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击港股,陆金所战略转圜跨出一步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雷晨 北京报道

近日,陆金所控股(LU.US)正式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拟以介绍方式在港交所主板上市。摩根大通、摩根士丹利、瑞银集团为联席保荐人,若上市成功,陆金所控股将实现在美股与港股双重上市。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根据有关部门提供的指引,昔日P2P头部企业陆金所基本上已根据自查结果实施了绝大部分整治措施。

陆金所招股书显示,在平稳退出P2P业务的同时,公司也加快转型步伐,大力发展小微企业贷和财富管理信息平台新模式。

不过,继业务转型跌宕后,陆金所仍需面对新的峰峦。财务数据显示,2022年前三季度,陆金所净利润同比降约三成、新增贷款规模出现下滑、逾期率抬头、美股股价一路下挫、被列入与摘牌名单……

在此背景下,赴港双重上市成为陆金所战略转圜的关键一步。分析人士亦认为,随着整改基本完成,实行常态化监管,对开展金融业务的互联网企业是边际利好,陆金所等公司有望受益。

战略转圜

陆金所全称上海陆家嘴国际金融资产交易市场股份有限公司,是平安集团旗下公司,2011年9月在上海注册成立,2020年10月30日在纽交所上市。

股权结构方面,招股书显示,平安集团持有陆金所控股41.4%的股份。平安集团通过安科技术与平安海外控股分别间接持有陆金所控股2.85亿股及1.9亿股股份,共约占公司已发行及流通在外股本总额的41.4%。

因此,平安集团、平安金融科技、平安海外控股及安科技术为陆金所控股的控股股东。其中,安科技术是平安金融科技的全资子公司,平安金融科技是平安集团的全资子公司,平安海外控股是平安集团的直接全资子公司。

对于拟以介绍上市方式实现港交所及纽交所双重上市的原因,陆金所控股表示,公司在港交所及纽交所两地拥有双重主要上市地位属合宜且有利,两个市场吸引不同背景的投资者,有助于扩大本公司的投资者基础及增加股份的流动性。

“具体而言,于港交所及纽交所两地拥有双重主要上市地位使我们得以接触更广泛的私人及机构投资者并从中受益。同时,在香港上市可配合我们在中国的业务重心,这对公司的增长及长期战略发展至关重要。”陆金所控股称。

据悉,介绍上市为港交所上市规则,是已发行证券申请上市所采用的方式。该方式毋须作任何销售安排,因为寻求上市的证券已有相当数量,且被广泛持有,故可推断其在上市后会有足够市场流通量。

介绍上市并不涉及任何新股份的发售或任何其他证券的公开发售,无需进行公开招股程序,只需申请获得将其证券在市场上挂牌买卖的资格。此方式一般能够节省大量的时间与财务成本。

IPG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告诉记者,“双重上市,一方面可以提升股票的流动性,利好股价、市值及后续融资,另一方面也可以作为中概股方向的一个避险备份。不过双重上市需要同时遵守两地规则并按照两地要求进行信息披露,自然也就推高了股票的维护成本。”

记者注意到,去年5月,包括陆金所在内有11家中概股公司被美SEC纳入“预摘牌”名单,陆金所此次赴港上市也被视作是对冲美国市场风险的举措。

等待复苏

陆金所对自己的定位是“中国领先的小微企业主金融服务赋能机构”,为小微企业主及其他优质借款人提供量身定制的融资产品。截至2022年9月30日,陆金所控股已为中国合计约660万名小微企业主提供服务,零售信贷余额达6365亿元。

业绩方面,2020年、2021年及2022年前三季度,陆金所收入分别为520.46亿元、618.35亿元、460.03亿元及457.97亿元;净利润分别为122.76亿元、167.09亿元及95.81亿元。

其中,2022年前三季度,陆金所实现营收457.97亿元,同比微降0.45%;实现净利润95.81亿元,同比减少30.64%。

与此同时,2022年前三季度,陆金所控股新增人民币贷款规模为4176亿元,比2021年同期的4968亿元下滑近800亿元;贷款余额从2021年末的6610亿元降低至2022年9月末的6365亿元。

