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岁最年轻总工:儿时爱看阿童木,如今穿山凿洞引水入香江

佛山市顺德区,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施工工地上,内衬钢管、起重机、吊车、电箱错落其间。一顶安全帽、一件反光衣,这是每一位进入工地的工程人必要装备。林江涛口袋里揣着一瓶350毫升水,开始今天的现场工作。

林江涛查看各个工序的安全、质量情况。

穿梭于这些“大家伙”之间,他弯腰查看钢管的焊缝质量,用手触摸看涂层的固化程度,并用手机拍下每一处有问题的地方,以便跟进负责人整改。

作为国务院部署的172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之一、粤港澳大湾区重要基础设施项目,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后首个开工建设的大型水利工程,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线路全长113.2公里,设计年供水量17.08亿立方米,总投资354亿元,总工期60个月。建成后,将对保障城市供水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将对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提供战略支撑。

去年7月,25岁的林江涛成为了大家口中“最年轻的总工程师”。作为年轻的“珠三角工程人”,他正和更多的青年建设者,投身湾区发展建设,为祖国基建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从学徒做起:车间一线与写字楼的落差

从小喜欢阿童木、变形金刚,或许为林江涛选择机械类专业埋下伏笔。

2019年7月的广州增城,闷热的天气里连风都是热腾腾的。刚从华南农业大学机械专业毕业,林江涛满怀热情地想从事研发类的工作,“想象中自己应该是要在那种写字楼里办公。”但现实是,进入单位的头三个月,所有人都要下一线,去车间体验学徒生活。

进入车间前,林江涛和30名毕业生跟着带队师傅戴上安全帽。第一次走进重型工业车间的时候,眼睛和耳朵同时受到了巨大冲击。

车间里没有空调,每隔7、8米就一台老式的风扇,启动后细长的扇叶摇摇晃晃。焊接声、钢管敲击声、吊车启动声,此起彼伏地混杂在一起。师傅们头戴红色安全帽,身穿浅灰色工作服,焊接的蓝光闪烁,打磨的火花在空气中溅起。在这里说话声极易淹没在嘈杂的声音中,师傅们人人都练就了“大嗓门”。

面前的车间环境与他想象中的写字楼形成鲜明的对比。林江涛感到巨大的落差。

但他还是努力融入学徒生活中。除了对质量进行把关,他还要对产品外观进行检测。风电塔筒呈圆柱体,直径近8米。在对塔筒外侧进行外观检查时,受塔筒本体对光线遮挡的影响,光线几乎无法进入。林江涛只能凭借手电筒微弱的光线,一点点地检查塔筒表面是否存在质量问题,是否需要进一步的打磨或焊补。车间的师傅们半个小时完成的事情,对于新人而言需要翻倍的时间。

由于长时间在低照明条件下工作,给眼睛带来较大的负担,林江涛的眼睛总会感到酸痛。需要不时地闭上眼睛缓解这种疲劳感,然后再投入到工作中去。如此反复。

实现科研梦想:工艺研发“从0到1的尝试”

从事一线的质检工作是繁琐、无聊的,每天对构件的测量、比对是重复再重复的工作。比起这些重复的工作,林江涛更想在技术研发方面有所发挥。

2019年8月,林江涛入职后第一个月,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招投标工作启动。应招投标工作需要,林江涛加入了粤水电珠三角工程项目投标团队,参与到珠三角工程的投标工作中,随后正式担任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试验段项目技术员。

在整个珠三角项目中,林江涛主要从事金属结构方面的施工与技术研发工作。“在整个研发过程中,我们都遇到了很多‘不可能的挑战’。”林江涛表示,其中最大的挑战就是钢管内壁的涂层防腐工艺问题。

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的设计年限是100年,在当前已有防腐层使用案例中,仅有环氧粉末涂层能达到设计需求。试验成功之后,这个工艺将全球首次应用于供水管道。

内衬钢管内防腐施工,采用的是熔结环氧粉末喷涂工艺。

确定了内防腐层的形式,接下来又遇到了新的问题:内衬钢管直径约为4.8米且外设加劲环,如此结构形式的大直径供水钢管,如果内壁采用环氧粉末喷涂工艺,控制喷涂过程的温度就成了难题,并且在国内外没有可借鉴的先例。这给林江涛和所在的研发团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没有借鉴经验,那我们就试!”在试验段时,林江涛和所在的科研团队花了整整一年的时间对该工艺进行摸索,不断调整设备的加热、喷涂、补温等参数,一次又一次地试验。在经过上千次的试验后,他们终于将钢管的加热温度控制在±10℃范围内,而这项工艺的研发也堪称“从0到1的尝试”。

