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城市经济开发区:“三变”构建高质量发展

“变”,意味着日日逐新,“变”,也意味着积极探索、敢迎浪潮。肥城经济开发区作为山东省级经济开发区,在变化中不断寻求突破,全力建设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引领区、高水平营商环境的示范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集聚区、开放型经济和体制创新的先行区,聚焦盐穴储能首位产业,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最终形成产业集群协同发展、互为补充的循环经济产业格局。不仅是工业经济建设快马加鞭,在农业现代化绿色高质量发展的路上,肥城经济开发区也在变中求进。

变制盐为制电,突破产业“瓶颈”。肥城经济开发区是全国最大的井矿盐生产基地,境内已探明储量岩盐50.2亿吨。其中,山东信发集团、天津渤化集团、山东盐业总公司先后投资建设了4家大型制盐企业,年制盐规模达到750万吨。在采盐过程中形成46对容积巨大、密闭性好、稳定性高的盐腔,可利用腔体1000万立方米,而且每年约产生300万立方米的地下盐穴。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肥城经济开发区不把这些巨型盐穴看作“包袱”,而是和岩盐资源一样是源源不断的“财富”。突破产业“瓶颈”,延伸产业链条,引进招来客商。

在中科院工程热物理所、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中储国能公司合力支持下,2021年9月23日9点50分,肥城10兆瓦压缩空气储能电站向电网发出第一度电,标志着全国首套盐穴压缩空气储能电站成功并网投产,顺利运行至今。

肥城经济开发区把发展新能源产业作为落实“双碳”战略的首位工程、推动新型工业化强市建设的重大举措,高质量推进中储国能300MW压缩空气储能电站等重点项目建设。据了解,该项目采用中科院工程热物理所的先进的300MW压缩空气储能技术,解决了传统压缩空气储能依赖大型储气室和化石燃料的技术瓶颈,拥有规模大、寿命长、系统效率高、单位成本低、清洁无污染、安全性好、适用范围广、建设周期短等优势。

项目达产后年可实现销售收入3.2亿元,实现收益1.7亿元、税收5000万元。可以解决电网大规模调峰、备用电源、黑启动需求,可以解决能源互联网建设柔性电网大容量储能需求,可以解决大规模风光发电并网需要稳定、连续、可调度的电能质量需求,具有巨大的市场前景。

近年来,肥城经开区将盐穴储能作为主导产业链条,依托丰富的盐穴资源,高标准规划盐穴储能产业园,吸引落地一批延链强链项目,全力打造集盐穴储能、储能装备制造、能源配套服务等于一体的全链条盐穴储能产业集群。

“肥城经济开发区具有鲜明的产业基础和产业优势,综合开发利用盐穴,就是绿色发展。今年,我们将聚焦盐穴储能首位产业,推进中储国能、中能建、中电建等10个储能项目加快建设,争创鲁中先进压缩空气储能国家示范区。”肥城经济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孙栋说。

未来,肥城经济开发区将建成千兆瓦级盐穴储能基地,打造百亿级储能产业,打造出从前端制盐扩穴,到中端盐穴储能,再到后端储能装备制造的完整产业链。

变种粮为育种,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肥城经济开发区2020年入选农业产业强镇建设名单,农业资源优势明显,如何改变大而不强的局面,实现多层次增值增效成为难题。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构建现代农业体系成为重要一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以科技创新助推农业现代化发展,肥城经济开发区给出了答案。

肥城经济开发区原有麦田面积6.4万余亩、玉米面积5.4万余亩,农户长期利用传统种植方式进行种植,亩产量均在1000斤,农民户均收入在1000元左右。产业突破,势在必行。

2018年泰安市政府、山东农业大学和肥城市政府共建了泰安汶阳田现代农业产业园示范基地,肥城市自掏腰包从肥城经济开发区南仇村整片流转约1800亩地作为专家团队的试验示范田,用来进行培育小麦、玉米良种。

该产业园科研基地设置了大田作物、林木花卉、果茶蔬菜等多个板块,覆盖耕作栽培、作物育种、果蔬生产、设施园艺、林木繁育、农机装备等学科领域,是集科技创新、重要成果展示与示范推广、人才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实训等于一体的综合性科教研实践基地。

