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近代名人-杨文鼎

杨文鼎(公元1852年—1911年),字俊卿、文俊,亦作晋卿,今云南省红河州蒙自市人,出生于今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蒙自女诗人伍淡如次子。

清光绪五年(1879年),应顺天府(指明清朝两代北京地区)乡试中举人,南下见世交直隶总督(直隶总督署位于今河北省保定市裕华路,是清代直隶总督的办公处所,曾是直隶省最高军政机关。由于直隶省地处京畿要地,因此直隶总督被称为疆臣之首。保定直隶总督署是中国唯一一所保存完整的清代省级衙署)李鸿章(今安徽省合肥市瑶海区人),李鸿章颇重其才,留在督府为幕僚。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李鸿章入阁视事,王庆云(今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人)继任直隶总督,留杨文鼎继续当任幕僚。后以劳绩出任静海(今天津市静海区)、正定(今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滦洲(今河北省唐山市滦州市)等州县官。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荣禄(满洲正白旗人)任直隶总督,委以总文案;同年七月,袁世凯(今河南省周口市项城市人)任直隶总督;同年十月,裕禄(满洲正白旗人)继任,仍留李文鼎总文案;同年十二月,经浙江巡抚刘树棠(今河北省沧州市青县人)举荐,慈禧(满洲镶蓝旗人)召见杨文鼎时,欲命补陕西粮道缺,但因是汉人,遂改内记名简放。后授福建盐法道,旋升任福建按察使,兼各局总办九职。后因许应骙(今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人)被革职受牵连而降为候补道员。清光绪三十年(1906年)初冬,淮扬[广义的淮扬地区包括淮河与扬子江的下游地区;狭义的淮扬地区指今江苏省淮安、扬州二市]大水,数万灾民拥至清江浦(古地名,大致范围是今江苏省淮安市清江浦区文庙以西、里运河以南、古清江浦楼以东、环城西路以北的区域)求赈。当地官吏昏庸渎职,束手无策。经两江总督端方(满洲正白旗人)命江苏藩司继连溪(籍贯不详)举荐,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二月,杨文鼎出任淮扬道员兼领总赈务。因杨文鼎赈灾有功,复按察使职,出任贵州按察使,未到任调湖北按察使。不久,署湖北布政使,护督印,旋任湖北布政使。清宣统元年(1909年),恰因湖南巡抚岑春萱(今广西自治区百色市西林县人)以湖南抢米风波被弹劾,朝廷遂命杨文鼎任湖南巡抚。在湖南巡抚任内[清宣统二年(1910年)四月任],杨文鼎曾与东三省总督锡良(蒙古镶蓝旗人)、云贵总督李经羲(今安徽省合肥市人)、伊犁将军广福(蒙古镶蓝旗人)、察哈尔都统溥良(满洲镶蓝旗人)、新疆巡抚联魁(满洲镶红旗人)等十八省封疆大吏联名致电军机处,奏请实行“立宪政治”。主张同时成立内阁和国会。

清宣统三年(1911年)五月,铁路风潮起,与四川巡抚王人文(今云南省大理州人)上本保奏筑路利弊,为上所忌,调任陕西巡抚,就任前告假省墓,因辛亥武昌(今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已举义,未敢赴任,隐居故里奉贤(今上海市奉贤区),以遗老自命。清宣统三年(1911年)冬,终老于上海奉贤故里,终年59岁。

杨文鼎挽张之洞(今贵州省黔西南州安龙县)楹联:

以学问佐经纶,秉承一德、协和万邦,相业迈古今,公真命世耆英,共钦燕国文章、曲江风度;

