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苏轼在地方任职时,政绩有多么卓著吗?

在苏轼的仕途生涯中,大部分时间在地方任职,多次担任知州,他利用职务之便,为当地百姓办过许多利国惠民的实事,以下是苏轼在各地任职期间的一些政绩。

1、任凤翔府判官期间(1061年12月——1065年)。凤翔县东湖,位于凤翔县城东南隅,古称“饮凤池”。公元1062年, 苏轼倡导官民疏浚扩池,引城西北凤凰泉水注入,种植细柳,栽种莲藕,修筑君子亭、宛古亭、喜雨亭等秀丽的亭台楼榭,使湖区风景更加秀丽,因饮凤池距府城东门只有二三十步远,遂改名东湖,延用至今。

2、任密州知州期间(1074年9月——1077年)。苏轼刚来密州时,正值当地大旱之年,又有蝗虫灾害,盗匪猖獗。苏轼看到老百姓生活十分困难,饿孚弃儿满地。首先,他上书朝廷,请求减免税赋开仓放粮,并将州衙官吏的口粮匀出一部分,为断粮的饥民解燃眉之急。其次,灭蝗求雨。他亲自出马,带领农民用火烧、深埋等方法铲除蝗害,并动用部分仓米奖励捕蝗有功人员。然后他多次带领官员求雨均有灵验并带领百姓兴修水渠,引山水灌溉。采取这些措施后灾害得到很大缓解。再次,对于弃婴,他发动官员去捡,然后把这些弃婴寄养在百姓家里,每个弃婴每月政府发给6斗粟米,通过这种方法,苏轼共救活了几千个弃婴。最后他对盗匪产生的原因做了深入的调查和研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不但平定了盗匪而且还肃正了军风。离别密州时,百姓遮道哭泣,洒泪告别。

3、任徐州知州期间(1077年4月——1079年3月)。苏轼到任不久,徐州就遭遇一场特大洪患。这年7月17日黄河在澶渊决口,淹了十五县,冲坏良田三十万顷。8月21日,洪水涌到徐州城下。在此危急关头,苏轼当机立断,召集僧人,耆老,吏卒共议抗洪措施,亲诣武卫营,率领官兵迅速筑起一道护城长堤,严令官吏各负其职。而他在城墙上搭起一个小草屋,住在里面,日夜指挥防洪事务;又命民众划船载着粮食,去拯救饥民和落水者,得救者不计其数。直至十月,洪水渐退,苏轼又进一步围城创建木岸,修建防洪堤,以防止洪水再度泛滥侵袭,这些措施收到了显著的成效。另外在他领导之下,挖煤炭、抓冶铁、造兵器、劝农桑、修水利、建黄楼,虽然在徐州任职不到两年,但是为当地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4、任杭州知州期间(1089年——1091年)。苏轼初到杭州之时,正好遇到杭州地区遭遇几十年不遇的一场大旱,方圆几百里都出现了饥荒现象以及处肆虐的瘟疫。首先,苏轼就把杭州地区的灾情上报给了朝廷,不仅免去了百姓的部分赋税,而且还调拨了一批救济粮来赈济灾民。很快灾荒就得到了遏制,受灾的百姓也都有了饭吃。其次,第一时间组织了一批城里的大夫和乡村的郎中,让他们到每个街坊和村庄去巡诊,救治那些染上瘟疫的百姓,一应药物由知府衙门免费提供。为了救治那些无家可归的病患,苏轼还专门修建了一些简易的病房,对他们进行统一救治,拯救了无数百姓的生命。在处理完灾荒事宜后,苏轼带领当地百姓疏浚西湖。由于当时杭州经济欠发达,对西湖又疏于管理,此时到处是杂草丛生,几近于干涸。苏轼在处理完灾荒事宜后,便开始对西湖的治理工作。经过一番仔细考察和研究,他先是命人清理干净湖中的杂草,然后便率众人疏浚西湖。因为工程浩大,总计动用民工20余万。清淤完成后,又在湖中修建了三座石塔,便于观察淤泥的淤积程度,就是今日的“三潭印月”。为了杜绝水草再度霸占水域,苏轼又创造性地决定在湖中种植菱角,挤占了水草的生长空间。每年种植菱角的收入,又投入到治理西湖的行动之中,形成了良性循环。然后,苏轼又疏通了西湖和外界相连接的河流,保证了西湖的水源畅通。这些重要工作完成之后,为了方便百姓出行和游玩,苏轼又修建了一条长达三十余里的堤岸,被后世称之为“苏公堤”。

