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微博、玩游戏都有可能遭遇网络霸凌?我要给孩子断网吗?

你有没有想过,在自己眼中“还是个宝宝”的孩子,可能已经在遭遇网络霸凌了?

对小学高年级或刚上初中的孩子来说,也许家长还不放心他们一个人出远门,但在虚拟世界里,他们已经迈入了广阔的世界,一群群多彩而复杂的陌生人正向他们迎面而来。


网络霸凌已经成为教育界的热门话题,正在为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如今,孩子们接触通信科技的年龄不断变小,10岁左右的孩子就已经能够自如地使用电脑,平板和手机。


其实,除了通讯工具、社交媒体,网络霸凌可能发生的平台还有很多,我们今天想着重讲一讲在线游戏中可能会发生的霸凌现象。


与虚拟世界同在的网络霸凌


来看看网络霸凌的定义:重复发生的、利用信息和通信科技对他人进行恶意行为,也就是说,孩子使用的技术媒介都有可能会成为网络霸凌发生的途径。


如果你的孩子是“吃鸡”、“我的世界”等大热的在线游戏的忠实玩家,你有没有注意过,他们带着的耳机里,充斥着什么样的语言?稍微注意关注一下,我们就可能会惊恐地发现,自己平时礼貌乖巧八九岁的孩子,已经会冲着话筒说脏话了。


当孩子刚刚开始玩游戏时,我们可能觉得,孩子玩游戏停不下来很糟糕,但比起游戏社区中可能存在的网络霸凌风险,那只是个“入门级”的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办?是否应该立刻制定规则,让孩子们详细列出他们在游戏世界里都在跟谁交往?或者让孩子们不跟说脏话的其他玩家玩?


先别着急,我们先认清两个事实:


1

第一步,时刻保持倾听,不仅是在孩子发飙和伤心的时候,更要留意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表达。无论饭前饭后还是上学路上,孩子想倾诉的时候,我们就放下手机,关上电视,全心全意地倾听。无论听到了什么,我们都要注意自己的反应,不要表现出嫌恶、责备的表情,毕竟10-16岁的孩子们会很敏感地捕捉到这些表情,并觉得家长在批判他们。

2

第二,如果我们家长自己不了解在线游戏平台等网络虚拟空间,就很难想象孩子们在虚拟世界正在经历什么。


但是别担心,网络霸凌并不是无法战胜的大魔怪,当孩子到了初中的年纪,我们或多或少都应该处理过,或者至少了解过霸凌事件了。前面几篇文章提到过的应对方法同样也适用于网络霸凌。


网络霸凌有何特殊?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网络霸凌到底是什么,会有什么样的影响,此前我们曾经介绍过霸凌的四大标准,然而在虚拟世界里,标准和界限变得模糊,霸凌的定义有些复杂。


侵略性——这是网络霸凌和现实生活中霸凌行为的共同点,超过400项研究认为,暴力视频游戏具有侵略性。许多家长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在玩“我的世界Minecraft”这样的游戏时,孩子常常会尖声喊叫,还有研究表明,孩子们玩游戏时会变得激进和狂躁。


确实,在电子游戏中,侵略性表现在许多方面,污言秽语、言语侵犯等等。在很多游戏中,辱骂别人几乎是游戏中用户之间交流的主要内容,因为游戏的内容几乎都是竞争,而这种竞争关系则会进一步放大霸凌。辱骂在很多时候可以成为霸凌的表现形式,年龄较小的孩子们很容易内化这种羞辱。并且,当孩子们使用虚拟角色发泄愤怒、或是寻求报复,使用角色进行暴力攻击,也可以被视为另一种新型的身体侵犯。


此外,伴随着虚拟世界的发展,网络霸凌也开始有其他的表现形式。例如:

