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国强兵,浅论商鞅变法前后秦国的变化

如果您喜欢这篇作品,欢迎点击右上方“关注”。感谢您的鼓励与支持,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


公元前338年,一处宽阔的空地上,一个老人脖颈和四肢被绳子牢牢捆绑,绳子末端系在五辆朝着不同方向的马车上。

随着车夫挥鞭声响起,马匹发出“咴咴”的鸣叫声,向着不同的方向狂奔,绳子快速收紧,等待这位老人的只有极其惨烈的下场。

这位老人就是战国时期大名鼎鼎的政治家商鞅,关于他的故事,总离不开那场声势浩大,影响千年的变革。

而经历了商鞅变法后,大秦究竟有何变化呢?

伟大的改革者:商鞅

公元前395年,正是群雄争霸的战国时期,这一年,商鞅出生于卫国王室,原名叫做公孙鞅。

虽出身王公贵族,但商鞅却丝毫没有沾染纨绔子弟的恶习,相反,他喜欢读书钻研,尤其是对”刑名法术“的学说十分感兴趣。

商鞅年少读书时,便对李悝、吴起等人的学说十分推崇,尤其是李悝的《法经》,对商鞅后来的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商鞅有满腹的才学,更有着远大的志向,但卫国只是一蕞尔小国,无法施展他的抱负。

于是,年轻的商鞅收拾行囊,来到了卫国所归附的大国——魏国。但商鞅在魏国的仕途并不顺遂,一直到他离开,都未能得到重用。

魏国的国相公叔痤看出了商鞅的才华,但考虑到自己的利益,公叔痤生怕自己的位置被商鞅取代,因此并没有大力向魏惠王举荐商鞅。

一直到公叔痤病重之时,他才良心发现,拉着魏惠王的衣袖对他说道:“商鞅这个人十分有才华,我死后,可以让他担任国相。”

魏惠王皱着眉头想了想,反问道:“这个商鞅我记得,他是不是太年轻了点,能担得起大任吗?”

此时商鞅不过二十出头的年纪,魏惠王只觉得公叔痤大概是糊涂了,这么年轻的人怎么当得起国相呢?

公叔痤看出了魏惠王的想法,他叹了口气说:“如果陛下不想用他,一定要把他杀了,不这样的话,他去往别的国家,一定会后患无穷!”

魏惠王却不以为然,他没有再说什么了,只是让公叔痤好好养病,然后便离开了。

公叔痤见状,内心百感交集,他将商鞅喊了过来,有些愧疚道:“我给陛下举荐你当相国,他没答应,我又让他杀了你,他也没理会,依我之见,你还是快些离开魏国吧!”

商鞅谢过了公叔痤的提醒,然后告诉他:“既然陛下没有按照你说的重用我,那么也不会按照你说的杀掉我。”

于是,商鞅还是留在了魏国,他一直在等待着一个机会,但一直到公叔痤死后,他也没有等到出头之日。

但很快,商鞅等来了自己的机会。秦国这边开始有动作了。

公元前381年,秦献公去世,他的儿子秦孝公登上王位。这位新上任的国军此时正值年轻气盛,渴望做一番事业。他继位后不久,便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寻找有才干的人。

而商鞅听到这个消息,他隐隐觉得,自己的机会来了。他收拾行囊,毫无留恋地离开了蹉跎几年光阴的魏国,向大秦的方向走去。

初次与秦孝公相见的时候,商鞅存了些许试探之意,只是跟秦孝公说了一些圣人治国之道,这显然不合秦孝公的口味,他干脆大骂商鞅是个庸才。

于是,在之后两次前来拜见的时候,商鞅便先后谈及“王道”和“霸道”的学说,而秦孝公的态度果然发生了变化。

此时,商鞅已经摸清了秦孝公的想法,他知道对方是个胸怀大志,想要争霸天下的人,自然不喜欢那些“平淡、乏味”的“圣人之道”。

第四次拜见时,商鞅也不再遮掩内心的豪情壮志,他与秦孝公讨论起了怎样才能“富国强兵”,秦孝公果然大感兴趣。

之后,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开始摩拳擦掌,准备开始实行自己的变革。

变法从一开始,便受到了一些旧贵族的抵制,但商鞅毫不畏惧,他舌战群儒,将众多反对者说的无言以对。

于是,这场声势浩大的变法缓缓拉开了帷幕。商鞅先是颁布了《垦草令》,开始重农抑商,促进农业的发展。

随后,商鞅又开始依次实行户籍改革、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私有和买卖等。

同时,商鞅极力推崇严刑峻法,甚至王公贵族犯法,也同要要受到严惩。

商鞅的变法确实为秦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他也因此遭受了王公贵族们的记恨。秦孝王去世后,商鞅没了靠山,最终被处以极刑。

但商鞅虽死,他留下的新法却仍在推行,而之后短短几十年间,秦国一路崛起,势如破竹,最终统一六国,建立起第一个封建王朝。

商鞅变法,究竟为秦国带来了哪些巨大的变化呢?

