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游戏竟然也是一种治疗方法?谈一谈“游戏治疗”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10岁的台湾孩子小明和爸爸外出时遭遇严重车祸受伤。经历了痛苦的治疗之后,最终痊愈回到学校,却出现了“怪异”行为。焦躁、无法专注,甚至经常情绪失控,歇斯底里的吼叫、扔东西。


父母带他去寻求专业帮助,开始进行游戏治疗。在放着很多玩具的游戏室中,小明默不作声地开始玩汽车玩具,玩到最后,把所有的汽车撞到一起,说了唯一的一句话:“全都死掉了。”


在数次治疗中,他反复玩这个游戏,一样的阴暗结局,但治疗师任由他去——这是他们的精心建构的环境,就是要让他用玩耍的形式把他的创伤经历表达出来。


一直到第六次,当玩具车再次撞到一起,小明却没有再说“死掉了”这样的话,这个故事的新结局是,一辆救护车来到了车祸现场。


神奇的是,游戏中的“伤员”们得救的同时,小明的行为也发生了变化,行为问题和情绪失控越来越少。


游戏治疗?为什么?


过去的几十年中,在儿童日常教育和问题干预的实践中,游戏治疗成为专业人士、教育从业者和家长的好工具。


游戏治疗有理论基础的结构化治疗,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在美国兴起,这种治疗方式利用自由玩耍给孩子赋能,让他们在这个自己无法控制的世界中获得力量感,并锻炼抗逆力。玩耍是孩子们的自然语言,孩子通过玩耍来表达内心,获得疗愈和成长。


无论对于是经历过创伤事件,还是在平顺环境成长的孩子,家长都可以来掌握一些游戏治疗的技巧,让孩子进一步在玩耍中获益。


第一次看到游戏治疗,你也许会看到治疗师和孩子在玩橡皮泥、在画水彩、甚至在撕纸、扔皮球……


眼前这一切的背后,治疗师却实在工作:


首先,他们要评估孩子的基本情况,和孩子建立一个安全和信任的关系,开始游戏。


在游戏中,治疗师要关注隐含表达的情绪和需求表达,发现他们的问题,例如,是缺少情感关注,还是反抗权力控制。


当孩子出现“不恰当行为”时,治疗师会以一贯、稳定而又建设性的态度和方式陪伴孩子度过,重建孩子适合的表达方式和问题解决模型。


并且,治疗师还需要持续对家长的提供支持。


曾任台湾地区游戏治疗学会秘书长的郑如安博士告诉育见,二十年前,台湾发生“九·二一”大地震,在对灾区的心理援助中,专业人员们发现,传统的心理治疗只适用于青少年以上的人群,对于经历了创伤,又无法清晰表达感受的孩子,他们一筹莫展。


这时,游戏治疗的功效初显,在游戏中,孩子们开始用玩具将内心错综复杂的情绪和想法表达出来。在那之后,游戏治疗在台湾地区迅速发展,也逐渐影响到大陆。


在之后的发展中,研究者们发现,游戏治疗中的道具和技巧也适用于家庭和学校,“游戏治疗”也可以拓展为“游戏式教养”。在玩耍中,而孩子通过玩耍这样的轻松形式表达自己,父母和教育者更进一步了解和认识孩子,实现更有效的陪伴。


游戏教养,怎么做?


