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王之乱:西晋帝国分崩离析致命原因

#历史开讲#

八王之乱,可以说是导致西晋灭亡的根本原因。这是统治阶级一场争夺权力的激烈斗争,爆发的原因也流传着多种说法。

从最开始的宫廷政变,逐渐演变成了大规模的屠杀战争。在动乱发生之前,社会的政局还是比较稳定的,人民的生活也比较安宁。

但是八王之乱发生以后,大规模的农民起义陆续爆发,统治阶级和民族阶级的矛盾激化。

在短短二十多年里,一个强大的帝国土崩瓦解。西晋的灭亡,和八王之乱的爆发,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种历史问题,也值得后世研究和探讨。

武帝时期的政治局势

自184年黄巾起义爆发后,中国这片土地上,又爆发了百年的动乱。东汉政权四分五裂,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一直到公元280年,晋武帝消灭了孙吴后,才使得政权再次一统。西晋帝国稳定了社会秩序,又促进了经济恢复,开创了一个名为“太康之治”的盛世。

西晋建立初期,地方的行政区域,可以划分为州,郡,县三个单位。在灭了吴国以后,西晋又开始大肆封王,将藩王的属地明确了下来。

那个时期,国家被划分为19个州。下辖郡和王国共计173个,其中有57个是王国,也被列为同等行政区划分的统治机构。

这是君主制中央集权强化,针对地方有效控制的政权形式体现。王国之间的大小各不相同,被上级赋予的政治和军事权力也不太一样。

在历史文献的记载中,曾经写道:“邑二万户为大国,置上中下三军,兵五千人。邑万户为次国,置上军下军,兵三千人。五千户为小国,置一军,兵千五百人。”

灭吴之前,这些藩王在京城坐镇,通过自己手下的管理,来远程控制着王国的发展。等到吴国被灭,天下一统后,武帝又让藩王们回到自己的封地,开始自主经营势力。

在封地之中,藩王的权力相当于小国君主,有着极高的掌控力度。不同王国的政治,经济,军事都各有不同。

自主经营以后,这些藩王互不相服,开始争名夺利,欲望逐渐膨胀。他们互相攀比,又在等待时机,一有机会,就会扩大地盘,增强自己的势力。

地盘扩大以后,藩王们的野心也跟着变大了。武帝在消除外部的隐患后,也开始忧心内部的政治变化了。

武帝一边在大肆封赏功臣,纵情享受。又一边调动政治状态,对军权的分布形势进行改变。

在文献中记载道:“以司空齐王攸为大司马、督青州诸军事、镇东大将军、琅邪王伷为抚军大将军,汝南王亮为太尉,光禄大夫山涛为司徒,尚书令卫瓘为司空。”


这种调整方式,使得藩王从地方最高行政长官,开始向着中央统治权力入侵。

他们不仅把持着地方的军政大权,在西晋中央也占据着一定的地方。随着时间的变化,这种政治矛盾也逐渐地显现出来。

惠帝继位与八王之乱

在武帝病重之时,他也看出当时政治局势的紧张,可是经过一系列调整,时局也变得更加不稳定了。

藩王的军事政治权利得到强化,这势必需要另一股力量来制衡。在武帝临终之际,再次调整政权,将中央军政大权集于一身。

武帝让外戚势力拥有了托孤辅佐大权,他们不可能篡夺皇位,只能尽力地去护佑支持的皇帝。

安排完这些事以后,武帝又让藩王操控中央和地方的军事权力,对外戚的权力进行制衡。

一切安排完毕后,武帝也了却心愿,撒手人寰,只留下了一个危机四伏的政治局势。惠帝继位之时,西晋的政局中已经有5股势力相互制衡。

其中分别是君主惠帝一方,后党群里贾南风一方,外戚势力杨骏一方,被分封的藩王,以及世家大族的政治代表人物。

这几股势力已经发展多年,羽翼丰满,蓄势待发。他们都具备着很强大的野心和实力,一旦出现不稳定的因素,他们就会相互厮杀,争夺更为实际的利益。

惠帝作为政治中心,可以操控着其他势力的发展,规定他们的活动范围,对其进行制衡。但是,摆在西晋政局面前最不稳定的因素,也是惠帝本身。

武帝还活着的时候,便经常“疑太子不惠”。流传下来的典故“何不食肉糜”,便是这位著名的惠帝发表出来的。

在九岁的时候,惠帝便被立为太子。可是它白痴般的智力,也逐渐被人们所知晓。他之所以被立为太子,也是卷入了一场政治斗争中,受人摆布而已。

惠帝的成长岁月里,从来没有表现出君主该具备的品德。他既不睿智果敢,也不坚韧独断,甚至连最基本的常人判断力都无法具备。

这样一位皇帝,也加快了西晋政权的悲剧发生。后世之人王夫之曾评价惠帝说:“惠帝之愚,古今无匹,国因已亡。”