识时务为俊杰,扬历三朝、卢牟六合,感情洽中外,我是受知弟子,忍睹抱冰堂宇、广雅诗编。

延伸阅读:伍淡如、直隶总督、“北京”名称的由来

伍淡如(生卒年不详),女,字晚香,今云南省红河州蒙自市人。蒙自女诗人。云南太和县(今云南省大理州大理市)知县伍熊炳之女,著有《餐菊轩诗稿》。幼随父学诗书,嫁蒙自东村(今云南省红河州蒙自市文澜街道东村村)杨虹舫。杨虹舫拔贡出身,曾数次在北京担任小京官。家务概由伍淡如料理,后杨虹舫因父母年老,返乡事亲,改任教职。父母去世后,从军,升任江苏阳湖县[古旧县名。清雍正二年(1724年),析武进县东部置,与武进县同为常州府(今江苏省常州市)治。“以县东阳湖为名”(《清史稿•地理志》)。民国元年(1912年)裁府,县并入武进县(今武进区)]令。时两江总督何桂清(今云南省昆明市人)驻节常州,不让杨虹舫就任视事。而此时伍淡如正带着儿子从云南入四川,经陕西、河南,未达常州而闻太平军占领苏州,遂转道至上海。清同治元年(1862年)五月,江苏巡抚李鸿章攻占奉贤(今上海市奉贤区),委杨虹舫为奉贤知县,夫妇遂得团聚。就任不到五十天,杨虹舫为皖(安徽省简称)军乱兵杀害。此时,伍淡如长子杨文斌刚十一岁,次子杨文鼎七八岁,幼子杨文骏五六岁,离家数千里,“囊无一钱,亲故绝少,幕客多散去”,境况凄然。伍淡如“乃自为状,谒抚军(李鸿章)于行营……历陈(其夫)被戕始末,并访闻挟嫌倡乱之人,数其奸贪,词色慷慨,首尾条贯,泪与声俱”,李鸿章颇异其才,立即擒杀罪犯,并按清制给予抚恤。杨虹舫既殁,家贫不能归葬,只能葬于奉贤,遂安家于奉贤(故杨文鼎称奉贤为故里)。伍淡如孤苦伶仃,抚养三子,以诗歌悼念亡夫,悲叹身世,抒发自已胸中的悲苦。淡如在窘困中不忘教子,写了不少示儿诗表达自己对儿子的期望。反映了其教子成名,光宗耀祖思想。后杨文斌因父难而授县丞职,又以军功升知县,娶林氏女为妻。杨文鼎官至湖南巡抚,杨文骏官至广东按察使。果如所愿,不能不谓其教子有方。

直隶总督:直隶,是直接隶属于中央之义,清代的直隶地区,实际是一个省区,也称直隶省。“总督”最早设于明朝,初为中央临时派遣之官,因事而设,事已旋罢。到清代总督逐渐被纳入正式行政区划体制并成为定制,总督(正二品,若加尚书衔者为从一品)与巡抚(从二品)并称封疆大吏,但又并非每省都设,每个地区所设总督都有其特殊意义,直隶总督就是其中之一。直隶曾设巡抚,清雍正二年(1724年)后一直设总督。清代的总督与巡抚,职掌既有区别又有交叉,大致是巡抚偏重民政、财务,总督偏重于军事,主要体现在对绿营官兵的统辖与节制,以加强该地区的镇戍、防御,这也是清代在某些地区设总督的主要目的。由于直隶总督兼管巡抚事,因而其职掌自然较一般的总督、巡抚范围更广。

