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金融市场长期保持“债务-投资”,国企和民企的差距越拉越大

企业融资影响因素分析

一、宏观层面

(一)财政政策的影响

不同财政政策对企业融资方式产生着不同的影响,当采用积极的财政政策进行宏观调控时,利率受到的影响会相对减少,为企业依靠债务融资发展创造了有积极环境,对于企业融资会有极为显著的影响。

不仅如此,基础环境的投资力度增加可以帮助企业处于优质的经济环境,让企业能看到美好的投资回报预期。相反的话,政府财政政策一旦发生变化则会产生负面影响,不利于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

(二)货币政策的影响

一直以来,国家都会通过更改货币政策来达到宏观调控的目的,货币政策也是不可或缺的关键调控工具,依托货币政策更改、融资渠道拓宽对企业融资活动产生影响,特别是进入到政策调整阶段,资本市场受到刺激则会导致出现显著波动。

企业的融资环境会随着存贷款利率的变化而变化,当银行储备开始降低,企业融资即会进入到相对紧张的状况,受到政府施行的货币政策会的直接影响。

(三)金融环境的影响

企业融资环境和区域金融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主要涉及到金融资源的规模和配置效率两个方面。我国不同地区长期存在金融发展实力差距较大的情况,不同企业所处的金融环境各不相同,获得的融资额度也有高低,投融资活动特点差异较大。

一方面,在金融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企业很难获得丰富的金融资源,资金规模较小,企业想要维持自身正常的经营和发展难度很大,即使有优质的项目或工程也会受到融资限制。

站在企业的立场来讲,会希望获得丰富的金融资源,通过并购或投资来解决资金问题,这是毋庸置疑的。不过,这种模式有利有弊。

一些中小企业选择金融市场资源丰富的地区入驻,所面临的是更加严峻的市场竞争形势,还有金融制度环境的更迭,可能会在短期内出现利益损失。作为企业,想要维持自身经营和发展,离不开货币资金的支持和保障。

假设投资绩效预期达不到企业既定的标准,则直接影响企业投融资意愿,对经理人是不小的考验。企业投融资的首要考虑因素是金融市场资源是否丰富,地方政府可以凭借金融环境实现高效引资和精准招商。

另一方面,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是影响企业发展的另一核心要素,信贷资金配置效率与企业的生产活动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银行是现代企业生产运营所需资金的核心来源渠道,在企业开展信贷融资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面临“所有制歧视”和“规模歧视”等问题,如无法有效解决而使融资受限,就必须调整原有的最优投融资计划,影响其正常的发展。

二、企业自身层面

(一) 企业规模与经营绩效的影响

一般而言,规模较大的企业获得融资的机会更大,而经营业绩差的企业要面临比经营业绩好的企业更大的融资困境。根据人民银行和银保监会等机构给出的资料数据发现,和大型企业相比,小微企业贷款的不良率相对较高。

前者的不良贷款率为3.16%,后者的不良贷款率则控制在1.33%左右水平。资料显示,中小微企业和大型企业相比更容易出现不良贷款。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中小微企业的综合实力相对较弱,经营发展稳定性不高,无法提供规范的经营信息。

这种情况下,中小微企业的征信资质和风险控制能力得不到有效的保障,很难完成融资任务。

(二)企业所有制形式的影响

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之间因所有制形式的区别引发的信贷歧视,是中国经济转型阶段所面对的独特问题。我国银行业体系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核心,银行信贷资源有垄断性、稀缺性等基本特征。

在国有商业银行的运行体系之中存在较为明显的信贷歧视问题,商业银行往往更为乐忠于为国有企业发放贷款,而忽视对非国有企业的信贷支持,一方面因为国有企业综合实力雄厚,风险控制能力强,同时肩负重要政府职能,这种情况下国家会给予一定的隐性担保,即使出现融资问题也会在短时间内得到有效的处理。