富国——经济的变化

公元前的某一天,年轻的商鞅站在一片广阔、荒芜的田地前,而不远处却依旧有却遍野饿殍。

他内心思绪万千,最终清晰地认清了一个道理,想要国家真正强大起来,由积弱积贫到富有,根基是庶民,最该做的便是开垦土地,“使谷粟充盈”。

“为国之道,务在垦草”。商鞅从自己的见闻中领会到,必须要开垦足够多的田地,种出喂饱天下百姓的粮食。

在当时的那个时代背景下,只有百姓有地可种,国家才能富足安稳,才有越来越多的子民;只有战士们有了足够的粮草,才能毫无后顾之忧地作战;

只有这样,国家才有强大起来,开疆扩土的底气。

而当时处于战国时期,礼乐崩坏,社会动荡,很多人选择弃农经商,而经商带来的巨大利益让百姓们更不愿意回归田野。

在小农经济社会,商业过度发达,显然会动摇国家的经济基础,给商鞅的“富国”道路增添更多的困难。

于是,变法的第一站,商鞅便推出了《垦草令》,以农为本,重农抑商,全面推进农业的发展,大量荒废的田地也终于有人耕种。

随后,商鞅又做出了震惊世人的举动,他废除了商周时期开始实行、流传百年的井田制,反而实行授田制。

井田制是将土地分为九块,如同一个“井”字,土地归属国家,百姓们只有权耕种。然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显然限制过多,已经不能满足商鞅所设想的“为国之道”。

于是,授田制就这么出现了。经过变法和改革,土地私有化出现了,农民被授予了土地,缴纳赋税。

同时,商鞅也推行“分户制度”,如果家里有两位男丁却不分户,那就加重赋税,如果分户,那么这一家拥有的土地也多了。

在那个封建时代,这确实是大胆而有效的办法。

随着田地的增多,国家也能从中获得更多的税收,很快,秦国的国库便开始充盈了起来。

同时,为了提高农民们耕种的积极性,从而更大地带动生产力的发展,商鞅开始推行“粟爵粟任”。

在粟爵粟任制度下,百姓如果能够积极耕种,种出更多的粮食上交国家,那么国家则会授予他官爵。

这对于当时社会最底层的普通百姓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诱惑。

在那个只有世家贵族可以为冠为爵的时代,商鞅提出的“粟爵粟任”确实足够吸引人。

“粟爵粟任”可能还需要一定严格的条件,但除了这个之外,只要积极农作,有足够的产量,也会受到丰厚的嘉奖。

此外,商鞅知道,对于农民来说,粮食价格也是十分重要的。如果粮食价格太过低廉,农民便会渐渐不愿意种田。

于是,经过商鞅的改革,商鞅提出,百姓可以用粮食来缴纳赋税,国家收购余粮的时候,也会提高粮食的价格,丰厚农民的收入。

显然,商鞅的变法一经推行,便受到秦国上下百姓的广泛欢迎。

虽然在我们这个时代的角度来看,商鞅的变革很多地方存在着弊端,还有着难以突破的时代局限性,但在那个时代做出这样的改变,商鞅确实是有才能和勇气在身上的。

商鞅变法之后,旧的生产关系分崩瓦解,新的制度在慢慢建立起来。荒芜的田地逐渐染上绿色,百姓的生活也逐渐安稳、富足了。

走在秦国的领土之上,随处可见丰沃的土地和农作物,一家一户中,百姓们男耕女织,脸上洋溢着对外来美好生活的期待。

经济实力的提升,为秦国后来开疆扩土、征战天下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而秦国就是从商鞅开始,一点点积累起来自己的实力,一步步壮大。

