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指南书”去看戏:“观戏必携”的戏考

民国时期进入戏园看戏,需要储备一定的戏曲知识,否则可能分不清台上的生旦净丑,弄不懂戏里的青红皂白,看不出演出的好坏优劣,至于什么时候鼓掌、什么时候叫好也是云里雾里,满头雾水,免不了被内行人士讥讽为“曚羊”。

不过,无须担心。随着京剧演出的繁盛,民间尤其是上海一地出现了出版京剧剧本集(即“戏考”)的热潮。申报馆《你爱看戏么,先买一本〈戏考〉去瞧瞧》是这样为其出版的《戏考》打广告的:

本报《自由谈》登载《戏考》,颇蒙阅者欢迎,计自去年七月至今已积三百余篇,所有时下演唱之戏搜罗殆尽。兹为便利阅者起见,重行编辑,汇印成书,内容甚富。每出戏有极详明之记事,有最流行之唱本,有擅长本剧之男女名伶肖像,并有色艺双绝之歌妓,雪肤花貌掩映其间。当世顾曲,宜购备一帙,以为悦目赏心之助,洵可乐也。

申报馆《戏考》由梨园耆老吴下健儿编撰,它除了收录上海舞台最流行剧目之剧本外,还刊登有珍贵的演员铜版肖像,附有剧目的内容梗概和精当的评论。申报馆出版的《戏考》编撰体制成为后面各类“戏考”争相模仿的对象。

由于吴下健儿中途离开申报馆,申报馆不得不将《戏考》的版权转让给中华图书馆。经中华图书馆的深耕细耘、王大错考证,《戏考》成为民国最受欢迎的京剧类书籍。该《戏考》先后发行40册,考述剧目500出,发行时间长达10年之久。

为了达到观剧指南书的目的,《戏考》如其在上引广告中所言的,十分注意收录时下流行之剧。以《女起解》为例,王大错在介绍完《女起解》的故事梗概后写道:

此本乃起解出狱,发配上路,一路与解差诉说冤情之一段。后本即《三堂会审》,方与王金龙见面,最为全剧精华。此系梆子青衣中之著名好戏,昔吴彩霞唱此,娇音婉转,如百转春莺,令人不厌百回听,诚可见也。今梅兰芳方至沪上,一纸飞传,早已誉满海天,戏单方出(第二日即演《玉堂春》),而三五日后之座头,均已订满无剩,亦可见该伶于此剧之价值矣。(《戏考》第4册)

阅读完这部分平实的文字,读者应该对《女起解》这出剧目最精华部分和擅演该剧之名伶及演出特色有了相当了解,当他进入戏园看到这出戏的时候,说不定上演的正是这个剧目,这时观众对于应该注意的地方自然了然于胸。

另外,《戏考》的考述部分也十分贴心地围绕着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其一,向观众指出剧目的看点及难点。如王大错评价《群英会》时说道:“此剧内容,纯以用计见长,斗智逞谋,如重峦叠嶂,层出不穷,一峰去而,峰又转,最足提起观者兴味,真三国戏中之精华也。然配演颇难,因各人皆须得正角去之,方能工力悉敌,如鲁肃之忠厚诚恳,诸葛亮之谈笑自若,周瑜之英爽风流,蒋干之局促不安,皆非善于描摹神情者,不能得其形似。”其二,品评擅演该剧目之演员。《戏考》在考述某一剧目时,常常会品评擅演该剧目之演员的表演艺术。如王大错评点《打花鼓》:“常见夜来香、林步青、马飞珠合演此剧,林、马诙谐百出,无一语不令人捧腹,夜伶媚态横生,尤足使人心醉。”又如《杜十娘》:“此剧收束处,悲惨殆不忍观。尤以贾璧云演此为最动人,几令人酸鼻,且泪簌簌如麻断梗也。”王大错对这些演员的评价虽然寥寥数语,却精当传神,当舞台上演《戏考》剧目时,观众心里已经有一定的标杆了。

值得注意的是,为了方便读者携带,一些出版社推出袖珍版的《戏考》,将《戏考》设计为“书小盈寸,字细过于蝇头”;文字也追求浅显易懂,“虽粗识文字者携此《戏考》观剧,亦无不明白之戏情”。因此,《戏考》深受观众的欢迎。观众在剧场里一边看戏一边看《戏考》,成为当时戏园一道独特的风景。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4

标签:工力悉敌   梅兰芳   精当   名伶   健儿   剧目   肖像   中华   京剧   观众   演员   演出   文字   精华   指南   内容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