另一方面因为民营企业的经营透明度不高,自身运营风险相对较大,综合导致形成了商业银行在信贷资源分配方面的“所有制歧视”问题。

(三)企业信用的影响

企业的形象与名誉直接影响其信用评定,对其进行直接、间接融资都有重大的干预。

作为中小企业,经营规模不大,经营稳定性不高、信用积累相对薄弱、可抵质押资产积累不足,造成其开展融资较为困难,若是难以依靠其它机制填补信用缺失,有较大几率会面临现金流断裂的困境,若不能及时调整就会陷入融资的恶性循环,出现资金链断裂风险。

地方债影响企业融资的制度环境(中国特有投融资机制)

资本形成即储蓄转投资并提升生产能力的表现形式,主要包括三个维度,一是资本储蓄,二是投资活动,三是制定怎样的投融资机制。以资本储蓄为例,在任何情况下都是资本形成的前提条件,没有资本储蓄一切投资活动都无从谈起。就投资活动而言,则需要依托稳定的资本储蓄来推进。

站在企业的立场,融资是影响投资行为的关键因素,在储蓄转投资时自然而然产生债务。企业一旦选择加大投资力度或扩张生产规模,就往往伴随着其外部融资综合水平的提高,所以,高储蓄往往对应着高融资杠杆。

储蓄转投资的过程中,外部的投融资模式开始发挥作用,把现有的金融资金从盈余方转换至短缺方,进一步达成储蓄到投资之间的转换。

对于宏观经济的发展而言,一国的投融资模式往往会直接影响金融资本分配关系,也是干预实体经济债务结构的关键因素之一,是调节部门杠杆水平高低的纽带和媒介。

从投融资机制的层面来讲,一直都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结构框架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现阶段中国已形成具备多元化、来源渠道丰富、形式多样化等特征的新格局。

企业的经营和发展必然与其开展的投融资活动息息相关,并在此过程中表现出各自的市场主体地位,这种环境下市场机制则发挥关键作用,可以有效分配现有金融资源,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金融资本配置关系如何除了受市场机制影响之外,还和地方政府的投资机制密切相关。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发现,我国金融资本配置关系的形成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市场化发展趋势,二是政府干预,我们通常将其概述为市场和政府的双重配置。

举例来说,地方政府会在必要时候通过利率调节干预金融资本配置,利用国有银行系统汇集丰富的社会储蓄资金,然后在市场调研后把资金分配给资质良好的国有企业,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

换句话来讲,银行借助地方政府的宏观调控行为汇聚大量资产,然后交由政府支配,为那些国有企业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

此外,中国目前的投融资模式相对特殊,通常包含债务投资驱动型、银行主导型两种类型,其独特性主要表现在政府直接干预,通过市场和政府的双重干预分配金融资产,那些符合政府意志的企业可以享受资产倾斜的待遇,从而实现自身快速发展。

在国有企业的领头下加快经济发展的步伐,同时适当约束民营中小企业的发展,在强大的消费需求下进一步刺激实体经济产生发展动力;符合政府意志的国有企业和大型企业享受金融资源倾斜待遇,中小企业融资被约束。

总的来说,国内企业部门是中国债务杠杆的集聚中心,这也是为什么企业杠杆率持续增加的主要原因,应该引起政府的关注和重视。结合金融资本配置关系和步骤进行分析可知,我国的投融资模式相对特殊,具有中国特色。

从本质上来讲,企业生产部门占据了绝大部分的金融资本,应该分配给居民消费部门的金融资本被进一步压缩,那些低效国有经济部门则享受高比重的金融补贴。

在这个过程中,金融资本要素市场不断朝着扭曲的方向发展,金融资本配置直接导致原有的债务杠杆平衡状态被打破,实体经济发展绩效持续下滑,衍生出一系列金融资本配置问题。

我国金融市场长期保持“债务-投资”模式,内部投融资机制逐渐背离市场发展原则,最终的结果就是金融资本价格不稳定,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消费能力下降,投资力度失控。

如果不能及时调节,甚至会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和投资过剩现象,进而产生市场投机危机,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都将面临更高的债务金融风险。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4

标签:债务   金融资本   民企   国企   中国   金融市场   国有企业   融资   差距   我国   环境   金融   政府   资源   企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