清朝在地方上常设8个总督,计有:直隶总督、四川总督、闽浙总督、云贵总督、陕甘总督、湖广总督、两江总督和两广总督[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清廷谕令改盛京[清朝(后金)在清天命十年(1625年)至清顺治元年(1644年)时的首都,清顺治元年(1644年)至民国元年(1912年)期间的陪都,即今辽宁省沈阳市。广义上盛京地区还包括今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在内的整个东北地区]将军为东三省总督,因其设置时间较短,亦有“九大总督”的说法,习惯上说清代设置8个总督]。这些总督,个个可谓手握一方重权的封疆大吏。而清朝的直隶(辖区约略相当今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及河南、山东、山西、内蒙、辽宁部分地区),其地域拱卫京师,政治地理因素非常重要,故为清廷所特别重视,在疆吏的心目中也被格外看重,有“直隶为各省领袖”、“疆臣之首”之说。其诸多特殊之处:全国政治中心的京城中央位于顺天府,而顺天府在直隶省内,其州县“兼属于直隶总督”,直隶因而又有“畿辅”之称,中央、顺天府的一些事务也由直隶总督办理或协助办理。如:屏卫京师、守护陵寝;整肃京畿统治秩序;直隶与漠南蒙古、东北交接地区民族杂居地之管理;皇帝出京时的沿途事务;河务与漕运;配合中央行政事务等。清朝自清雍正二年(1724年)到灭亡清宣统三年(1911年),187年的历史中共设有直隶总督74人,99任次。其中:清雍正朝设有直隶总督10人,14任次;清乾隆朝设有直隶总督17人,24任次;清嘉庆朝设有直隶总督13人,16任次;清道光朝设有直隶总督11人,15任次;清咸丰朝设有直隶总督6人,7任次;清同治朝设有直隶总督5人,5任次;清光绪朝设有直隶总督10人,13任次;清宣统朝设有直隶总督5人,5任次。清直隶总督署位于今河北省保定市裕华路,是清代直隶总督的办公处所,曾是直隶省最高军政机关,是中国唯一一所保存完整的清代省级衙署。“北京”名称的由来:明洪武元年(1368年)九月十二日,大都更名为“北平府”,取“北方安宁平定”之意,北平第一次成为北京的名称。后明成祖朱棣(生于今江苏省南京市,祖籍今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迁都,作为明朝的都城于明永乐十九年(1427年)改名为“北京”,与江苏南京对应,形成“两京十三司”,此为今名之始。清兵入关后即进驻北京,亦称北京为京师“顺天府”,属直隶省。清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后,民国元年(1912年)一月一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定都江苏南京;同年三月,袁世凯将临时政府迁至北京,北京再次成为首都。民国伊始,北京的地方体制仍依清制,称“顺天府”。直至民国三年(1914年),改顺天府为“京兆地方”,直辖于北洋政府。这一时期,北京新建了有轨电车系统,和一批现代的文化教育机构,如北京大学、燕京大学、清华大学、辅仁大学、协和医学院等。民国十七年(1928年),国民革命军北伐,攻北京,张作霖(今辽宁省鞍山市海城市人)退回关外。后被日本关东军谋刺于皇姑屯[真正发生地:辽宁省沈阳市皇姑区三洞桥街道三洞桥,距今天的沈阳站2公里291米老道口北的三洞桥],东北易帜,北洋政府结束运作。北伐战争后,中国的首都回迁江苏南京。撤销“京兆地方”,改名为“北平特别市”。民国十九年(1930年)六月,北平降格为河北省辖市;同年十二月,复升为院辖市(相当于今直辖市)。这一时期,北京虽不再是首都,但在教育方面仍有关键优势,拥有国立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著名高校,被国际人士称为“中国的波士顿”。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七七事变后,北平被日军占领,将北平改名为“北京”。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日本宣布向同盟国投降,中国抗日战争结束;同年八月二十一日,第十一战区孙连仲(今河北省雄安新区雄县人)部接收北京,并恢复原名“北平”。为与中国共产党对决,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十一月,蒋中正(蒋介石,今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人)命令于北平成立华北剿匪总司令部。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一月,傅作义(今山西省运城市临猗县人)与中国共产党达成和平协定,率中华民国国军25万守军投降。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一月三十一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和平进入北平市,并改称“北京市”。


杨文鼎像

杨文鼎书法四屏立轴

杨文鼎书法楹联

杨文鼎请安折

清宣统二年(1910年),湖广总督瑞征(满洲正黄旗人)、湖南巡抚杨文鼎上报皇上奏折一件(共三张)

奕劻(满洲镶蓝旗人)、鹿传霖(今河北省保定市定兴县人)、世续(满洲正黄旗人)等人拟批复杨文鼎电奏湖北

《滦州志》(十八卷)杨文鼎等编修

《比玉楼遗稿》四卷全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清末戏曲家黄振均(今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人)著(杨文鼎作序)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出台的《咨议局章程》(咨议局与资政院一样,都是晚清政府“预备立宪”的产物)

清宣统二年(1910年)资政院正式成立原钦选和民选议员各一百名因新疆谘议局未成立民选议员钦选议员各减两名

位于北京(时还称“顺天府”)宣武门内象房桥的资政院议场

位于河北省保定市裕华路——清直隶总督署

清直隶总督署

清直隶总督署

位于辽宁省沈阳市皇姑区三洞桥街道三洞桥(距今天的沈阳站2公里291米老道口北三洞桥)——皇姑屯事件发生地

皇姑屯事件发生地

皇姑屯事件发生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3

标签:蒙自   满洲   北平   奉贤   旗人   河北省   巡抚   总督   云南   北京   近代   民国   名人   杨文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