泰安汶阳田现代农业产业园示范基地现已有包括国家科技进步奖获得者、国家杰出青年、泰山学者系列人才等牵头的53个团队入驻该基地并开展创造性研究活动,累计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00余项。专家团队正式入驻基地以来,已累计在当地推广小麦、玉米新品种30余个。2022年,由山东农业大学小麦育种专家田纪春教授及其团队选育的“山农糯麦1号”以实打亩产790.6公斤的成绩,创了国内外特殊用途小麦品种高产记录。

目前,肥城经济开发区以南仇村为中心,向北部、东部辐射发展良种繁育,依托“泰安汶阳田现代农业产业园”提供的优质良种,以村级领办合作社为龙头,带动周边41个村种植良种,投入生产后农民增收有了明显的提高。2022年夏季良种种植面积达到2.8万亩,总收入400余万元,增收120余万元。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依托‘泰安汶阳田现代农业产业园’继续扩大良种种植面积,为群众增收做好有力技术支撑。”肥城经济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边院镇党委书记董振说。

变卖菜为卖苗,多业态融合发展。济河堂村是肥城市有机蔬菜的重要发源地,被誉为“中国有机蔬菜第一村”。随着农业结构调整步伐的不断加快,肥城经济开发区不守旧,敢创新,坚定不移走绿色转型发展之路,发展高科技、高附加值的立体、高效种植项目,变卖菜为卖苗,延伸产业链,拓宽市场。

时下,正是育苗旺季。走进山东方园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温室大棚内,春意盎然,一个个小巧的育苗穴盘整齐地摆放在可移动苗床上,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正在运行,各类种苗生长旺盛,放眼望去绿油油一片。技术员张福平正在调度安排几块地的菜苗移栽。

“这里有钢构式温室大棚37个,占地面积260余亩,主要为当地出口企业生产基地代育西兰花、有机花、辣椒、茄子等种苗。”张福平说。

近年来,肥城经济开发区依托“汶阳田”等资源优势,发展壮大现代农业产业,打通产业链,提升价值链,逐步形成“农业+”的多业态融合发展态势,走上一条绿色为底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2015年,山东方园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肥城经济开发区东向西村成立,建立起优质农产品生产经营联合体,突破条块分割,打破单一经营的弊端,充分发挥资源、技术优势,实现市场与技术共享。

据了解,山东方园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从事设施农业为主,流转土地760余亩,建设钢构式温室大棚37座,智能温室大棚1座,275亩,设施冬瓜种植园70余亩,水肥一体化设施7套,拥有全制动育苗设施,年育苗3000万株以上。先进的标准化种苗培育模式,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方式,也提升了农民的收入。

为打造“育苗、种植、加工、冷链、销售、配送、农游”为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园,提升蔬菜增值效益,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高农民收入。肥城经济开发区引进培强泰安绿龙、肥城天和、农翠然、方园农业4家有机蔬菜龙头企业,带动发展有机蔬菜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75个,建成省标准化基地12处,泰安市标准化基地4处。大力发展有机蔬菜精深加工,带动村级建成加工点32处,延伸了价值链条。

“目前,肥城经济开发区已发展有机蔬菜种植面积2.3万余亩,年产有机蔬菜8.4万多吨,年产值162万元。”肥城经济开发区乡村振兴领导小组副组长聂传伟介绍。

不仅如此,肥城经济开发区还培育主体打造品牌,将河堂、北村、西村等有机蔬菜基地作为“现代农业示范园”进行重点打造,注册了“济河堂”“北极阁”“康农道”牌商标,办理了“边院及图”证明商标,建设有机蔬菜标准化基地16个,办理了绿色认证12件,有机认证7件,北京市“食品放心工程”市场准入证,打响了有机蔬菜品牌。(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曹儒峰 通讯员 纪宗玉 宋明志 肖明媛 王大伟 报道)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8

标签:经济开发区   肥城市   肥城   泰安   压缩空气   现代农业   良种   山东   蔬菜   产业   农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