也可以说,八王之乱和惠帝继位,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被武帝留下辅助的外戚势力,也是有些不堪大用的。

在西晋未成立之前,这些外戚便没有什么功劳,也没有什么出彩的地方。等到西晋建国,武帝又让这个群体,进入到了最高统治集团中。

杨骏根本没有安邦定国的能力,在惠帝继位时,他又与贾南风等后党势力勾结在了一起。惠帝初年,杨骏等人掌控着朝中的军政大权,而贾南风的后党势力,又控制着惠帝的诏令大权。

西晋的政治局势以及未来发展,都被掌握在了这两大派系手中。

西晋末年时期,藩王的势力一样发展到了富可敌国的状况。他们作为一个庞大的政治阶层,已经横插到了中央统治集团中。

杨骏

藩王对西晋政权的影响,可以说是时刻存在的。武帝在位时期,他还能够凭借个人威望,魄力,手段等方面震慑住藩王,控制他们的发展。

可是愚昧无知的惠帝,根本没有办法制约藩王,只能任由其发展。在中央权力失衡的情况下,藩王与外戚,后党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深了。

八王之乱爆发的原因

世家大族的政治代表人物,基本上都是属于墙头草的一种。哪方的势力更强,他们便会投靠哪方。世家只想寻求利益的最大化,根本不会诚心辅佐惠帝。

惠帝昏庸无能,不理朝政,内外势力蠢蠢欲动。失去了皇权的制约和监管后,各方便按照自己的意向发展,在这个大背景下,乱世也彻底地降临了。

最先开始行动的是贾南风一方,他们想要消灭杨骏的势力,让后党集团掌握朝政。两大集团出现火拼,各方势力也纷纷开始站队。

为了能一举清除掉外戚势力,贾南风一方又联系了藩王,合力向杨骏发起进攻。最终,外戚集团被夷灭三族,一网打尽,西晋的政治格局又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藩王为了争夺权力,和后党势力以及世家大族又发生了矛盾。西晋的政局开始恶化,后党势力依靠强大的背景,开始迅速发展了起来。

贾南风联合世家,开始对藩王进行压迫,她利用矛盾,巧妙布局,使得藩王势力暂时被压制住了。

然而“废太子事件”的爆发,再次让西晋政局陷入动乱之中。此次事件,暴露了贾南风想要排除其他权势的野心,也给另一方势力找到了良好的进攻理由。

此事过后,后党势力被一网打尽,贾南风也死在了战乱当中。藩王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世家的政治代表人物也一哄而散,分道扬镳。

在藩王的强势镇压下,原本辅助后党势力的世家,也彻底失去了独立自主,掌控权力的机会。

藩王将后党势力斩尽杀绝,成了中央统治集团中最后的胜利者。而惠帝在这些斗争期间,丝毫没有做到一个君主该做的事。

八王之乱的后期,就变成了藩王之间的各自争斗。事件的影响也从宫廷之内,转变到大规模的战争当中。在战争中,惠帝的声望和影响力越来越弱,西晋政权也彻底走向了毁灭。

到了后来,他甚至被当成了恢复和平社会的一个阻碍,大家都在期盼着另一位英明神武的皇帝诞生。

惠帝成了一个工具,无论是在外戚,后党,世家,藩王各大势力手中,他一直处在任人摆布的地位。

长达八王之乱时期,惠帝不仅没有起到积极作用,还被各方利用,将恶劣局势的影响扩大。

八王之乱最终以藩王之一的东海王司马越胜利而告终,也是在公元307年,惠帝被人毒死,具体事迹难以考证。

这场动乱虽然终结了,但是社会的秩序却在长期的战争中摧毁,一场更大的浩劫即将来临。

西晋灭亡,社会经济严重破坏,阶级和民族矛盾爆发。“五胡乱华”的到来,又将人民水深火热的长久灾难中。浅谈这段历史来看,八王之乱也称得上是西晋王朝的“暮歌”。

参考资料:

1. “八王之乱”爆发原因试探{知网}

2. 西晋“八王之乱”原因新释{知网}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9

标签:西晋   南风   外戚   王国   分崩离析   帝国   动乱   大权   政局   局势   政权   世家   势力   权力   矛盾   原因   中央   政治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