稍微一动就出汗?可能是气阴两虚!要想好得快,建议遵循一个原则

出汗可以帮助人体散热,这是正常现象,但有些人总是出汗,非常异常:

从一楼爬到二楼,便汗流浃背。

冬天走5分钟,胸背都是汗。

晚上睡觉时出汗,白天醒来时停止。

……

出汗异常的人总是处于出汗和黏稠的状态,就像头上看不到雨和阳光一样,这会影响他们的情绪。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深入挖掘背后的原因,「气阴两虚」也许是症结所在,往被忽视。

气阴两虚很常见,但很容易被忽视

现代人生活工作压力大,很多人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在排除疾病原因后,易把出汗、神疲乏力、精神萎靡、心慌气短、心悸等症状归结于过度疲劳,以为多睡觉多休息就能恢复状态,却意识不到这其实是「气阴两虚」因此,没有系统的调理,多休息是治标不治本。

那么,何为「气阴两虚」呢?

气阴两虚是中医的概念,最早记载在《内经》中。本书指出,气能生津血精液,津血精液可转化为气,讨论了该病的生理基础。

中医注重阴阳平衡,被视为人体健康。《岳景全书》指出:人以气血为主,阴阳升降,血流,营卫运行,都是气。阴阳两气的矛盾运动是气体升降的动力。

可以说,气阴两虚是阳化不及与阴化不及复合交杂的一种病理状态,其中气虚便是阳化不及,阴虚则指阴化不及和阳化太过。

从临床表现来看,气阴两虚是由于缺乏活力和津液流失所致。

常见于热性病过程中,气热,汗不彻底,久而久之损伤气阴;或者热量消耗损伤津液,气随液脱落;或者温热病后期和内伤杂病,真阴损失,活力损伤。也可见于糖尿病、结核病、肿瘤等慢性代谢性和消耗性疾病。

具体的表现症状有怠倦乏力、少气懒言、口干舌燥、五心烦热、自汗、心悸气短、小便淡黄、大便干燥、目涩无泪、舌红、苔少,边有齿印,脉细数等。

在治疗中,需要对症下药,坚持调理才能恢复。

前面提到,气阴虚的本质是气不足导致阴液流失,所以在治疗中要遵循益气养阴生津的原则,通过调节气机,扶正培本,可以帮助养阴,使津液生存。

许多中药在中药领域都有益气养阴的功效,如红参、麦冬、五味子等。

味甘平,能补充活力,补脾益肺,生津安神益智。对气短乏力、津伤口渴、脉微欲脱、血虚萎黄等疾病有作用。

味甘微寒,能养肺阴、心阴、胃阴、生津解渴、清虚热等。适用于肺燥干咳、喉痹咽痛、津伤口渴、内热解渴、心烦失眠、肠燥便秘等。

性温、味甘酸,收敛肺,止汗生津,能平衡心、肝、脾、肺、肾。能改善和缓解气虚、津伤、疲劳、出汗、气短、心悸等疾病。

然而,简单地使用这些中药治疗,可能更麻烦,兼容,剂量不准确也不能达到效果,所以你也可以选择具有相同效果的中成药,如在古代方剂的基础上,改良后的北京同仁堂脉搏饮料,融合红参、麦冬、五味、三种药物,君主和臣民适合发挥益气、阴、汗的作用,用于气阴、心悸、气短、自汗。

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还要改善日常生活习惯,确保充足的睡眠和休息,适当的锻炼,提高免疫力,增强身体,确保每天三餐营养摄入充足均衡,学会释放精神压力,赶走抑郁和焦虑,保持心理健康。

最后,综上所述,亚健康在现代人中很常见。疼痛、疲劳、精神衰弱、心悸、气短、自汗、盗汗等症状可能由气阴两虚引起。应尽快预防和治疗,坚持益气养阴的原则,选择合适的中成药,调整生活和饮食习惯,以更快更有效地消除症状,恢复健康。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4

标签:红参   津液   麦冬   生津   解渴   损伤   阴阳   疲劳   活力   原则   状态   建议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