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明朝的基本国策海禁一直受到世人诟病

自元代始,海禁政策渐渐出现在王朝统治者的书案当中,所谓的海禁指的是禁止国家在海上的一切活动,但这只是应付临时性或者非常时期的一项特殊政策。

元朝的统治者在实行海禁后会选择在一个合适的时间点继续放开,因此那时候的海禁政策不具有强制性和连续性。但到了明朝时期,海禁政策逐渐常态化、强制化,而且明朝海禁最严重的是,官府不仅禁止普通的商贩在海外进行贸易,甚至连靠海吃海的渔民打鱼也受到强制性的管束。

更重要的是,官方的海上贸易也受到了种种手续的严格限制,总体上形成了一条比较完整的海禁体系,而这条政策也渐渐形成了明朝的基本国策,受到了千百年来世人的指责和诟病。

海禁政策不是明朝时期特殊的产物,从元朝时期,这种情况便陆陆续续存在。从洪武元年起,朱元璋开始将海禁的事情作为提案正式在朝堂上公开讨论。

之所以海禁,是因为朱元璋在位的三十一期间里,每年国家都会有被倭寇入侵的问题,明朝的统治者饱受其困扰。倭寇这一问题在元朝末期曾经出现,当时的日本流民在海上劫掠劫掠王朝的商队,态度一度十分嚣张。从明朝建立到永乐年间,倭寇扰民让明朝统治者头痛不已,因此,为了加强海防,海禁的政策渐渐提上日程。

在剿灭流寇的过程中,朱元璋发现这些人大多掺杂着中原本土人。一方面因为当年朱元璋起义时,他带着起义军一路披荆斩棘,但在这个过程中也有多路义军与他分庭抗礼,因此在其建立明王朝之后,还有许多残兵败将逃亡到了海岛,不肯向明朝投降;另一方面还有一些人直接勾结日本流民抢夺明朝海船和冲破边防。

朱元璋认为,这些人如果在中原大地作战,那国家军队消灭他们无异于瓮中捉鳖,但这些人一旦逃到了海岛之上自然就会与对方勾结,日久天长会成心腹大患,且卷土重来只待时机。为防当年的余党张世成,方国珍等人,海禁政策渐渐的成型,洪武三年,明朝政府裁撤了太仓等地的船舶航司。

洪武七年,明朝政府撤销自唐代以来就存在的负责的海外贸易泉州、宁波、广州等三个地方,只允许周边的海岛国家到明朝首都亲自缴纳税。

洪武十四年,朱元璋认为当年的起义余党仍然没有被消灭殆尽,而且他们和相互勾结,于是他又以这个理由下令禁止了海边的民众私自出海打鱼。

在一系列政策管制之后,朱元璋尤嫌不足,洪武二十三年,他再次通过中央发布进外藩交通令来进一步加固海禁政策。四年之后,朱元璋下令禁止民间一切用以买卖船舶和海上贸易的行为。

直到洪武三十年最后一道诏书发布,禁止中国人下海通藩的政策正式取缔,海禁政策全面形成。

在海禁政策形成之后,明朝统治者松了一口气。因为从正德至嘉靖年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开拓世界市场开始频繁侵扰东方大国,我国的东南沿海地区时常受到西班牙、葡萄牙等国家的殖民侵入。

最早来到我国东南部沿海的是葡萄牙,他们企图用武力逼迫明朝开通通商口岸,在遭到拒绝之后便在当地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而这些暴行都让明朝统治者认为是海防不当的结果。

因此,对于这些外来的殖民者,明朝政府予以武力讨伐和强力驱逐,在众多抗击的方法里,最保守也是最安全的方法则是海禁政策

这一政策下发之后,南海和其他国家的商队一同阻隔在了明朝海岸线外,如此发展下去直接造成了商品经济渐渐不发达、船货不通的局面。尽管海禁政策在当时巩固了一定的国防力量,但也对当时社会发展造成了永久性的损伤。

在明朝立国之初,他们便实行严格的重农抑商政策。士农工商中的“商”排在最末位,这样一种社会风气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和限制了商品流通,对外市场的开拓更是无从谈起,而我国对外贸易的主动性和时机在日益封禁的海禁政策中全部流失。

