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阳千年古塔-文笔峰

在城南5公里处,莱阳的两大河流蚬河和清水河交汇,交汇点以北是一座高耸的丹崖,俗称红土崖,丹崖之上有一座神奇的古塔,俗称文笔峰。每当农历四月十二日的黄昏,文笔峰的塔尖便会映入崖东十里以外的墨水河里,仿佛一支巨笔在蘸浓墨,故塔以笔称,寓意深厚,成为莱阳的一大奇景。传说这是先人精心设计的风水佳构,高峻的红土崖赤土如丹,耸立的文笔峰青砖一色,包含着“红运到顶,青云直上”的寓意,能使莱阳文运昌盛,人杰地灵。

民国《莱阳县志》名胜篇记载:“丹崖去县东南八里,土作赤色,高可十寻,《初志》称小赤壁者是也,其上有寺,曰丹崖仙观。去观西南约三百武,曰文峰塔,周十余围,上插云霄,清道光时邑宰凌泰磐建。塔之南,漳、县二水会焉,夹岸杨柳千行,梨田万顷,每值春寒初解,万卉怒茁,梨花皑白,弥望无际,亦吾邑之香雪海也。邑人赵蜚声有句云:千树梨花千树雪,一溪杨柳一溪烟。能道其仿佛焉。”又古迹篇记载:“文笔峰在县东南八里之红土崖,为漳河、县河会流处。明正德间邑令司迪(1520)议建,工方兴,因事中辍。万历间,邑令蔡梦齐(1600)建文昌阁城东南隅,以当文笔峰,迹遂湮。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邑令凌泰磐始即旧基重建。”明朝晚期,文昌阁建成后,莱阳果然文风大盛,人才辈出,“莱阳文字遂为山东之冠”(语出《宋琮传》)。

文笔峰塔为砖石实心结构,塔周10余围,8棱7层,层层翼角上翘,伸出70厘米左右,下起第二层以上的每个棱面有一方形佛龛,各置玉佛-尊;上数第二层北向竖嵌一石匾,上刻颜体“文肇峰”三字,唐写者为道光年间本地名流姜闻(字无闻,号古汀,姜家庄村人,庠生,画家),有文脉肇始的意思,此为砖塔的古称。因匾额携刻的比较浅,高胃难辨,“肇”和繁体字“笔”字形相似,所以民间俗称为“文笔峰”。

建国初,文峰塔保存较好,只是基座和矮处的佛龛有人为破坏的痕迹,塔顶长有茅草和小灌木,颇显苍凉。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文峰塔被红卫兵炸毁,夷为平地,仅余旧塔基。据悉“文肇峰”石匾未被毁坏,仍埋在地下某处。东北部山顶上的丹崖仙观,在民国时期曾被改建为学校,后来一直荒圮不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人民政府把仙观以南的山坡开辟为革命烈士陵园,新植的松柏蓊郁成林。六十年代初,拆除了残存的仙观,在庙址上建起了一座革命烈士纪念碑。2004年,“丹崖春雪”入选为烟台八大自然景观。

2009年,新建的文峰塔比旧塔更高大美观,成为莱阳城区登高观览的好去处。如今丹崖犹在,春雪依然,松柏常青,碧水长流,沿河看去笔塔丹崖,俨然图画,令人遐思。

现在位于莱阳南部的小区山水华庭的南面。

文笔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6

标签:莱阳   玉佛   清水河   红卫兵   文笔   佛龛   红土   松柏   寓意   梨花   千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