01

网络跟踪(Cyberstalking):当一个孩子使用技术手段对他人进行威胁、或是恐吓

02

起哄(Flaming):在游戏世界中的言语侮辱

03

捉弄(Trolling):一个游戏玩家哄骗其他玩家在游戏中做出一些荒谬行为,以此来取笑他们


网络霸凌是有侵略性的,许多孩子在被欺负后,有可能会用同样的方式来对待别人,以此来维持自己的“地位”或是人脉。


在前面说过的霸凌标准中,权利不对等和重复性同样是霸凌构成的必要条件,这一点对于网络霸凌也一样适用。在游戏世界中,权利不对等体现得更加直白,通常霸凌者以统治者自居,自认地位更高、力量更大。


重复是网络霸凌的特点之一,而且更加复杂和危险。虚拟世界虽然不可捉摸,但孩子会觉得无法逃脱。即使孩子待在家中,他们的电脑、手机、游戏系统都会将他们留在那个世界里,而父母苦心营造的家庭这个“安全空间”也不再起效。并且,在网络上的一切行为都留有痕迹,社交媒体和很难彻底删掉的信息会让孩子们一遍遍地重温同一事件。


事实上,网络霸凌更容易重复发生,通常,在游戏中被欺负的孩子还是会自愿地回到游戏中,继续和欺负他们的人交往,从而让霸凌继续发生。


与现实生活中的霸凌行为不同的是,网络霸凌最显著的特征是匿名性。当孩子不认识和他们交流的人是谁时,会更容易出现霸凌行为,他们觉得,自己可以任意羞辱别人,因为对方没法从屏幕中跳出来报复,但是,他们可能意识不到,这些话会在现实生活中真实地伤害到别人。


对于网络霸凌者来说,也许觉得“眼不见为净”,他们没法理解自己的行为对他人的影响,也没法看到耳机另一端那个受到伤害的孩子。


另一方面,被欺负的孩子他们不知道欺负自己的人是谁,在哪里,有多少,这会让他们觉得更加无助。

规矩和沟通 远离网络霸凌


看到这里,身为游戏盲的爸妈,是否已经手心出汗了?


确实,网络霸凌问题棘手,但与时俱进的我们,当然也能够及时“升级”我们对于孩子的保护和教育,让他们做好应对这个充满技术和虚拟空间的世界。他们的未来,必定与网络世界紧紧相连。


首先,为孩子使用技术产品和玩游戏制定相关规则,对他们的游戏时间设定限制,或是提出玩游戏时需要有家长在场这样的要求。保持倾听,了解孩子在游戏世界的经历并不难,我们也可以亲手尝试玩一玩,不仅可以更加了解他们的世界,还能够创造与孩子的连接,告诉他们,我们担心他们的安全,也关心他们的兴趣。


在孩子9-12岁期间,家长监控他们使用游戏等科技产品是应该的,这样我们能够确保孩子的行为恰当,而当我们看到问题的时候,也正是我们介入教导他们的好时机。


“博弈的过程并不容易——但这是正常的。”在美国学校做社工的Emily Kaiser说,重点是父母如何处理具体细节。“父母需要意识到,让孩子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并不一定通过羞辱的方式,而是可以教育他们。不用试图去摆脱电子产品和社交媒体,那是不现实的。”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虚拟游戏中,孩子涉及的任何霸凌经历都会让我们感到紧张。作为父母,第一反应可能是让孩子“不和坏孩子玩”,或者断网、断游戏,然而,把孩子隔离在真空并不是什么好办法,我们可以把应对霸凌作为和孩子共同沟通的教育机会。


和孩子开放沟通,让他们做好应对网络霸凌的准备,并且告诉孩子,父母永远是他们的烦心事的倾听对象。在与孩子谈论霸凌时,我们没必要用长篇大论,一次覆盖所有内容。可以是自然的闲谈,或是碰到生活中的例子时多聊几句。可以利用这样的教育机会,和他们谈论以下内容:


- 如何正确使用技术产品

- 如何对待其他人?为什么善待他人很重要?

- 霸凌有什么样的迹象?

