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秦国崛起奉献一生的商鞅,为何死后落了个“而秦人不怜”的下场

想必很多人都是在影视作品、教科书上认识到商鞅,他是战国时期一位著名的改革者。秦国在他的手术刀下,一步步走向了统一的道路。


但是教科书、影视作品基本都把他塑造成了一个为了秦国,甘愿献出自己生命的人。

这个人设,大部分人都是认同的。但是我想说的是,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只要是人就有缺点。

我们不能抹黑他的功绩,他确实是一位成功的国家改革者。在他手里,弱小的秦国一步步壮大,我们都有目共睹。

但是我想说的是,他的成功是建立在秦国人民生命的基础上。

东周战国时期,诸侯国间相互征伐、战火不断。秦国各种制度都落后于身边的其他大国,河西大片地区也被强大的魏国占去。

前361年,和魏国打了一辈子的秦穆公死去,孝公继位。摆在他面前的是一个私斗成风、山河碎裂的的弱秦,加之被东边的大国羞辱。

眼下的秦孝公迫切的需要网罗天下英才,富强弱秦。


在魏国任职的卫国人公孙鞅,博学多才,可惜魏王眼神不行,不重用他。一直想施展抱负的他,看到秦孝公的招贤令后便启程来到秦国。

找到负责招贤的秦国大臣景监后,说出了自己的施政策论后,甚合秦孝公胃口,便让商鞅全盘负责秦国的改革重任。

于是乎在商鞅一系列的措施之下,历经两次变法,终使地处西部边陲的秦国做大、变强。

但是在变法的道路上,表面是得罪了秦惠文王赢驷和老氏族们的利益,在后台秦孝公死后,商鞅落了个五马分尸的下场。

商鞅死后《战国策》有载:“商君归还,惠王车裂之,而秦人不怜。”

寥寥数语,却道出了当时整个秦国底层老白明的心声。这和我们在书本、影视作品里面商鞅的形象背道而驰,让人百思不解。

是什么原因让带领羸弱的秦国走向王霸之路的商鞅,最后成为秦国各个阶层的眼中钉,肉中刺的呢。

在我看来,这都是商鞅亲手造成的这个局面,他有此下场,并不冤枉。


《商君书》有载:国以善民治奸民者,必乱,至削。国以奸民治善民者,必治,至强。从这里不久难看出,商鞅的强秦之法是多么的狠毒,施政者只有比被施政者更狠、更恶、更坏,才能把国家变强。

可能在商鞅看问题的角度,和我们这些底层的老百姓不同吧。在他眼里让秦国强大就是他的终极目标,强大是要付出代价的。

他改革有五个坚定的方针

愚民

统一思想、统一信仰、统一语言

辱民

降低地位、服从上级、

疲民、

整日忙碌、疲惫不堪、迫于生存

贫民

没有私产、资源集中、国家分配

弱民

杜绝私人武装

这五点就是商鞅治理秦国老百姓的策略和方针,有胆触犯的必杀之。

在商鞅眼里,老百姓就是“随时可以牺牲的零部件”,只要秦国这个大机器可以玩好的运行,他不在乎内部损毁的那些零件。

他认为“人生来就是恶的,只有在酷法约束之下才会转善。”所以他也是在此之上,制定出了“驭民五术”。


总结

从商鞅把老百姓当“零部件”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他最后的下场,也注定了他得不到秦国广大百姓的怜悯之情。

后世众多儒家学者,对于商鞅推行的政策都不大认同,甚至是极其厌恶的。

九泉之下的商鞅,如果知道自己为了秦国辛苦一辈子,死后却落了个“而秦人不怜”的下场,会如何去想?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2

标签:秦国   魏国   东周   公孙   下场   改革者   影视作品   老百姓   强大   国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