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如何安置退役军人?保障待遇和节约经费的矛盾与平衡

如果要给宋朝贴一个标签,相信大部分历史爱好者想到的第一个词都是“弱”。两宋是军事实力最不堪的大一统王朝,在面对大辽、金、西夏和蒙古的时候,它都曾大败亏输,以至于不少人在回顾这段历史的时候,都不忍卒读。

之所以造成这样的局面,除了丢失燕云十六州导致中原地区失去了屏障,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宋朝采用了重文抑武的治国方针。这项政策让两宋的军队实力大大折扣,在面对劲敌时处处捉襟见肘。

但有一点是很多人不知道的,两宋士兵的待遇其实是历朝历代中最好的,不仅在职期间薪水不错,退役之后还有详尽的安排。

那么,宋朝到底是如何安置退役军人的?后者当时有哪些选择?

宋朝军队

宋朝的军制转变

说到宋朝的士兵待遇在封建王朝里最好,相信不少人是比较懵的,为什么它能做到重文抑武的同时还给士兵提供良好的待遇?

其实这两点本质上是不冲突的,两宋所谓的重文抑武更多体现在朝堂之上,即武官阶层要被文官压制和管理。无论是文彦博肆意辱杀武将还是韩琦嘲讽蔑视狄青都清晰地体现着一点。

然而这些高层的斗争往往与底层士兵无碍,朝廷的政策是重文抑武还是尚武轻文,该给他们的待遇还是一分都不会少。

宋朝的士兵之所以能获得超过汉唐的待遇,首先是因为两宋非常富庶,朝廷很有钱,军饷在大部分情况下都能足额发放。光是这一点就秒杀了很多朝代,比如国库空虚的明朝。

宋朝军队

其次,宋代使用的兵制和隋唐有着很大的不同,这个改变极大影响了朝廷的政策制定。

在我国封建王朝的前期,朝廷使用的是府兵制,它的特点是兵农合一,这些人在打仗的时候会化身威猛的军士,于战场上奋勇厮杀;而和平时期,他们和普通的农民一样,也需要耕田种地。

这个制度在唐代被彻底的发扬光大,如今回过头来看,使用府兵制往往意味着士兵有双重身份。所以他们并不存在退役的问题,年纪大了或者出现伤病后,这些人会自动转化为农民。

而且府兵制建立在均田制的基础上,每个士兵手中都有着数量可观的田产,因此朝廷不需要担心他们退役后无处可去。

古代土地

但是这个制度在封建王朝有很大的硬伤,一个是军队不够职业化,战力下滑很快;另一个就是每个朝代后期都会出现土地兼并的问题,均田制的基础会被破坏殆尽,这时的府兵们很可能无家可归。

因此,在唐朝末年,府兵制已经名存实亡,五代十国时有实力的藩镇使用的都是募兵制,而这个制度也被宋朝继承过来。应募入伍自然是要拿工资的,士兵得了钱当然得积极操练,因此也无法从事生产,慢慢地就都成了职业军人。

但紧接着一个新的问题又出现了,那就是这些军人年纪大了或者出现伤病无法上战场了,应该如何安置。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宋廷经过反复政策修改,最终制定了完善的退役士兵安置条例。

宋朝皇帝剧照

养兵政策与财政的冲突

北宋朝廷之所以会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去设计完善的退役军人安置条例,并不是他们大发善心,而是吸收了前人的经验教训。

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最混乱的时代,每个王朝都非常短命,往往是“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之所以会出现如此动荡的局面,就是因为当时的统治者没有妥善解决退役士兵的待遇问题。

他们吸收了唐朝灭亡的教训,彻底抛弃了府兵制,转而使用募兵制。但这些统治者的整军思路却没有随着兵制的变化而更迭,还停留在府兵制时期,对军队的老弱病残不管不顾。

军队管理

这样的做法严重伤害了底层士兵的积极性,让他们每天都生活在对未来的担忧中,生怕年华老去或者受伤致残后再无依靠。因此当时的士兵普遍缺乏安全感,对于统治者自然谈不上忠诚。

五代十国之所以会演变为“天子,兵强马壮者为之”,士兵的忠诚度偏低绝对是关键性因素。

而北宋的开国皇帝赵匡胤就是利用了这个漏洞,通过兵变上位的。

所以,他在登基为帝后,第一时间就找来臣子商量有关士兵待遇的问题,希望建立完善的制度让将士们安心。

赵匡胤

赵匡胤先是提出了“养兵政策”,即每当出现灾荒的时候,朝廷就从这些地方征募流民进入军队。而进入军队之后,朝廷会提供丰厚的薪水,给予士兵多方面的优秀待遇。

但是随着招募的士兵越来越多,即便是财大气粗的北宋朝廷也逐渐无力负担,有识之士们纷纷献上了裁撤冗兵的提议。

赵匡胤清楚这个提议看似有理,实则却存在隐患。因为它会导致大量士兵被迫退役,这些人如果没被很好地安置,极有可能重新成为社会动荡的根源。如果问题持续加剧,那五代十国的黑暗与混乱很可能再次降临。

