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超:陕西画意峡谷摄影之我见

2022年秋季,我首次选择拍摄了陕西甘泉大峡谷的主要系列峡谷,拍摄了正在开发建设3.5公里核心景区的猫巷峡谷,还拍摄了爱情谷,以及途中山谷峭壁风景。这次采风峡谷主要集中了具有代表性的地标性成果,虽未面面俱到涵盖全貌,但足以体验到陕西峡谷规模可观,多彩多姿,气韵非凡的绚丽之美,着实成为我出乎意料的难忘之旅。我为了拍出真实、诗意的峡谷,以不改变峡谷色彩、影调、结构的纪实摄影手法,原汁原味整理出甘泉大峡谷、猫巷峡谷两组配文的峽谷图片现已刊发。同时第三组又以画意手法,在不丟失属地峡谷实貌特征,不搞移花接木,不搞多重曝光,更不搞后期添加跨界物体元素和绘画内容的基础上,刻意按照画意、诗意、新意和唯美的取向,试图营造出本人未曾在峡谷创作如此艺术表达的画意摄影。

诚然,画意摄影从本源上追溯,它起源于19世纪50年代英国转行于摄影的画家,为了赢得摄影的艺术地位,从美术的视角,将摄影通盘套用西方绘画创作方式来构思创作,称“高艺术摄影”,绝大多数作品保持了绘画中人文、静物油画的“写实”风格,而很少在山水风景作品上有其经典之作。后来西方画意摄影也突破了原创的格局,甚至还借鉴吸纳了中国绘画、摄影的传统精华,中国的画意摄影也借鉴融合了西方的某些观念与经验。尽管有彼此不断的交融发展,但中国与西方从绘画到画意摄影,在理论与实践层面尚有诸多差別。

中国绘画的历史演进与欧洲完全不同,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决定了审美观、价值观的差异,以及多样化发展取向的不同。相同的是各种的画意摄影都依据于各自久远至今的绘画理论与实践传承与发展。中国绘画源远流长,早在7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的陶器上就有绘画,在漫长的岁月里,中国绘画审美准则早有历史性的穿越。形似与神似、写实与写意、具象与抽象、客观与主观、形式与内容等的结合、交融、演化,独到而自信成为中国绘画的精髓与文化根基,中国“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和传统美学精神也早已成为绘画的灯塔。始于中国的明末清初、兴于20世纪20年代前后的画意摄影(最早称美术摄影),却没有追随西方当时正走向衰落的绘画理念的画意摄影风潮,而是传承了本国绘画的精髓与根基。1919年五四运动后,中国摄影从机械复制走向艺术创作,因而率先产生以陈万里为引领的法从自然、写意抒情的第一个审美取向~自然画意摄影;以郎静山为引领的依托中国水墨风景国画的第二个审美取向~集锦画意摄影。自然与集锦两类画意摄影作为拓展中国摄影的先锋,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不论是从法自然而求真造美、寄情于物的风情力作,还是寻古法而致简留白的诗意风景大作,均根植于华夏民族文化基因,贯通画意摄影创新发展历程,并常青不衰立于世界影坛之林。

当今虽说摄影是外来文化,但中国摄影却逐渐显现出自己独有的文化、理念、气派、品质与精神。画意摄影不仅传承了老一辈的拓荒思想与创作精神,还铸就了一批又一批致力于画意摄影的人才和源源不断的创新力作。建国前后我国老一辈著名摄影家以陈复礼为代表的画意摄影,为后人留下了传承与创新的光辉典范和精神财富。新时代著名摄影家石广智等一批又一批画意摄影(创意摄影)精英人才,不忘初心、培根铸魂,传承发展影像文化和画意摄影的优良传统,涌现出大量富有时代气息、中国特色的精品力作。

中国的画意摄影并没有拘泥于绘画涵养的水墨国画的山光水色,更没有局限于传统黑白影调与后期二次创作,乃至叠加拼贴的唯美影像。画意摄影的走向应是多元化、多样化、个性化动态渐进运行的过程。这次我对构想的陕西画意峡谷创作有了更清晰的想法,我十分喜好一次性拍照完成既有艺术性又有纪实性的画意创作,尤其是地质地貌的拍摄,不主张后期做任何画面内容与结构的加减调整。但从画意摄影效果考量,原创影像既可按自己兴趣不搞二次创作,原样托出,又可依照预期二次创作后期整理的主观意图,对其色彩、影调、层次、裁剪、画幅、阅读视角、表达风格、视觉效果可作突破性、个性化艺术调整,概括陕西峡谷的画意摄影尚有如下之我见。

一是重在深度思考现场可塑造、可审美阅读、可选择画意种类的聚焦目标。摄前凭借自身的艺术积淀与经验,触景生情、激发灵感与多边思考,寻找其酷似的彩墨画、水粉画、版画、油画、浮雕画等,甚至是超现实的抽象画,或不是画卷胜似画卷的对象物来选择定位。

