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粮仓兴衰发展史,一个小小粮仓,竟成为影响后世之举

引言

提及元朝,多数人脑海里浮现的便是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以及元世祖忽必烈。

关于元朝的90年,似乎没有什么让人印象深刻的存在。

毕竟元朝九十多年,更迭了几十位皇帝,至于元朝的各种政治制度更是鲜有人提及,可在元朝时却有一个影响后世几百年之久的制度,这便是元朝的粮仓制度。

在元朝时一个小小的粮仓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一、元朝粮仓的建立

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疆域面积最为辽阔的朝代,成吉思汗为了能够实现自己的宏图霸业,一直都以征战四方为己任,成功地将半个欧洲全部收为己有。

可是土地大了,如何管理也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为了能够更好地巩固这个游牧民族所成立的全新朝代,元世祖忽必烈伤透了脑筋。

尤其是原来的游牧文明在中原地区根本不适用,农耕文明的发展程度显然优于游牧文明。

于是,忽必烈便开始了对制度转变的思考,为了能够更好地管理自身,忽必烈学起了农耕文明当中的水稻文化。

可水稻虽好,对于这些套马的汉子来说,储存却是一个大问题,且天下之广阔,此时都是嗷嗷待哺的百姓,国家国库空虚,如何才能够解决这些问题?为了能够一箭多雕,于是元世祖忽必烈提出了一个创新型壮举,这便是在这1372万平方km的土地上,用粮仓养活着1.1亿人口。

毕竟此时的他面对的是混沌的朝政以及凌乱的章法,想要更好管理汉人,那就肯定要推行汉法,于是便在耶律楚材等人的建议之下,对汉人的制度进行了保留,并开始大力推广粮仓制度。

参考文献《元史·太宗纪》载:乙丑年,“始置仓廪”。

在治理粮仓的时候,忽必烈采用的是汉法管理。

他在元大都和原上都设立了两大太仓,为皇城和在京城的官员们提供粮食。

而后在各省设立地方粮仓,名为正仓,主要用于存放缴纳的税粮以及财富。

此外还会在各行省境内设立平仓。

这些粮仓里的粮食,其实都是从老百姓手里征收的。

一方面国家可以拿出来作为赈灾粮食,发放给百姓,另一方面也可以用来进行买卖,增加国家收入。

不得不说在这一方面忽必烈还是有一定经济头脑的。

为了能够更好地管理粮仓库,忽必烈将中央的粮仓以及地方粮仓收编,统一管理。

位于京畿都漕运转运机构的漕仓和各地百姓自发的筹粮机构,也都规整到一起用于赈灾的义仓使用。

可是在粮仓的使用过程当中,出现了一个比较尴尬的问题,元朝的都城位于北部,而漕仓则位于江南地区,如果要将江南地区的粮食往北运输,那么肯定就有需要通过水运或者陆运的方式。

为了能够节省成本以及发挥水利工程的最大化优势,于是忽必烈效仿金代漕仓体系,对元代的漕仓体系进行了重新的规划。

而这漕运体系其实就是在隋唐时期兴起的京杭大运河,时至元朝时期依旧十分给力。

据《越绝书》中的记载:秦始皇从嘉兴“治陵水道,到钱塘越地,通浙江”,至于忽必烈如何管理粮仓,首先得了解它的分布格局,按照留存的史料推测,北方地区的正仓分布会比江南地区要多出许多,然而实际上江南地区当时的粮仓分布也不少。

首先常平仓作为调节市场粮价的主要粮仓,不仅承担起了调整元朝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任务,同时也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它的分布范围是较广的。

另外一种漕仓则是实现了南粮北调的运输任务,由于是依靠运河建立,因此归漕运司进行管理,剩余的粮仓则专门作为国家的国营粮仓使用。

那么这些五花八门的粮仓,元朝时期是如何进行管理的呢?

二、元朝粮仓的使用运营

明朝为了能够解决粮食问题,设置了不少的粮仓,那么他们是如何进行管理的呢?在参考资料《求志旧书》中:“沿直沽而北为丁字沽,取水形象丁字也。

又北为仓上、为南仓、为北仓,元朝储积之地,时移物换,旧名仍存"。

从这也能够看出,元朝时的粮仓分布还是比较多的,同时这些粮仓也几乎都是由国家进行统一管理。

元朝时对于粮仓制度的要求是非常严苛的,不仅要求这些粮食要干净整洁,颗粒饱满,而且查验不合格的一律拒收,并且谁家粮仓要是没有达到规定的标准,还要将负责看管粮仓的负责人进行处罚。