最后,在平衡士兵待遇和财政经费的基础上,赵匡胤建立了以“剩员”制度为核心,搭配回乡补贴、减免赋税以及妥善安置等内容的完整制度,很好地保障了士兵的未来。

赵匡胤剧照

宋朝退役兵的主流去向

赵匡胤制定的退役士兵安置条例包含多方面的内容,其中最为核心的就是“剩员”制度。所谓的“剩员”就是军中裁汰下来的人员,这些人并不会直接退役,而是由国家来负责安置。

当然,“剩员”的待遇肯定是不如当值军人的,他们只能领到一半的薪水,但是可以不用再训练,也退出了战斗序列。

根据兵部推出的法令,宋朝的普通士兵在年满60岁之后就会自动转入到“剩员”,而基层的低级将领可以适当放宽到65岁。

除此之外,因为伤病原因无法作战的士兵,也会被充作“剩员”。

军队

这个制度给了退役士兵一个基本的生活保障,让他们不用担心年老或者体弱之后的生存问题。“剩员”制度正式实行后,北宋士兵的忠诚度有了明显提升,凝聚力也大大加强。

当然“剩员”如果想要顺利领到薪水,就必须承担一定的责任。这些人主要的工作去向就是官府和军队的杂役,比如各地的仓储和草料场等地都需要大量的巡逻人员。

此类工作必须要有人完成,但是交给在职的士兵多少会显得有些“杀鸡用牛刀”,而让“剩员”来完成就非常适配了。

毕竟日常的巡逻工作并不涉及争斗和对抗,年老或者身体有疾的人做起来也毫无压力,不需要让壮小伙来承担。

除此之外,各种宫观、庙宇和园林的维护人员慢慢地也基本由“剩员”担任,这些地方对人员的需求量也不小。

军队

要把这些地方维护好,需要大量人力和物力。物质上的投入基本很难减免,于是中枢决定从人力上下功夫,“剩员”这样给过薪水的有生力量是最适合的,稍加培训,就能做好维护。

最后,“剩员”还有一个好去处,那就是充当达官贵人的随从侍卫。两宋时期的文官出行都需要配备一定数量的随从,而且还有严格的规定,比如宰相的仪仗队伍必须在70人以上。

为了表示重视,朝廷一开始会给士大夫分配厢军甚至禁军来充当仪仗。但是后期伴随着“剩员”越来越多,政府就修改了规定,把所有的随从侍卫的任务都交给了“剩员”来完成。

可以说,“剩员”制度不仅解决了退役士兵的安置问题,还一定程度上节省了朝廷的开支,堪称是一箭双雕的政策。

宋朝官员剧照

退役军人的其他选择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退役士兵都愿意去做这些工作,有不少人更希望回到自己的家乡,继续种田。而宋廷对于这些退役军人的想法是举双手支持的,毕竟“剩员”太多的话也安排不过来。

为了吸引退役军人主动选择回乡种田的生活,朝廷给出了很多鼓励性措施。比如这些人在离队的时候会被一次性发放大量的赏钱,而且还会以粮食的形式支付,给士兵提供丰衣足食的生活。

其次,对于身体有残疾的士兵,如果他们愿意选择回归家乡,朝廷不仅会帮助他们耕种垦荒,还会在赋税上提供一定程度的减免。

减免赋税这一点在古代是极有吸引力的,因为封禁王朝的田税比例都很高,这部分钱若能节省下来,收入会明显提升。

土地

当然军队里也有一些兵油子,他们习惯了偷奸耍滑的生活,既不愿意充作“剩员”,承担朝廷派发的工作,又不愿意回乡种田。

对于这些人,宋廷当然不会惯着,如果对方在规定时间内不去“上班”,朝廷就会直接取消军籍,将其赶出军营。

当然,府衙也不会把事情做绝,在彻底取消军籍后,还会给退役军人一笔安家费,让他们这些不至于露宿街头。

最后,朝廷也会针对具体情况具体处理,比如有一些士兵因为战场上损伤过大,行动力不便,既不能参加工作,也无法回乡去生活。

对于这种为国家付出健康的士兵,朝廷当然不能放任不管,这些人会被妥善安置在某处,由部队供养其生活所需。

宋朝官员剧照

结语

总的来说,在对基层士兵的关怀和安置上,宋朝确实是历代中做得最好的。它提出的退役士兵安置条例堪称事无巨细,收获了无数认可。

也因为北宋被底层军人的妥当处置,五代十国的乱世风气才彻底被终结,国家和社会开启了新一轮的繁荣发展。

当然,封疆王朝的政策就没有万无一失的,宋廷虽然已经尽力去平衡优容军人和财政消耗,但局势依然每况愈下。冗兵冗费所带来的巨大财政压力,一点点瓦解了宋朝的统治根基。

参考资料:

《中国古代兵制》——黄水华

《和战之间的两难:北宋中后期的军政》——方震华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4

标签:宋朝   府兵制   军人   兵制   待遇   王朝   赋税   北宋   回乡   朝廷   经费   薪水   士兵   节约   军队   矛盾   制度   政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