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历史上十大重臣

周晓明(锡东刀客)

温州地处祖国东南,山水清嘉,人文蕴籍。历史上因为地理偏僻又加上交通闭塞,特别是远离政治文化的中原地区,经济上一直较为落后。但随着宋室南渡,定都临安以后,整个浙江地区成了全国政治文化的中心,温州也开始了各方面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各地书院的建立,更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整个地区读书风气的兴盛,入朝为官的人物也逐渐增多,经笔者统计,北宋至清朝三品以上的大员就有数十位,现在经过反复的甄选,笔者周晓明老师共选出温州历史上的十大重臣。

正一品

一,黄淮(1367年6月1日—1449年6月22日),字宗豫,号介庵,浙江温州府永嘉(今温州市鹿城区)人,明朝初年政治家、内阁首辅。

洪武三十年(1397年)进士,授中书舍人,朱棣称帝后,与解缙、杨士奇等人共直文渊阁,专掌制敕,后转任翰林院侍读,永乐五年(1407年)进右春坊大学士。仁宗时,任通政使兼武英殿大学士。洪熙元年(1425年),进少保、户部尚书。宣德间,曾以七十岁高龄主持会试。他历事太祖、惠帝、成祖、仁宗、宣宗五朝,为一代名臣。正统十四年(1449年)去世,年八十三,谥文简。 著有《省愆集》和《介庵集》。

黄淮治事果断通达,和平温厚。史评曰:“功在辅导”“神识洞朗,健力峻拔,有古社稷臣之风。”

正一品

二,张璁(1475年12月27日-1539年2月24日),字秉用,号罗峰。后为避御讳,明世宗赐名“孚敬”,字茂恭。浙江温州府永嘉县(今浙江省温州市龙湾区)人,祖籍福建莆田。明朝中期重臣,“大礼议”事件中重要人物。

张璁为正德十六年(1521年)进士,在明世宗初年三度位居首辅,史称“终嘉靖之世,语相业者,迄无若孚敬云”。官至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病逝后获赠为太师,谥文忠。

正二品

三,陈宜中(1226年—1282年?),字与权,号静观,又号仲鼐,永嘉(今温州市鹿城区)人,南宋末期宰相。

景定三年(1263年)进士,授绍兴府推官,继擢为监察御史。后外出为江东提举,徙浙西提刑。召为太常少卿,权礼部侍郎。咸淳七年(1271年),以显文阁待制出知福州兼福建路按抚使,在任期间深得民心。不久,担任刑部尚书。德祐初,以知枢密院事拜右丞相。宋幼主归元,益王立,复为左丞相,拥二王入广州。井澳之败后,陈宜中由占城入暹罗(今泰国),卒于暹。

陈宜中担任宰相期间,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这些措施在当时暂时收到了稳定局面的效果,缓解了元军对临安的直接威胁,使宋廷有能力组织主动的抵抗,并发为后来的焦山之战、抗元救宋的氛围重新高涨奠定了基础。

正二品

四,木待问(1140---1212年)字蕴之,号抱经居士。宋浙江永嘉郡(今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茶山街道)人。

木待问从小聪明好学隆兴元年(1163年)状元及第,乾道六年(1170年)任洪州(今南昌市)通判,乾道八年七月以校书郎兼国史院编修官及实录院检讨淳熙二年(1175年)四月离职回乡守丧。淳熙五年六月,守丧期满仍赴京任著作郎,六年二月迁起居舍人,至光宗朝累至太子詹事。绍熙四年(1193年)出任宁国知府(今安徽省宣城).任宁国知府时,正值荒年,留心赈灾救济,深得人心,为当地百姓称颂。宁宗庆元元年(1195)十二月,以显谟阁待制出任福州知府,二年十一月出任婺州(今浙江省金华市)知府。最后历焕章阁代制,至礼部尚书,卒于任上,封谥号“文简”。他长于诗文,工于书法,有诗作传世,有书法《谦施贴》传世。

正二品

五,黄体芳(1832—1899),字漱兰,号莼隐,别署瘦楠、东瓯憨山老人,人称“瑞安先生”,浙江瑞安县城人(今瑞安城关)。咸丰元年(1851)举人,同治二年(1863)进士,与兄黄体立、子黄绍箕、侄黄绍第、侄孙黄曾铭一门五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后累官至内阁学士、江苏学政、兵部左侍郎、左都御史,后主讲于金陵文正书院。晚年参加强学会,主张变法图存。是维新派人物,支持康有为变法,频上书言时政得失。因弹劾李鸿章,忤旨,被降职为通政使。著有《漱兰诗葺》。

