认识。

于是并没有直接回答,只是说可以先接触接触,这才有了俩人后来在大连南山宾馆的“相亲”。

后来两人互相欣赏,走到了一起,为了照顾好毛岸青的身体,邵华还曾暂时放下自己在北大的学业。

直到1962年邵华才向毛主席提出,希望能继续去读书。

毛主席很欣赏邵华想要求学的态度,很快就让秘书替她办了复学,不过考虑到她毕竟是毛家的媳妇,于是便叮嘱毛岸青带她回一趟湖南。

一来,能见一见外祖母和其他乡亲;二来,也能为毛岸青的妈妈杨开慧扫一扫墓。

三 、冒雨扫墓情意深,关切丈夫改其行

在被送到上海之前,毛岸英兄弟就住在外祖母向振熙的家里。

所以毛岸青这次出发前,毛主席才会特意叮嘱道:

“不要忘了外祖母的养育之恩,要去看一看。”

当时已经年逾九旬的向振熙,看到外孙和外孙媳妇果然非常高兴。

实际上,在杨开慧牺牲后,毛主席一直惦念着杨家人的生活,并且嘱托其他人去看望杨老太太,还曾捎去一些衣物和亲笔信。

在毛主席的关切下,老太太生活得很好,92岁才去世。

在老太太去世后,毛岸青夫妇还曾特意跑回去奔丧,送了老太太最后一程。

在1962年的那次返乡中,除了拜访老太太外,毛岸青夫妇主要要做的事情就是去祭奠一下母亲杨开慧。

原本定好了日子,可谁曾想前半夜就下起了淅淅沥沥的雨,早上的时候更是雨势渐大,空中挂着一层层雨帘和浓雾。

毛岸青的身体比较虚弱,尤其是在雨天更容易生病,邵华考虑到丈夫的身体,便建议改天再去,或者等雨停了再去。

不曾想,一向温和有礼的毛岸青,听到这话却沉默的低下了头,显然是不想放弃。

最终,毛岸青还是看着妻子说道:

“要不还是今天去吧,我心里惦念这一天也已经很久了,想见一见母亲。”

最终,邵华顺了毛岸青的心意,夫妻俩冒着雨来到了杨开慧的墓前。

一到那里毛岸青的眼泪就刷刷得落了下来,显然是想起了过去的偎依与别离。

许久后,毛岸青才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想要跪下来给母亲磕头祭拜,不过就在他即将跪下的时候,邵华却是拉了拉他的手臂。

毛岸青回头望去,却看到妻子的眼中挂满忧虑,显然是担心他的身体。

为了不让妻子担心,最终毛岸青并没有冒雨跪下,只是与妻子一同向母亲的墓碑鞠了三躬。

这次祭拜,到这里就告一段落了,不过毛岸青对母亲的思念却永远不止于此。

也正因如此,他后来也时常回到韶山,祭拜母亲。

根据韶山管理局记载显示,毛岸青是整个毛家回韶山次数最多的。

仅从上世纪60年代到2000年为止,他就回去了近30次,每次回去基本都要去“看看母亲”。

与此同时,毛岸青的心中也对母亲抱着无比的崇敬,正像他在《我们的父亲毛泽东》一书中所写的那样:

“爸爸和开慧妈妈在1920年相爱了,这不是才子佳人的花前月下,而是两颗忧国忧民的心在碰撞中闪出照亮寒夜的火花……”

毛岸青去世之前,还曾特意叮嘱家人,以后将自己的骨灰和母亲杨开慧埋在一起。

实际上,毛岸青夫妇去世后,虽然没能埋在板仓,但是2008年两人的骨灰都被迁到了杨开慧烈士陵墓,也算是完成了夙愿。

四 、一个玩笑结良缘,一生相守育新枝

毛岸青与邵华的结合,看似是偶然,但是两人的缘分却能追溯到1927年。

当时,我党在武汉召开第5次全国代表大会,毛主席、张文秋和刘谦初等人都在其列。

当时恰逢张文秋和刘谦初新婚,许多人都祝他们新婚快乐,毛主席却诙谐道:

“别人都劝你们早生贵子,我却希望你们能生一对千金,正好我有两个儿子,以后我们还可以结两对亲家!”

张文秋和刘谦初听到这话捧腹一笑,当即也就答应了,不曾想竟然“一语中的”。

张文秋后来生了两个女儿,一个叫刘思齐,一个叫邵华,刘思齐嫁给了毛岸英,而邵华则与毛岸青走到了一起。

“一门双结亲”,在当时亦是一桩美谈。

两家人自幼就相熟,这也为毛岸青和邵华走到一起奠定了基础,新婚之后两人过得十分幸福,还在1970年生下了一个儿子。

当时,毛主席亲自给其起名为“毛新宇”。

取“要如昆仑山崩绝壁,又恰似台风扫环宇”之意,可以说毛主席对这个孙子抱着很大的期许。

由于毛岸青的身体不太好,所以教育和培养孩子的任务主要就落在了邵华的身上。

为了将孩子培养成才,她倾注了很多的心血,好在最终结果也令人欣慰。

在旁人眼中,毛岸青是一个温和而有些脆弱的丈夫,邵华则是一个精明干练的妻子。

可是在这对夫妻的眼中,情况却大不相同。

在邵华看来,毛岸青是一个“浪漫而又多才多艺”的人。

据邵华所说,当时两人在大连生活的时候,周末时常会有舞会,而毛岸青由于曾经在苏联学习、生活,所以舞跳得很好。

那时候,毛岸青一点点教她跳舞。

虽然刚开始的时候,邵华总是会踩他的脚,但毛岸青依旧教的很有耐心,直到两人能够完整的跳出华尔兹。

除了跳舞之外,这对夫妇还有很多的兴趣爱好,比如说摄影、桌球以及下棋等等。

那时候夫妻两人在一块留下了很多照片,比如说毛岸青靠在围栏上,邵华则是双手托腮坐在围栏边、毛岸青与邵华携手下围棋弹钢琴等等。

通过这些照片我们不难看出,这对夫妻相处时,透着一股别样的温情。

实际上,提到毛主席的儿子,我们时常会率先想到毛岸英。

毕竟他是长子,留下了不少为人所知的故事,而且还英勇牺牲在了抗美援朝战场上。

至于毛岸青,相对来说显得不那么出名。

不过,低调的毛岸青其实也做了很多不为人知的贡献,比如说他曾翻译出20多部俄文专著,例如《我们究竟拒绝什么遗产》、《俄国工人报刊的历史》等等。

此外,毛岸青在研究和主编毛泽东思想、撰写纪念书籍和文章上,也做出了卓越的成绩。

像我们上面所提到的《我们的父亲毛泽东》,这是一本重要的参考书籍。

总的来说,毛岸青的身上同样闪耀着人性化的光辉。

对父亲的崇拜、对母亲的思念以及对妻子的温情,共同构成了他的“独特色彩”,令人回味,也令人动容。

至于毛岸青夫妇相识相知、默契相守的故事,更是将作为美谈,长久流传下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7

标签:俄文   韶山   生下   苏联   妻子   母亲   外祖母   大连   湖南   回乡   用意   老太太   新婚   夫妇   牺牲   身体   兄弟   邵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