不良率方面,陆金所控股发放的个人消费贷款中逾期30天及90天以上的不良贷款率均有一定程度的上升。截至2022年9月末,30天以上逾期率从2022年年末的2.2%上升至3.6%;90天以上逾期率也由去年末的1.2%上升至2.1%。

陆金所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赵容奭在三季度业绩电话会上表示,由于小微企业核心客户群继续受到宏观环境影响,公司面临着不断上升的信用减值损失和信用提升成本,给公司盈利能力带来了压力。

“我们必须经历一段时间来消化现有的信贷损失,同时建立更可持续和更有利可图的新投资组合。这一过程可能会为我们的业务带来U型复苏模式。”赵容奭指出,在短期内,预计这一调整后的策略将产生新的贷款便利化量,约为我们近年来产生的量的2/3。数量将取决于宏观经济复苏的总体时间,目前仍不确定。

赵容奭表示,考虑到不确定性,预计公司业绩出现显著改善的时间更有可能在2024年,而不是2023年。

他还提到,虽然经营环境需要改变,但监管环境目前正在趋于稳定。整改过程现已过渡到规范化监管,公司无重大未决问题。根据陆金所的银行担保模式,公司为截至9月底的贷款余额承担22.5%的信用风险,这与贷款促进平台不同,并符合当前的要求。

而与业绩下滑、逾期率提升等财务数据相伴而来的,还有股价的一路下跌。

陆金所于2020年10月30日在美股上市,当时发行价为13.5美元,募资规模23.63亿美元。以首日收盘价计算,陆金所市值313亿美元。截至美东时间2月10日收盘,陆金所股价报收于2.55美元,总市值58.44亿美元。

业务重构

据了解,作为昔日的P2P“一哥”,陆金所一度风光无限,但随着P2P走向末路,陆金所也在调整着自己的航向。

近年来根据监管要求,陆金所持续进行了业务调整,已在多个方面进行自查整治工作,包括审慎监管、金融消费者保护、金融业务综合经营、个人信贷业务、资本市场业务及第三方互联网存款等。

2019年,陆金所停掉P2P业务,彼时业务存量为1600亿元,2019年底压降至1000亿元,2020年6月末降至480亿元,2020年年底减少至194亿元,到2021年6月末,P2P业务存量全部清零。

目前,陆金所主要靠零售信贷业务、财富管理业务两条腿走路。

陆金所通过其核心的零售信贷赋能业务模式赋能借款人及机构合作伙伴,其核心零售信贷赋能业务模式包括一般无抵押贷款及有抵押贷款,公司通过平安普惠品牌赋能这些贷款,借款人主要为小微企业主。

在这种业务模式下,陆金所按实际年化利率向客户收费,其机构合作伙伴(例如资金合作伙伴)则收取资金费,(如适用)增信提供商收取信用保证保险费。陆金所赚取扣除营业开支及减值损失(基于承担信贷风险的贷款的预期贷款减值)后的除所得税开支利润。

市场排名来看,按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的贷款余额计,至2022年6月30日,陆金所控股在服务小微企业主的中国非传统金融服务提供商中排名第二,市场份额为17.6%。

除零售信贷业务外,陆金所还通过持牌消费金融子公司提供消费金融贷款,由子公司为这些贷款承担部分信贷风险。陆金所也通过陆金通产品向银行转介借款人,但不为这些转介所产生的贷款提供任何资金或承担任何信贷风险。

“陆金所向小微企业主金融服务赋能机构的转型还是相对成功的,发挥了自身金融信息服务优势,成为P2P业务转型成功的典范。”柏文喜认为。

近期,监管层亦有利好消息传来。

1月,人民银行党委书记、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表示,促进互联网平台企业健康发展,14家平台企业金融业务专项整改已经基本完成;后续将实行常态化监管,鼓励平台企业合规经营,在引领发展、创造就业、国际竞争中大显身手。

券商分析人士表示,整改基本完成后,实行常态化监管,鼓励平台企业合规经营,在引领发展、创造就业、国际竞争中大显身手。整改结束对开展金融业务的互联网企业是边际利好,消费金融相关公司受益。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4

标签:借款人   平安   月末   信贷   子公司   股价   中国   两地   企业主   贷款   战略   业务   金融   集团   公司   企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