- 在身体或是感情受伤害的情况下及时离开

- 孩子们在网上被欺负的感受,想象体会下其他人被自己欺负时的感受


在这个年龄阶段,家长要对孩子使用科技产品,以及在虚拟世界的社交情况有所了解,才能有机会对孩子进行教导,让他们学会保持自己的安全。


让孩子知道,我们和他们之间的沟通永远是通畅的,不管他们是被霸凌,还是成了霸凌者,都可以和你敞开交谈,我们不会贸然评判他们,我们会帮他们找到解决方案。


向前迈进


科技在飞速进步,网络霸凌也随之跟进发展,我们总会发现,有新东西要学习。网络霸凌和传统的霸凌行为一样会伤害孩子的感情和心理,甚至比普通的霸凌行为的影响更大。


面对霸凌行为,我们需要及时应对,帮助孩子迎战这一挑战。在过去的几篇文章中,我们列出了识别霸凌现象的标准清单,分析了家庭养育与霸凌现象的关系,了解了霸凌事件中的三方角色,也介绍了应对霸凌现象的一些方法,以及如何促进家校合作等等。


到这里,育见关于霸凌的系列内容暂时告一段落,欢迎在留言中继续讨论。

参考文献
你有没有想过,在自己眼中“还是个宝宝”的孩子,可能已经在遭遇网络霸凌了?

对小学高年级或刚上初中的孩子来说,也许家长还不放心他们一个人出远门,但在虚拟世界里,他们已经迈入了广阔的世界,一群群多彩而复杂的陌生人正向他们迎面而来。


网络霸凌已经成为教育界的热门话题,正在为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如今,孩子们接触通信科技的年龄不断变小,10岁左右的孩子就已经能够自如地使用电脑,平板和手机。


其实,除了通讯工具、社交媒体,网络霸凌可能发生的平台还有很多,我们今天想着重讲一讲在线游戏中可能会发生的霸凌现象。


与虚拟世界同在的网络霸凌


来看看网络霸凌的定义:重复发生的、利用信息和通信科技对他人进行恶意行为,也就是说,孩子使用的技术媒介都有可能会成为网络霸凌发生的途径。


如果你的孩子是“吃鸡”、“我的世界”等大热的在线游戏的忠实玩家,你有没有注意过,他们带着的耳机里,充斥着什么样的语言?稍微注意关注一下,我们就可能会惊恐地发现,自己平时礼貌乖巧八九岁的孩子,已经会冲着话筒说脏话了。


当孩子刚刚开始玩游戏时,我们可能觉得,孩子玩游戏停不下来很糟糕,但比起游戏社区中可能存在的网络霸凌风险,那只是个“入门级”的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办?是否应该立刻制定规则,让孩子们详细列出他们在游戏世界里都在跟谁交往?或者让孩子们不跟说脏话的其他玩家玩?


先别着急,我们先认清两个事实:


1

第一步,时刻保持倾听,不仅是在孩子发飙和伤心的时候,更要留意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表达。无论饭前饭后还是上学路上,孩子想倾诉的时候,我们就放下手机,关上电视,全心全意地倾听。无论听到了什么,我们都要注意自己的反应,不要表现出嫌恶、责备的表情,毕竟10-16岁的孩子们会很敏感地捕捉到这些表情,并觉得家长在批判他们。

2

第二,如果我们家长自己不了解在线游戏平台等网络虚拟空间,就很难想象孩子们在虚拟世界正在经历什么。


但是别担心,网络霸凌并不是无法战胜的大魔怪,当孩子到了初中的年纪,我们或多或少都应该处理过,或者至少了解过霸凌事件了。前面几篇文章提到过的应对方法同样也适用于网络霸凌。


网络霸凌有何特殊?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网络霸凌到底是什么,会有什么样的影响,此前我们曾经介绍过霸凌的四大标准,然而在虚拟世界里,标准和界限变得模糊,霸凌的定义有些复杂。