5、任颍州知州期间(1091年8月——1092年)。苏轼刚到颍州任职时,当地正计划在陈州境内修一条八丈沟来缓解本地的水患。苏轼迅速在两个月内经过科学调查和实地丈量,取得了确定的水文资料,最后确定八丈沟非但不能缓解陈州水患,而且上下游来水还会造成颍州横流,随即上报朝廷呈述利弊,最终叫停了该项目,避免了劳民伤财的错误举措。随后苏轼便对清河进行疏浚。他在沿河修筑了三座水闸,又在上游修建了一座名曰青波塘的小水库,工程竣工后,颍州西南地表水大可泄,小可蓄,除通航之外,还能灌溉沿河两岸六十里的农田。之后,苏轼又组织民工对颍州西湖进行了全面疏浚,还组织人员对西湖进行了美化,广植绿树菱荷,增益亭台阁堂等,使古代颍州西湖以优美自然风光和独特园林建筑闻名于世。

6、任定州知州期间(1093年9月——1094年)。苏轼刚到定州城时,街上满是衣冠不整的兵士,城内外的百姓食不果腹。看到军事重镇如此之残状,苏轼惊诧不已。经过他的一番考察研究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第一,由于这年雨水过多导致庄稼收成减半,百姓食不果腹。他考虑到,来年春夏之交,百姓存粮吃尽,必然又要挨饿,到时候会形成大批流民。他就此上奏朝廷,在得到同意后,将仓库中存放的陈米贷给百姓,等到来年丰收再让百姓如数奉还。如此一来,不仅将官仓库存清理还给了百姓口粮,来年收上来的新米也保证了仓库不受损失。

第二是这里的部队军纪败坏,军校贪污现象严重,军中赌博风气盛行,而基层士兵携家带口却居无定所,这让部队逃亡现象严重,影响着本地驻军的战斗力。针对营务败坏、军队战斗力低下这件事,苏轼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他奏请朝廷将原来贪污的军校发配远恶军州,对于偷盗罪犯进行按律治罪。另外,对于军营中的赌徒、酒鬼进行批评教育。定州士兵的居所年久失修,屋内面积狭小,士兵家属挨冻受饿,令人苦不堪言。苏轼将此情况上报,申请朝廷拨款,在附近烧造砖瓦,改善士兵居住条件。

第三是恢复本地的“弓箭社”。因为地处边境地带,战事频繁,因此北方居民自发组织了“弓箭社”,具体做法是每家出一个壮丁在农闲时进行军事训练,防备南侵的敌人。在1005年1月,北宋王朝和辽国签署史称“澶渊之盟”之后,两国基本维持了和平局面。后来由于没有战事,加上地方改革的影响“弓箭社”这类组织逐渐被废止。苏轼上奏章,重新恢复了“弓箭社”。苏轼还订立了相关的奖惩条例,督促民众们认真训练。

7、任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期间(1094年6月——1097年)。一、对惠州西湖进行民生改造。苏轼到惠州不久,发现惠州城四面环水,民众出入不便,于是向主政官员提出了“两桥一堤”的惠民方案。但在惠州,他也只能提供建议,并多方奔走促成此事。苏东坡为了修建一堤两岸,不但劳心劳力,而且想方设法集资,因自己手头无钱可捐,便将皇帝赏赐的犀带也捐赠出来。同时,他还写信给远在筠州(今江西省高安市)的弟弟,动员弟妇史夫人把以前进宫朝见时所得赏赐黄金拿出来“助施”,终于促成了这项有益众生的壮举。二、看到当地民众的插秧技术和工具落后,就绘制插秧船图形,命工匠制造,加以推广应用。二、利用香积寺溪流落差较大,设计水碓水磨,给民众舂米、磨面,还研磨香粉。三、当地民众缺医少药,他便到处搜罗药品为百姓治病。四、化解当地矛盾,他向外界写信,通过自己的关系解决惠州军队抢占民房的事情。

8、儋州安置期间(1097——1100年)。1、传播中原文化,大力倡导读书,办学堂,自编教材。2、向他们传播科学、医药,广泛收集药方。3、苏轼倡导民族平等。在汉武帝时代,黎民就因为反抗击杀太守,被称为“黎蛮”,遭到当权者的杀害。他踏上海南这片土地耳闻目睹黎族人民遭受欺凌的现实,提出了民族平等的主张。4、苏轼倡导发展农业生产。儋州的农业当时还处于原始时代,刀耕火种,生产方式十分落后,农民生活十分贫困。苏轼从思想上开导他们。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黎族家出现丰衣足食的景象。

苏轼在各地所做的贡献也被百姓所铭记、传颂并通过建苏轼祠纪念馆、苏轼雕像等方式对他进行纪念。


如有错误、不妥之处请留言指正。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8

标签:凤翔县   定州   知州   惠州   西湖   徐州   卓著   杭州   政绩   朝廷   民众   百姓   地方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