那些为了获取东方的丝绸,茶叶的资本主义国家只好把马尼拉作为中站,往返于菲律宾和墨西哥,只能通过这种方式把从我国倒卖来的私货运到拉美地区,这样的商品经营活动不成规模也是由于海禁政策导致的。

同一时期的海外殖民者以及他们背后的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开拓海上经济,西班牙人,荷兰人和英国人都曾试图想要打开中国的边防,但是严格的海禁政策不仅阻碍友邦交流,也严重抑制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这就导致明朝不但长期徘徊在封建领域,还将中国的发展带入一段停滞时期。

商品经济不发达,社会的强盛无从谈起,这样一来更加加重了普通百姓的负担。不仅如此,一开始海禁政策是为了抵御倭寇和巩固海防,但实际却产生了越来越多的社会动荡因素。

因为海禁太严,海上的居民没有了生计来源,断人衣食如同杀人父母,因此,来自日本的倭寇和从民间出去的起义军开始同流合污,他们为了获取生存转而为盗贼。

沿海的居民无法下海捕鱼,民生之艰难让当时官府的税收也愈发的困难,为了完成上级的业绩,官府不得已转向了对征收普通老百姓的苛捐杂税的方向上。

孔子曾说:苛政猛于虎。因此,难以为继的普通人不得不选择投奔海外或者与倭寇兵合一处以求生存。在这样生存极其严格状况下,那些不愿成为流匪的老百姓便要背上沉重的赋税,民生之间难成了海禁政策的最恶劣的影响。

从微观上来讲,十户百户的百姓没有生存之计在当时社会来看并不算什么大事。重要的是,当时恰逢我国航海事业发展的高速期,比如说郑和下西洋时曾经促进了明朝和其他国家的沟通,但是高开低走的结局却让人唏嘘不已,郑和下西洋是贵族撒钱行为,并没有在客观上推动整个明朝航海业的发展,何况辛苦得来的西洋文化和交流也随之被海禁政策扼杀在明朝成化年间,唯一可以作为研究航海事业的郑和下西洋档案也因为种种原因被明朝皇室付之一炬。

这就使得在最关键的时期,明朝政府失去了凭借着航海贸易事业融入世界经济和潮流大势的机会。在西方海洋事业正式形成之后,东方大国已经在海军发展方面止步不前,整个国家的实力渐渐衰微。

在未实行全面的海禁政策之前,欧洲等国与我国的经济交往十分频繁,甚至东南亚的小国曾经和我国有着藩属国关系,在海禁实施的后二百年里,明朝对外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途径全面被扼杀,造成了明朝中后期闭关锁国的基本国策。

在最关键的对外开放时期里,明朝的统治者未能开眼看世界,及时的参与到世界大势的发展当中,而西方的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也阻断在了国门之外。小农经济衍生下来的农耕思想一直存留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当中,思想禁锢,文化封闭等等种种副作用让明朝的整个社会风气越来越趋向于封闭,以至于没有参与到资本主义发展和工业革命的洪流中。

在全世界实行工业革命之间,明朝的统治者还在为巩固皇权、加强中央集权而谋求新的手段,以至于到后来清朝八旗入关时期,自诩为天朝上国的清朝统治者已无法睁眼看世界。

将近二百年的海禁政策对于中国封建王朝的发展带来了带来了极其恶劣的影响,中国近代史的大门被动的被列强打开,后续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最后让整个中华民族沉沦在了无边无际的斗争当中。

结语

后期海禁政策不断演变,开始掺入其他的矛盾,比如说封建地主经济和商品经济之间的矛盾,封建专制政权和民族平等贸易之间的矛盾。

明朝的海禁政策在本质上就如同朱元璋废丞相、设立三省六部等等措施一样,都是为了巩固王权和加强皇族的统治。

明朝统治者为了巩固偌大的江域和海防便顺水推舟将海禁政策推出,而这一政策的实行违背了世界大势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一项落后的,保守的无人道主义的封建政策,它带来的影响远远弊大于利,不仅在短期内打压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扼杀了资本主义工商业进一步发展的萌芽,在长远来看,海禁政还策加重了百姓的负担,抑制了中国和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的交流,使东方大国失去原有的生机与活力。被国际上的资本主义国家远远甩在后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7

标签:海禁   明朝   基本国策   海防   商品经济   倭寇   统治者   中国   海上   世人   时期   政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