侵略性——这是网络霸凌和现实生活中霸凌行为的共痛点,超过400项研究认为,暴力视频游戏具有侵略性。许多家长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在玩“我的世界Minecraft”这样的游戏时,孩子常常会尖声喊叫,还有研究表明,孩子们玩游戏时会变得激进和狂躁。


确实,在电子游戏中,侵略性表现在许多方面,污言秽语、言语侵犯等等。在很多游戏中,辱骂别人几乎是游戏中用户之间交流的主要内容,因为游戏的内容几乎都是竞争,而这种竞争关系则会进一步放大霸凌。辱骂在很多时候可以成为霸凌的表现形式,年龄较小的孩子们很容易内化这种羞辱。并且,当孩子们使用虚拟角色发泄愤怒、或是寻求报复,使用角色进行暴力攻击,也可以被视为另一种新型的身体侵犯。


此外,伴随着虚拟世界的发展,网络霸凌也开始有其他的表现形式。例如:

01

网络跟踪(Cyberstalking):当一个孩子使用技术手段对他人进行威胁、或是恐吓

02

起哄(Flaming):在游戏世界中的言语侮辱

03

捉弄(Trolling):一个游戏玩家哄骗其他玩家在游戏中做出一些荒谬行为,以此来取笑他们


网络霸凌是有侵略性的,许多孩子在被欺负后,有可能会用同样的方式来对待别人,以此来维持自己的“地位”或是人脉。


在前面说过的霸凌标准中,权利不对等和重复性同样是霸凌构成的必要条件,这一点对于网络霸凌也一样适用。在游戏世界中,权利不对等体现得更加直白,通常霸凌者以统治者自居,自认地位更高、力量更大。


重复是网络霸凌的特点之一,而且更加复杂和危险。虚拟世界虽然不可捉摸,但孩子会觉得无法逃脱。即使孩子待在家中,他们的电脑、手机、游戏系统都会将他们留在那个世界里,而父母苦心营造的家庭这个“安全空间”也不再起效。并且,在网络上的一切行为都留有痕迹,社交媒体和很难彻底删掉的信息会让孩子们一遍遍地重温同一事件。


事实上,网络霸凌更容易重复发生,通常,在游戏中被欺负的孩子还是会自愿地回到游戏中,继续和欺负他们的人交往,从而让霸凌继续发生。


与现实生活中的霸凌行为不同的是,网络霸凌最显著的特征是匿名性。当孩子不认识和他们交流的人是谁时,会更容易出现霸凌行为,他们觉得,自己可以任意羞辱别人,因为对方没法从屏幕中跳出来报复,但是,他们可能意识不到,这些话会在现实生活中真实地伤害到别人。


对于网络霸凌者来说,也许觉得“眼不见为净”,他们没法理解自己的行为对他人的影响,也没法看到耳机另一端那个受到伤害的孩子。


另一方面,被欺负的孩子他们不知道欺负自己的人是谁,在哪里,有多少,这会让他们觉得更加无助。

规矩和沟通 远离网络霸凌


看到这里,身为游戏盲的爸妈,是否已经手心出汗了?


确实,网络霸凌问题棘手,但与时俱进的我们,当然也能够及时“升级”我们对于孩子的保护和教育,让他们做好应对这个充满技术和虚拟空间的世界。他们的未来,必定与网络世界紧紧相连。


首先,为孩子使用技术产品和玩游戏制定相关规则,对他们的游戏时间设定限制,或是提出玩游戏时需要有家长在场这样的要求。保持倾听,了解孩子在游戏世界的经历并不难,我们也可以亲手尝试玩一玩,不仅可以更加了解他们的世界,还能够创造与孩子的连接,告诉他们,我们担心他们的安全,也关心他们的兴趣。