正三品


六,卓敬(约1348~1402年),字惟恭,浙江瑞安卓岙人。明初著名才子。

少时聪颖绝伦,博学多才,诗词宏丽,文章奇拔磊落。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榜眼及第,官至户部右侍郎。

卓敬智虑深远、大节经天,曾密疏建文帝朱允炆,徙封燕王朱棣于南昌,可惜未被采纳。“靖难之役”后被逮捕,宁死不屈,为明成祖所杀,灭三族。遗著有《性理发明》10卷、诗文50卷。明末李维樾、林增志编其文集《忠贞录》3卷、附卷1卷、遗书10卷。

正三品

七,陈桷(1091~1154)名纬,字季壬,温州苍南(今属浙江)人,卜居京口(今江苏镇江)。政和二年上舍,进士及第。历仕宣和提点福建路刑狱、高宗礼部侍郎,忤秦桧罢官,后知襄阳府、充京西南路安抚,改知广州,未至卒。桷宽洪蕴藉,以诚接物,而淡於荣利,自号无相居士。桷著有文集十六卷,已佚。

正三品

八,王瓒(1462~1524),字思献,号瓯滨,谥号文定。明孝宗弘治八年(1495)中举人,九年(1496)春中进士第,殿试得一甲二名(即榜眼)。初授翰林院编修,十年(1497)奉旨修《大明会典》,司教内书堂。十五年(1502),应温州知府邓淮之请,来温编纂弘治《温州府志》。十六年(1503)纂修《通鉴纂要》及《对类》等书。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升任侍讲,充经筵讲官。五年(1510)升南京祭酒,十一年(1516)进升礼部右侍郎,十二年(1517)署掌礼部印,任礼部左侍郎。世宗嘉靖元年(1522),因支持张璁上疏议礼尊嘉靖皇帝朱厚熜生父兴献王为皇考,与大学士杨廷和不合,两疏乞休,后被贬为南京礼部管事。

正三品

九,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温,浙江青田(今浙江文成)人。元末明初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

元至顺年间,刘基举进士。至正十九年(1359年),受朱元璋礼聘而至。他上书陈述时务十八策,倍受宠信。参与谋划平定张士诚、陈友谅与北伐中原等军事大计。吴元年(1367年)为太史令,进《戊申大统历》。奏请立法定制,以止滥杀。朱元璋即位后,他奏请设立军卫法,又请肃正纪纲,曾谏止建都于凤阳。洪武三年(1370年),封诚意伯,故又称刘诚意。次年赐归。因左丞相胡惟庸诬陷而被夺禄。入京谢罪后,不久即逝世。明武宗时赠太师,谥号“文成”。

刘基精通天文、兵法、数理等,尤以诗文见长。诗文古朴雄放,不乏抨击统治者腐朽、同情民间疾苦之作。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著作均收入《诚意伯文集》。

从三品

王十朋(1112年11月9日—1171年8月6日),字龟龄,号梅溪,温州乐清(今浙江省乐清市)人。南宋著名政治家、诗人,爱国名臣。

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他以“揽权”中兴为对,被宋高宗亲擢为进士第一(状元)。官秘书郎。曾数次建议整顿朝政,起用抗金将领。孝宗立,累官侍御史,力陈抗金恢复之计。历知饶、夔、湖、泉诸州,救灾除弊,有治绩,时人绘像而祠之。乾道七年(1171年),王十朋逝世,年六十。绍熙三年(1192年),追谥“忠文”。有《梅溪集》等。

以上十位都官至三品,其中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内阁首辅,也有权重一方的地方大吏。总而言之温州在宋之前,无人在朝中做大官,到了宋以后,温州人纷纷走上了政治舞台。这也说明温州人不仅仅只会做生意的经商头脑,更有主政一方的要员,更有文化建树的名人等,在此不一一例举,敬请大家继续关注本人的文章。

周晓明,网名锡东刀客。当代著名的诗人、作家、学者。著有《八风集》《闲歌集》《瓯声集》,其它有各类文体的文章几百篇,近百万字。

一,中国历史上十大骈文高手

二,历史上和辞赋有关的十个典故

三,温州历史上十大书院

四,温州近代史上十大诗家

五,温州历史上七位文状元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31

标签:温州   瑞安   温州市   礼部   重臣   知府   侍郎   进士   诗文   元年   浙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