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作物”怀绝技 一种多收充仓廪 深圳农业科技助力国家粮食安全 为世界农业贡献中国智慧

编者按

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大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战略进程中,形成了一股惹人注目的“深圳力量”。利用产业、技术、创新、人才、贸易、开放等优势,深圳在对口协作实践和市场经济发展中主动作为,紧紧围绕全国全省所需,尽深圳所能,开拓新领域,找准发力点,努力为全国全省农业农村现代化贡献深圳力量。深圳特区报、读特客户端撷取部分故事,推出系列报道,敬请垂注。

为了沙拉更好看,生菜可以长出花边叶子;为了栽种更省心,花生可以自主抗病;为了劳作更省力,稻子一次播种可连续收割好几年……作物如此配合人类,并非天赋异禀,而是来自深圳农业生物科技的“加持”。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深圳企业利用研发创新优势,为传统农业赋予科技力量,为农业强国建设贡献深圳力量,取得了一系列可喜成果。

华大集团即为其中一员。作为全球领先的生命科学前沿机构,华大以科技力量助力水稻、小米等重要农作物的科学研究和高产稳产,把前沿科技注入田间地头,助力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

“超级水稻”让饭碗端得更牢

前不久,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科学》(Science)公布了2022年度十大科学突破榜单。其中,由华大集团精准育种技术参与、云南大学主导完成的“更易于耕种的多年生稻品种培育”,是榜单上唯一由中国研究团队主导完成的成果。

关于上榜理由,《科学》这样写道:“世界上主要的粮食作物——水稻、小麦、玉米——每次收获后都必须重新种植。这对农民来说是一项繁重的劳作,并可能导致土壤侵蚀等环境问题。中国的研究人员培育出的‘多年生稻23’(PR23)可以达到广适、高产稳产、多年生性强的标准,并为农民节省了数周的繁重劳动。”

在大鹏新区深圳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和华大万物试验基地,有一块方整的水稻田,两个月前刚完成收割,如今稻茬上已长出新绿。

一种“超级水稻”在这里生根发芽、茁壮成长——种植多年生水稻,收割后不用重新犁田、插秧即可连续收割好几年,实现“一种多收”,不仅大大降低人力成本,也有助实现水稻种植的绿色减碳。

“现代水稻是人类经过一万年从多年生野生稻驯化来的。现在我们通过选育一年生亚洲栽培种与多年生非洲长雄野生稻的远缘杂交后代,培育成能多年生的水稻品种。这背后是20多年的技术和经验积累,以及最前沿的基因科技。”多年生稻研发团队负责人、云南大学教授胡凤益说,这种水稻割了又长,在光温适宜的区域,种一次可以连续收割三到五年甚至更久,一年两季的亩产量可达到1000公斤。

多年生稻这一新型农作物的成功选育,为世界稻作生产贡献了中国智慧,也为中国人端牢自己的饭碗奉献出又一个中国方案。在这项工作中,华大万物总经理刘欢研究员参与了对多年生稻进行基础研究、品种培育和产业化推广等一体化工作。

2012年开始,华大集团与胡凤益团队共同进行长雄野生稻基因组研究,结合基因测序解读其地下茎形成的遗传机制。

刘欢告诉记者,他们的主要工作是和云南大学共同探索多年生稻的遗传基础,华大主要发挥基因组学的优势,寻找控制多年生的基因。这些基因如果能找出来,有望把它衍生到更多的作物,进行其它多年生作物培育。

目前,多年生稻是联合国粮农组织“多年生作物联盟”唯一可商业化的多年生粮食作物。2022年9月,国家农业农村部推介发布的2022年粮油生产主导品种主推技术,也将多年生稻作为水稻主导品种进行重点推介。

为推动多年生稻技术的推广和产业发展,华大集团正运用前沿技术与云南大学合作。在双方共同努力下,多年生稻已在全国13个省份试种,国内试种推广地点已达117个;同时,非洲、东南亚等地科研机构也正与云南大学和华大集团开展多年生稻的联合培育合作。

百稻园里播撒“科技之种”

农业需要发展,更需要科学。在刘欢带领下,深圳大鹏示范基地的百稻园种植了120种栽培稻和12种野生稻。这些水稻材料可为科研人员育种、试验提供有力支撑。

刘欢所在的华大团队还与清华大学、重庆交通大学等联手研究“沙漠种植体系”创新技术,希望将沙漠变为良田,开拓新型种植空间。

华大集团在水稻基因测序及应用领域的累累硕果,来自多年不懈努力和深厚积累。

2000年,刚代表中国完成人类基因组计划1%任务的华大,希望开启一个新的基因测序项目。他们将目标锁定在水稻身上。

彼时,日本已进行水稻测序工作好几年,他们研究的是适合做寿司的粳稻。

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特征的新一轮农业科技革命正在孕育大的突破,各国都在抢占制高点。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中国绝不能落后。要坚持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推进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为了赶进度,华大平均一台机器一天检测1100个样品,项目组成员晚班时睡在机房,每隔3小时起来上一次样。”

“为了节省成本,用国产耗材取代昂贵的进口耗材,用人工操作替代部分自动化设备。”

“有时太累了,敲着键盘就进入打盹状态,直到被键盘久按产生的嗒嗒声唤回工作中。”

项目成员的回忆依然清晰,往事历历在目。

华大终于抢先研制出了成果。2001年底,华大宣布完成水稻(籼稻)基因组框架图的绘制,并免费公布数据库。2002年4月,《科学》以封面文章的形式报道了这项工作。

因地制宜“订制”优良农作物

在多年生稻试验田的不远处,华大建起了一座“超级植物园”,那里的茄子是多年生的,花生能自主抗病,还有五颜六色的生菜。

目前,华大与合作伙伴越来越多的研究成果被应用到世界各地,不仅促进全球农业发展,捍卫粮食安全,也丰富了我们的餐桌。

“生菜被做成沙拉时,相对于圆叶生菜,花叶子吃起来更方便。我们找到了控制生菜长成圆叶子还是花叶子的基因,有望定向培育出口感更好、叶子更漂亮的生菜。”刘欢介绍。

这只是基因测序带来改变的很小一部分。

基于大豆基因组数据,华大研究发现,拥有某个基因型的大豆非常抗盐碱。在此基础上开发的新品种大豆,现已种植在我国西北大地上了。

青枯病是困扰花生种植多年的难题。去年,华大成功从某一花生品种身上,找到了抗青枯病的基因,为解决这个问题找到了突破口。

在完成水稻基因组测序后,华大在作物方面继续发力,贡献了全世界60%常见作物的基因组数据,包括小麦、玉米、土豆等;完成了超过20万份全球重要作物种质资源的数字化,包括鹰嘴豆、生菜等。

粮食问题是国家的根基。尽管中国的口粮亩产量不断提升,但玉米、大豆等重要饲料类作物长期依赖进口。目前,刘欢团队正计划开展更多的多年生作物研究,如培育多年生玉米、高粱等农作物,希望将中国人的饲料粮供给也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作者:深圳报业集团记者 闻坤 袁静娴)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9

标签:深圳   云南大学   作物   中国   仓廪   农业   多年生   基因组   生菜   水稻   农作物   农业科技   助力   绝技   强国   大豆   基因   粮食安全   品种   贡献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