在孩子9-12岁期间,家长监控他们使用游戏等科技产品是应该的,这样我们能够确保孩子的行为恰当,而当我们看到问题的时候,也正是我们介入教导他们的好时机。


“博弈的过程并不容易——但这是正常的。”在美国学校做社工的Emily Kaiser说,重点是父母如何处理具体细节。“父母需要意识到,让孩子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并不一定通过羞辱的方式,而是可以教育他们。不用试图去摆脱电子产品和社交媒体,那是不现实的。”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虚拟游戏中,孩子涉及的任何霸凌经历都会让我们感到紧张。作为父母,第一反应可能是让孩子“不和坏孩子玩”,或者断网、断游戏,然而,把孩子隔离在真空并不是什么好办法,我们可以把应对霸凌作为和孩子共同沟通的教育机会。


和孩子开放沟通,让他们做好应对网络霸凌的准备,并且告诉孩子,父母永远是他们的烦心事的倾听对象。在与孩子谈论霸凌时,我们没必要用长篇大论,一次覆盖所有内容。可以是自然的闲谈,或是碰到生活中的例子时多聊几句。可以利用这样的教育机会,和他们谈论以下内容:


- 如何正确使用技术产品

- 如何对待其他人?为什么善待他人很重要?

- 霸凌有什么样的迹象?

- 在身体或是感情受伤害的情况下及时离开

- 孩子们在网上被欺负的感受,想象体会下其他人被自己欺负时的感受


在这个年龄阶段,家长要对孩子使用科技产品,以及在虚拟世界的社交情况有所了解,才能有机会对孩子进行教导,让他们学会保持自己的安全。


让孩子知道,我们和他们之间的沟通永远是通畅的,不管他们是被霸凌,还是成了霸凌者,都可以和你敞开交谈,我们不会贸然评判他们,我们会帮他们找到解决方案。


向前迈进


科技在飞速进步,网络霸凌也随之跟进发展,我们总会发现,有新东西要学习。网络霸凌和传统的霸凌行为一样会伤害孩子的感情和心理,甚至比普通的霸凌行为的影响更大。


面对霸凌行为,我们需要及时应对,帮助孩子迎战这一挑战。在过去的几篇文章中,我们列出了识别霸凌现象的标准清单,分析了家庭养育与霸凌现象的关系,了解了霸凌事件中的三方角色,也介绍了应对霸凌现象的一些方法,以及如何促进家校合作等等。


到这里,育见关于霸凌的系列内容暂时告一段落,欢迎在留言中继续讨论。

参考文献
Espelage, D. L. (n.d.). Bully prevention: Are you promoting healthy relationships in your classrooms and schools? [Powerpoint slides]. Retrieved from https://education.illinois.edu/docs/default-source/center-for-education-in-small-urban-communities-documents/espelage_ca2011_keynote.pdf?sfvrsn=2


Li, Q. (2015). When cyberbullying and bullying meet gaming: A systemic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Journal of Psychology & Psychotherapy, 05(04). doi:10.4172/2161-0487.1000195


Wright, M. F., Barr, H., Martin, M., & Espinoza, G. (2012, July 25). Bullying Goes Digital. Retrieved from https://www.psychologicalscience.org/observer/bullying-goes-digital


Tang, W. Y., & Fox, J. (2016). Mens harassment behavior in online video games: Personality traits and game factors. Aggressive Behavior, 42(6), 513-521. doi:10.1002/ab.21646


Elledge, L. C., Williford, A., Boulton, A. J., Depaolis, K. J., Little, T. D., & Salmivalli, C. (2013). Inpidual and contextual predictors of cyberbullying: The influence of children’s provictim attitudes and teachers’ ability to intervene.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42(5), 698-710. doi:10.1007/s10964-013-9920-x


Hinduja, S., & Patchin, J. W. (2015). Bullying beyond the schoolyard: Preventing and responding to cyberbullying (2nd ed.). Thousand Oaks, CA: Corwin.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0

标签:侵略性   可能会   网络   社交   家长   父母   发生   孩子   世界   游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