二是重在意境构成的标志性元素符号、象形物、主体、陪体、环境的发掘。如沟谷雕塑般的奇异造型、石雕木刻般的画廊峭壁、水蚀风化的峽径曲线、神秘莫测的惊险谜团与童话般的梦境氛围,都天然勾勒出人们可尽情遐想与无限憧憬的人间奇迹,因而拍峡谷意境是我首选的命题。

三是重在深化描述色彩灵性气韵的情思要素。充分利用不同时辰光照投入峡谷的色彩光影变幻,把选择的富有情调思绪的色彩融合于意境深处,凝练属于自己、属于读者“画中游、心中思、情中热”的人与自然和睦相处的真切情感。

通过峡谷色彩的把握更深切感悟到,我们不再寻求与满足红、橙、黄、绿、青、蓝、紫,一般意义的交汇、直白、抢眼呈现的景观表象之美。而是要通过自然的强光、弱光、散射光、轮廓光、顶光、逆光,以及人工效果光等的混用、妙用,来发掘峡谷不同气场、生态环境、季节、细节、色温条件下,光效应的色调、浓度色彩的演变与情景意境的对接,会拨动人们视觉思维,对不同色彩的情景体验做出不同的心理反应,才有不同的话题。或温馨、或冷酷、或宁静、或奔放、或沉稳、或静心禅悟、或威武不屈、或耐得孤独与寂寞等等的“迁想妙得”,让色彩焕发出生命的意义与活力,启迪人们走向多彩的人生旅程。

四是重在峡谷内涵诗情画意的创意、创新与创造。峽谷摄影让人们都归入一条路两旁景的观光路线,作者的活动空间狭窄,很容易产生所拍的景致、内容雷同化、同质化而颇感乏味。既然要拍出与众不同的摄影作品,虽身处局限性的空间,但想象的空间却无边际,艺术的构思与手段却无止境。本组照片中我选了一些自认为有所突破的影像,如“泥泞路上的驼影”,会让人联想到陕西是古代丝绸之路的起点。特别有多幅以简约的暖调亮色照片,巧用暖光于红砂岩洞的可塑视角,将冷酷无情的顽石硬砂岩,拍出了宛若温暖的、柔情的、飘逸的彩色面纱、象形花叶的风采,拍出了风吹峡谷、迎风斗艳的动感、梦幻感,仿佛倾述风与光的力量、生命的礼赞。看来,只要不迷恋传统的记录巢穴,把每幅照片的着眼点、落脚点从机械复制性的简单劳动,转换为大脑创造性复杂劳动的画意元素肌理上,转化为艺术性、诗意性、寓意性的内涵上,就可能让作品具有了排它性的特质与风格。强调诗情画意的创作,这里蕴含着作者对景物诠释物化的思想高度、情绪温度、艺术维度,这是画意摄影最本质、最核心、最关键的功力,它会让读者情不自禁地阅读照片内在的意象之美和影像背后外在的千秋往事与人生哲理的价值判断,它会通过影像的魅力给读者带来思想的能量和精神的力量。

我有了陕西画意峽谷摄影的思考,对拍摄其它风景或许有的内容,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但话还要说回来,当下,画意摄影仍有诸多不尽人意的问题函待破解:其一、唯美而缺少思想火花;其二、偏重自然风景创作,忽略人文画意;其三、过度依赖电脑绘画、超量跨界拼贴涂抹,脱离摄影本源;其四、画意创作雷同仿造,沉醉于影像装饰性、时尚性“工艺品”的复制,而缺乏影像“艺术品”高峰的品质创造,以上概括实属个人见解,仅供参考。

这组照片配文只是我针对陕西峡谷创作而言,其实画意摄影是艺术摄影的重要组成部分,画意的题材、内容、技术手段、表达方式是宽泛而无边界的,打造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画意新影像,创作难度甚大,更需文化的积养、艺术的磨砺和阅历的厚度。应强化实验意识,突破惯性思维,突破旧的创作模式,画意创作没有人能规定什么。守正创新,就应走别人没走过的路,创别人没想到的构思,拍别人沒见过的原创作品,可以断言,画意摄影一切皆有可能。

图片说明:本人为了便于读者阅图理解文章,没考虑组照统一风格问题,只考虑多类型的画意创作解读,因此将传统图片稍加主观色彩类型、彩色转黑白类型、改变画幅类型、抽象类型、电脑色彩光影效果处理类型等,汇集全篇,分享大家。

图文作者:刘志超,辽宁大学教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辽宁省摄影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摄影教育专业委员会名誉理事长、新华社中国新闻图片特邀摄影师、辽宁《影像评论》创始人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8

标签:画意   陕西   峡谷   影调   取向   中国   影像   色彩   类型   艺术   刘志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