并且对于粮仓当中所征收的谷物要求也是逐年提升,对于大部分的粮仓管理人员来说都是一个非常郁闷的事情。

除了要收征集到那些颗粒饱满的粮食之外,对于粮食的保管也是格外重要,尤其是江南一带地区,因雨季节奏雨水绵绵,很容易发生粮食损坏的情况。

因此为了能够保证粮食不受损,肯定要及时进行转移到北方干燥地区,或者是进行一些必要的保管设施。

一般情况下,如果是将南方地区的粮食往北方地区运送的时候,也需要进行严格的管理。首先将其中的一份样品留存,然后再将另外一份向上呈报进行查验留样,此外还要将两份样本交给押送粮草的官员进行保管,之后还要在发货前进行仔细检查。

最后一份粮食则交由收货仓进行对照验证,只有这五份样本统统合格的情况之下,他们的转运粮食的操作才算完成,如果图文不符,出现了买家秀和卖家秀的掺假情况,那么负责转运粮食的官员也会受到重罚。

还有那些以次充好想要蒙混过关的粮仓收粮人员也得受到严重的制裁。

因为在宋朝时就经常出现以次充好、滥竽充数的情况,元朝吸取了教训,才会对其如此严厉的要求。

此外,对于粮食的承重器皿,他们也进行了严格的规定,如果是在粮食运输过程当中出现损耗的话,需要交纳粮食的人负责自行理赔,官府不负责承担这一个运损的赔偿,这也就导致了每次运粮之前都得多征一些粮食,避免到达指定地点之后出现缺斤少两的情况。

也正因如此,老百姓每年需要缴纳的粮食才越来越多,也难怪后来这个制度实在支撑不下去,直接导致了崩盘。

老百姓作为粮食的直接提供人,不仅需要受到官府的剥削和压迫,而且还要看着自己辛辛苦苦种的粮食被这些官员拿去贪污,甚至拿给囚犯进行日常供应,也导致了老百姓后来对于这项制度的严重不满。

毕竟囚犯里多少个人,老百姓还是心中有数的,他们的粮食都被贪官污吏拿走了,这让老百姓怎能咽下这口恶气呢?难怪后来元朝的粮仓制度会衰败。

三、为何元代粮仓最后惨淡收场?

元朝所设置的粮仓制度其实是他们推行汉人章法的一个重要举措,从本质上来说并没有太多的毛病,一方面征集粮食作为赈灾用品以及作为以后政府收入的主要来源,确实是能够让元朝政府得到了不错的收益,此前老百姓对此也没有太多的怨言,但是官员贪赃枉法、中饱私囊的情况非常频繁,导致制度崩溃。

此外元朝早期粮仓的底层人民没有任何的编制,因此他们得不到国家所发放的俸禄,为了能够赚钱养家,他们开始故意从粮仓里随意偷拿粮食,中饱私囊,后来官府给他们上了编制,也没有解决根本的问题。

因为在粮仓使用过程当中,贪污腐败现象一再发生,政府对此不管不顾,最终才催生了这个制度的崩盘。

由于贪污腐败导致粮仓粮食不够,最后将所有的负担压在老百姓身上,自然是会引起制度本身的反噬。

结语

其实元朝时期粮仓的设立,其根本目的在于能够解决国家粮食供应问题,能够在灾情发生之时帮助老百姓渡过难关,或者是政府收入吃瘪之时,能够通过贩卖粮食来增加收入。

用国家经营粮食的方式去增加国家收入的想法固然是好的,而且为了能够避免粮食出现质量问题,也制定了许许多多的相关规定,并且对征收的粮食也做出了非常严格的要求,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其中间不会有任何的疏漏。

任何制度只要发生贪污腐败现象,绝对就会有崩盘的可能。

元朝的粮仓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粮食问题,但是也催生了贪污腐败的影响。

元朝时期的官员各个中饱私囊,然后将所有的剥削压迫全部集中归还给老百姓,最终带来的只会是老百姓对于元朝的深恶痛绝,以至于元朝存在90多年时间里,老百姓几乎都是怨声载道的情况,也正因如此,元朝没有持续得太久。

当然这也是官员自作孽的原因,粮仓制度本身没有太大的问题,至于运营方面还是有待加强。

后来的清朝也沿用了粮仓制度,但是并没有像元朝这样毫无章法的管理,因此能够让清朝时期实现百姓富足,粮仓丰裕。

参考文献

《求志旧书》

《元史·太宗纪》

《越绝书》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5

标签:粮仓   江南地区   漕运   元朝   元代   兴衰   发展史   后世   老百姓   粮食   官员   情况   制度   国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