谈到富国,则不得不提到另一个重要的内容——强兵了。秦国征战四方,除了强大的经济实力,便是骁勇善战、势如破竹的军队了。

那么,商鞅变法后,秦国的军队是如何一点点强大起来,

强兵——军队的变化

在封建社会,普通百姓的命运总是如同浮萍一般身不由己,远远影响不到高居庙堂的君王。

但在几千年前,商鞅望着田地里忙碌劳作的百姓,却提出了这样的看法:“想要称霸天下,靠的就是百姓们。”

在诸国争霸中,武力和力量是决定一切的基础,而这些东西的来源,便是广大的人民。

后世谈起商鞅,多称他为法家的代表,但事实上,商鞅对兵家也研究颇深。他对如如何壮大军队的力量,也有自己的一套看法。

商鞅认为,百姓必须愿意打仗,想要打仗,并且有着足够的斗志和勇气,国家才能有打胜仗,称霸天下的能力。

但谁不想过着平淡安稳的生活?如何让百姓们燃起斗志,然士兵们骁勇善战,这是一个问题。

在商鞅眼中,战争和农作同样重要。上一章提到过,商鞅曾推行过“种的粮食多,可以得到官爵和田地。

同样的,在战场上英勇杀敌,立下战功的,也可以加官进爵。每砍下一个敌人的头颅,就可以进爵一级。

甚至奴隶立了功,也可以享受到丰厚的待遇,立有战功,可升为庶人,如再有战功,也可享受到普通士兵所有的奖赏。

更重要的是,这个“军功爵制”是对所有人开展的,哪怕是曾经的王室宗亲,如果没有军功,地位也会下降。

这样的制度推行后,在利的驱使下,秦国百姓的战斗激情都被调动了起来,他们充满了斗志,对当兵也充满了向往。

在他们眼中,当兵上阵杀敌,就可以建功立业,获取丰厚的利益,何乐而不为?

军队有了这样的积极性,战斗力何愁不得到大大的提升?

另外,如果有人偏偏不想要当兵杀敌,想要逃避兵役,那他也会得到应有的惩罚。百姓们并没有太多的选择。

在这样的氛围下,久而久之,秦国的社会上总是有着“尚武”的思想,“秦人多好斗”这样的说法也不算是空穴来风。

在这样的思想洗礼下,战国时期本来已经日渐衰弱的秦军,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强大了起来,一步步成为了其他国家眼中的“虎狼之师”。

同时,农业的发展,为秦国士兵的行军打仗提供了可靠的后勤保障。有资料统计,一个普通士兵一个月要消耗掉四十斤粮食。

而在那个冷兵器时代,每场作战时常都是非常久的,而维系作战最重要的除了士兵的士气,那就是后勤保障了。

不过,虽然在商鞅对农业的大力推崇下,秦国的经济和粮食储备得到了大大提升,但对商鞅来说,这还远远不够。

在商鞅的想法中,军队内部人员需要进行“合理分工”,要学会从战地获取所需要的给养,减轻后勤的压力。

而商鞅的这个想法,在后来决定秦国命运的长平之战中得到了实践。

在那场漫长的战役中,秦国的军队实行了“轮战”。一部分士兵上阵杀敌,另一部分在附近耕种,生产粮食。

等到战场上厮杀的士兵轮换下来,这批耕种的士兵便得以上阵杀敌,而经过了杀敌、十分疲惫的士兵们则可以一边种地,一边得到喘息的时间。

就在这样重农好战的制度下,秦国的经济和军事在短短几十年里便达到了巅峰,秦国一改曾经积弱积贫的样子,一跃成为了霸主。

虽然商鞅早逝,但秦国经过这些年实力的积攒,在秦王嬴政上台后,终于开始了针对六国的征战,终于结束了这几百年的纷争乱世。

结语

商鞅变法虽然有着不可避免的时代局限性,也有着严重的弊端,但他确实在短时间内使得秦国的实力一跃而起,推动了一个国家走向了极度的强盛。

商鞅的故事,在今天仍然对我们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一个国家想要长久地立于世间,必须要注重法律的尊严,同时也要重视人民的地位。


参考文献:

[1]邢晨. 商鞅富国强兵思想研究[D].兰州大学,2013.

[2]徐旻. 从长平之战论商鞅的军事法思想[D].中国海洋大学,2012.

[3]王华. 商鞅富国强兵治国方略之和谐思想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09.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5

标签:秦国   魏国   井田制   富国强兵   田地   士兵   粮食   军队   土地   百姓   国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