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是山东省委书记,隐瞒身份体验民生,备受百姓拥戴,83岁逝世

我们是如此地幸运,生长在和平年代,能够拥有一方课桌读书求学;我们是如此地幸福,生活在小康时期,不必经受缺衣少食的苦楚;我们是如此地荣幸,生活在越来越繁荣富强的中国,有无数老一辈的革命家们砥砺前行。正是因为他们的一片冰心,两袖清风,才为我们创造了美好的今天。

01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白如冰出生于1912年,那正是新旧政权交替的动荡时期,各地军阀纷纷加入了割据战争,战火不断,给老百姓带来了极大的苦楚。白家祖上本是显贵,但却日渐没落,一家几口人靠着开了个小染坊勉强度日。即便如此,父母还是尽力供养几个孩子读书,以期来日能够重振家族往日光辉。

家中兄妹六人,白如冰年纪最小,本该在哥哥姐姐的疼爱下幸福成长,可命运偏偏跟他开了个玩笑。白如冰在小时候得了一场小儿麻痹,因缺少看病的钱,最终没能治好,其中一条腿落下了病根,走路只能一瘸一拐的。然而对于意志坚定的人来说,命运带来的苦难只会成为他们的垫脚石,白如冰的事迹就是最好的证明。

在艰苦的学习条件下,白如冰成绩优异,还在老师的引导下,开始接触到了一些革命思想。因为在组织学生运动时表现突出,白如冰被重点培养,在16岁那年加入了共产党的队伍中去。随后,白如冰考上了梦寐以求的师范学校,毕业后回到家乡,一边担任老师传播文化知识,一边从事文化宣传工作,将爱国思想传播到陕北高原的每一寸土地。

02艰苦岁月,稳定后方

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白如冰被组织上交付了更加重要的责任,那就是后勤供给。毕竟对于打持久战来说,稳定且及时的后勤保障能够让前线的将士们心无旁骛地投入战斗。为此,白如冰在陕北根据地大力发展生产,根据当地条件种植农作物;在解放区进行土地革命,从大地主和土豪士绅那里获得一定的支持,以保障前线的物资供给。

在红军主力和陕北红军胜利会师以后,白如冰荣升总供给部副部长,还被人戏称为“大掌柜”。可殊不知穷家难当,红军的家底本身就不丰厚,刚刚经历完长征更是元气大伤,还有国民党部队采取近乎严苛的经济封锁,让战士们的基本生存都难以保障。无奈之下,白如冰只能采用以物换物的方式拿当地资源和其他根据地进行置换,精打细算地满足根据地的基本需求。

除此之外,白如冰在统战工作上也付出了巨大努力。在全面抗战爆发之后,日本的侵略势力开始向西推进,为此,白如冰代表红军和蒙古的许多抗日武装建立了紧密联系,共同打造了一条抗日战线,将敌人的铁蹄拦在长城以外。白如冰还着力打击了汉奸势力,阻止了敌人的一次次阴谋,为我党打造了稳定的大后方。

03主政山东,无私奉献

建国以后,白如冰凭借自己的经验,长期负责党的财经工作。为了实现土地的国有化改革,我党在全国推广建立了农业合作社,而白如冰正是这一项目的总负责人。随后因为山东省的建设需要,白如冰离开了工作生活几十年的西北,奔赴齐鲁大地,并在山东度过了几十年的政治生涯。

到任山东后,为了更好地了解民生问题,白如冰多次深入基层,从百姓的日常生活着手,切实解决问题。甚至有一次,他隐瞒了自己省长的身份,和助手一起到玻璃厂应聘工作。在玻璃厂工作的三个月里,白如冰完全抛弃了自己的架子,和工人们一起吃饭,一起上工,一起休息,在工作中发现问题,结合当地情况思考解决办法。

白如冰毫无疑问是为人民服务的好官,可是在“十年动荡”时期,他被错误地打为“右派”,被下放到基层农场进行劳动改造,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黑暗岁月。直到数年之后,白如冰才得以沉冤昭雪,重新恢复工作,并在1974年被任命为山东省委书记,继续为山东百姓无私地奉献自己,是深受爱戴的父母官。

结语

命运没有给白如冰健全的身体,但却给了他不屈的意志,让他在被病痛击倒后还能顽强地站起来。白如冰无论是在后勤岗位上,还是负责统战工作时,都用自己的认真负责完成了党交给的任务,主政山东数十年,更得到了无数百姓的赞扬,直到1994年离世,享年83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2

标签:齐鲁大地   土地革命   山东   陕北   省委书记   我党   苦楚   根据地   红军   后勤   民生   身份   百姓   工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