当然,我们没必要都成为专业的治疗师,但了解一些游戏治疗的原则和技巧,有助于帮我们了解孩子们的内心世界,让我们在育儿之路上更自信从容。


从原则上来说,游戏治疗的核心元素就是尊重孩子,接纳孩子。


研究者们从心理动力学理论以及从孩子的游戏治疗中总结出来的经验表明,提高孩子们自信心和抗逆力的关键因素是自我关注意识、自控能力、内部成就动机以及自我认同感。


这样的孩子总是对自己充满信心,他们相信自己有能力控制住局面并且在行动时总是以目标为导向。


对于游戏治疗师来说,孩子不是研究对象,也不是待解的问题,而是一个需要去了解、探索的人类个体,值得来自我们的关注和理解。

对于孩子来说,游戏治疗是一个允许他们发现内在的成长动力、把握自我发展方向的自由阶段。游戏室中宽容的环境可以让孩子们最大限度的表现自我。


在日常养育中,这些原则同样重要,尊重孩子,才能激发孩子天性中的合作和向上发展的力量,让孩子朝着自我负责以及自我实现的方向成长。


从实践上来说,游戏治疗需要专业人士完成,但具体的操作方法,几乎都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复制。例如“特殊时光”、“追踪描述”和“情感反应”这几个方法,简单好用,今天就可以做起来。


特殊时光

1. 一对一陪伴:每次只有一位家长陪伴一位孩子。如果家里有多子女,需要分别给不同的孩子安排不同的“特殊游戏时光”。


2. 全情投入:放下手上所有事情,避免任何打扰,给予孩子全身心的陪伴;


3. 让孩子可预期:安排在固定的时间段,每次固定计时。当孩子明确知道,到了这个时间就会发生这件事情的时候,他的安全感和掌控感都会得到满足。


4. 让孩子做主,跟随孩子:只要不是太危险的事情、太昂贵的东西,让孩子来决定做什么;这可能是特殊时光中最重要的因素。


追踪描述

对孩子正在进行的行为进行客观描述,其核心是让孩子觉得被全神贯注的关注。比如说,当孩子在拼积木的时候,我们把看到的孩子的行为用语言表达出来:“你在用积木拼出你想要的东西。”


在进行追踪描述的时候,要注意,只是客观地陈述事实,而不加以任何的评判或主观推测。由孩子自己决定要玩什么、如何玩、怎么玩,把自主权交给孩子,我们只是跟随孩子、客观反映我们所看到的孩子的行为。


情感反应

说出看到或感受到的孩子内在可能的情绪状态。在游戏过程中,孩子可能会有高兴、生气、不耐烦等情绪,父母即时把这些观察到的情绪用口语表达出来,让孩子知道父母了解他此时的感受,所有的情绪都是可以被接纳的。


同时也让孩子学习认识并接纳自己的情绪。父母进行的情绪反应不一定是百分百正确的,但态度一定是温和而接纳的,最重要的是,父母要保持稳定,不要被孩子的情绪而激发起自己的情绪。


你也许已经发现了,这其中的“专业手法”是不是和我们前几篇文章推送中介绍的陪同孩子自由玩耍的方式很像呢?


这篇文章是 “自由玩耍”系列的最后一篇文章,由专注游戏力养育的简耕和育见共同出品。最后,我们大家一起重温美国游戏治疗领军人物盖瑞·兰德雷斯(Garry Landreth)博士总结的与孩子相处的十大原则,希望你和孩子玩的开心。


1. 孩子不是成年人的缩小版。不要用对待成年人的方式去对待孩子。


2. 孩子也是正常人。他们同样可以体会到强烈的痛苦与欢乐。


3. 孩子是独特并且值得尊重的人。应当珍视每个孩子的独特性并尊重他们的人格。


4. 孩子是能适应环境的。他们具有极强的克服困难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5. 不断成长并走向成熟时孩子的天性。他们具有一种内在的直觉能引导他们走向成熟。


6. 孩子有积极自我引导的能力,能运用充满创造力的方法认识世界。


7. 游戏是孩子天生的语言。当和能让自己舒服的人在一起时,他们就会用游戏来表达自我。


8. 孩子有保持沉默的权利。当孩子选择不说话时应予以尊重。


9. 尊重孩子的需要和感觉。别想去决定何时让孩子去玩,怎样去玩。


10. 孩子不能被偃苗助长,要对他们成长保有耐心。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5

标签:游戏   情绪   家长   父母   时光   自我   方式   孩子   环境   专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