除此之外,林江涛和研发团队还解决了钢管在狭小隧洞内高效运输安装和焊接的问题,焊接的一次合格率保证在99%以上并推广到工程全线应用,为工程后续开展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内衬钢管完成装车作业后,将使用专用无轨式智能运输台车进行隧洞内运输安装作业。

在实践中林江涛也正实现着自己的科研梦想,加劲环钢管内壁熔结环氧粉末涂层喷涂技术、隧洞内大直径钢管无轨式运输安装技术和全位置单面焊双面成型自动焊接技术三项科研成果都推广到项目上应用,真正实现了科研成果的高质量转化。

年轻的“珠三角工程人”“最年轻的总工”

“把方便留给他人,把资源留给后代,把困难留给自己。”是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项目的核心建设理念。

半个多世纪以前,同样有一群建设者高喊着“要高山低头,令河水倒流”的口号,仅用365天的时间引东江之水解香港之渴,建设并守护着这条香港供水生命线。

“目前珠三角地区东、西的用水是不均衡的,所以迫切需要我们对水资源进行重新调配。从西江引水到深圳那边,并解决沿途的城市,比如广州、东莞还有深圳的供水问题。”在年轻的工程师林江涛眼中,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是东深供水工程的一种延续,也是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工程。他也把自己称作是地地道道的“珠三角工程人”。

就在2022年7月,这名年轻的“珠三角工程人”成为了珠三角工程A3标段钢管施工的总工程师,也是公司“最年轻的工程师”。对他而言,这不仅意味着科研工作的攻坚克难,更意味着工作需要细致和全面。

一大早,林江涛就要在工地上巡查,仔细地查看构件的质量和现场用电、动火、吊装等各项作业的安全。在长长的隧洞里,他边走边看——灯带是否还亮着?焊接产生的烟尘是否得到有效的排放?各项施工环节是否还有优化的空间?在保证安全与质量的情况下,作业效率是否可以提升……

“总工跟技术员的区别最直观的体现就是工作内容的不同。比如作为一个质检员,到了现场,你的工作任务就是把控施工质量,对质量进行评判,作业内容宛如一个点。但是作为总工程师,到现场之后,你不能只关注安全、质量等工作的某一个点,而是要关注到整个工程,关注到方方面面。”林江涛说。

林江涛说,总工跟技术员的区别最直观的体现就是工作内容的不同。

从“社恐”到项目“总工”想走出一条自己的路

林江涛老家在揭阳农村,他是家里最小的孩子,父母希望他能做一份轻松的工作。

在学徒期间,与林江涛同届进来的同事已经开始有人离职;身边也有从事制造业的朋友,有的在工作不到一年的时候就跳槽转去其他行业。“我还是会继续在这个行业寻求发展,努力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在“珠三角工程”的三年时间里,林江涛已经在成长。

读大学的时候他不善言辞,一说话就支支吾吾,像极了“社恐”;今天,他可以独当一面,成为项目“总工”。偶尔与许久未见的朋友见面聊天,朋友们都发现:他变了。

他变了?他好像也没变。如今在工地,从70米高的地面向下望隧洞,可能是恐高,也可能受近视的影响,林江涛还是会和第一次看到一样,觉得眼压升高、眼睛发胀。

尽管已经长大,“阿童木”还是他最喜欢的卡通人物,这个微信名他一用就是10来年。

他相信人的力量,相信自己可以做一些事影响这个世界,哪怕一点点。

或许阿童木正承载了他小小的愿望。就从“珠三角工程”开始。

采写:南都记者李思萌

摄影:蔡文茵 赵寻 陈王充 罗雪纯 詹晓赞

“制造业当家·青春派”专题报道

策划:戎明昌 刘江涛

执行策划:田霜月 王佳 李阳 陈伟斌

统筹:陈实苏芬南

执行统筹:汪建华 方军 董晓妍 蔡文茵 詹晓赞 罗雪纯 叶可可

专题采写:南都记者 董晓妍 李芷琪 刘嘉琳 李思萌 董淑云

视频剪辑:段奇

专题编辑:周全 董晓妍 易福红 黄亚岚 李思萌 李斌 徐呈旭 江英 柴华 史明磊 朱林 杨存海

美术设计:李毅然 何欣 林泳希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9

标签:总工   香江   隧洞   内壁   内衬   作业   学徒   涂层   水资源   爱看   儿时   钢管   车间   质量   工艺   项目   工程   工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