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撤离女人的命运

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早早就开始经营退路的蒋介石,不仅顺势带走了大量金银,还专门立了一份撤离人员的名单。

这份名单上有“民国上将”、有“文化大师”,甚至还有几位“高官太太”,成分颇为复杂、让人迷惑。

倘若说将军与大师是蒋介石反攻大陆的“底气与招牌”,那么蒋介石为何要带走那些高官太太呢?她们最后的结局又如何呢?

“奇女子”叶霞翟

叶霞翟,说到这个女子可能大家不熟悉,但是与她关系颇深的两个男人却是赫赫有名。一位是号称“中国近代史上最神秘人物”的戴笠;至于另一位,则是她那有着“西北王”绰号的丈夫胡宗南。

1913年,叶霞翟出生于浙江省松江县,由于她的父亲是“前清秀才”“早稻田大学留学生”,所以她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可以说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大家闺秀。

1931年,叶霞翟考取浙江警官学校,而这次考试的主要考官就是时任浙江警校政治特派员的戴笠,这也是两人的初次交集。

在戴笠与叶霞翟接触了几次过后,戴笠看中了她的能力,最终想尽办法把他调到了特务处。

在戴笠有意的培养下,叶霞翟很快就学会了很多上流社会的礼仪,再加上其卓越的交际能力,很快她就成为了戴笠的心腹臂膀。

而就在这个时候,叶霞翟生命中另一个重要的男人,胡宗南出现了。

彼时的胡宗南正已然是蒋介石亲信、国民党军长,有许多人争相要给他做媒,甚至还有人给他安排了他与孔令伟“相亲”。

胡宗南也不是没有考虑过,倘若他能够做孔家的女婿,那么仕途上必然更加顺遂。

可是在他私下观察了孔令伟一阵后,才发现这个常年女扮男装的“假小子”脾性嚣张跋扈、绝非良配。

百般苦恼的胡宗南就这么跑到了结拜兄弟戴笠那里喝闷酒。

此时叶霞翟正好来拜访戴笠,在客厅邂逅了胡宗南,在戴笠介绍下,他们相识了。

几次下来,胡宗南不禁为青春靓丽、气质优雅的叶霞翟而动心,而叶霞翟也觉得宽厚过人、地位不俗的胡宗南是个良配,两人间慢慢互生情愫。

可就在两人关系飞速进展时,抗战爆发了,胡宗南接到命令要奔赴前线作战,而叶霞翟也有自己的工作要做,两人于无奈下被迫分离。

好在战火并没有能够斩断他们的联系,在紧张的局势中,两人依旧能够在闲暇之时往来书信,互相勉励,包括叶霞翟后来去美国华盛顿大学读书期间,亦是如此。

1944年,叶霞翟顺利回国,但是迫于当时的局势,依然无法与胡宗南修成正果;直到1946年两人才终成眷属。

只可惜好景不长,由于国民党全面败退台湾,蒋介石为了带走胡宗南、顺手在名单上加上了叶霞翟的名字,而叶霞翟也只得被迫迁居台湾。

到达台湾后,胡宗南没了往日的威风,是整日郁郁寡欢,就连陪同叶霞翟时也没什么兴致,以至于夫妻二人的生活平静中稍显落寞,不过两人能共度余生,也算是有个善终。

到达台湾后,胡宗南夫妻二人的生活也趋于平静,共度余生。

贤妻王玉龄

1928年,王玉龄出生在湖南长沙,由于其家族在老家安徽舒城本就煊赫、她的父亲有经商有道,所以王玉龄是个名副其实的富家千金,而她也自小就生活在优渥的环境中。

可惜在王玉龄十岁时,日本开启了侵华战争,一路打下东北、占了湖南、扫荡了长沙。

很多人家开始被迫逃难迁徙、王家也不例外。

而此时已然颇具爱国精神的王玉龄因为自小见惯了日本人的烧杀掳掠,对日本人极度痛恨,所以在她15岁的时候甚至请求母亲,允许她去当兵。

母亲听了,既感慨于她爱国之精神,又怜惜其曲折之命运,最终也只能孑然一叹。

1945年,年仅17岁的王玉龄在上海与张灵甫结为夫妻。

而在当时国民党一应将校军官的太太中,王玉龄的年龄是最小的、可她却是最懂事、最娴静的一个。

当时的74军将士、包括将士眷属,没有一人不友善于她;甚至在后来张灵甫战死后,74军的人依旧是她最坚实的后盾,是她的朋友也是家人。

在张灵甫去世的时候,王玉龄才仅有19岁,上有高龄老母、下有待哺婴儿,一时间孤儿寡母、颇为凄凉。


虽然张灵甫在战争中死去了,但是蒋介石为了稳定军心,依旧选择了将王玉龄一家写上了撤离名单。

抵达台湾后的王玉龄过得颇为辛苦,需要照顾自己的母亲和孩子,最后在姨父的私人帮助下,前往美国学习。

王玉龄自19岁起就孑然一身,终身再没有过恋情,对此,她只说,“人一生爱过一次,同时被爱过一次,够了。”

而在退休后的王玉龄也随儿子一同回到了祖国,定居于上海。

坚贞而悲惨的蔡若曙

1948年,黄维因为要参加淮海战役,便将妻子和三个孩子托付给了连襟,可他没想到这一别,双方就是近30年没有见面。

黄维兵败被俘、淮海战役大败,蒋介石虽然将他的妻子蔡若曙接到了台湾,却因淮海战役的失败而迁怒于他,向蔡若曙等人公布了黄维的“死讯”

骤然间得知丈夫死去的蔡若曙只觉天塌地陷,虽难以置信,可也只能被迫接受、默默接起了家庭的重担。

而等到上世纪50年代,蔡若曙得知了丈夫还活着的消息后,直接就带领一家老小,秘密从香港绕道返回了大陆。

回到了大陆的蔡若曙心心念念就是跟丈夫见面,可由于黄维在改造期间表现极为散漫、甚至将心思花在永动机的研究上,所以蔡若曙一直也没能得到探监的机会。

后来在得知第一批战犯将要特赦的时候,蔡若曙满心喜悦,可最后才发现黄维却不在第一次特赦的名单上。

生活的屡次打击,彻底让蔡若曙陷入崩溃,她不仅精神负担加重,甚至还产生了严重的幻听,而这也为她后来的悲惨的结局埋下了伏笔。

虽说屡遭苦难,但是蔡若曙毕竟出生于大家,从小所接受的教育不允许她放弃。

于是那段时间里,蔡若曙继续在图书馆上班,平日里不仅一个人供起了家里5口人的开销,甚至还有结余,能够寄钱给黄维,着实让人难以置信。

从1951年得到了有关特赦的消息开始,蔡若曙就渴盼着与丈夫重逢,可她迎来的只是一次又一次失望。

直到1975年的特赦中,黄维才出狱,但此刻美人韶华已逝。

彼时容貌比女明星还要耀眼的雍容贵妇,此刻已然成为了一个身着长衫的胖老太太,生活的重担虽然没能将她彻底压垮,但是却在她身上满留风霜的痕迹。

“这回你有爸爸了……我就放心了。”

在去北京与黄维重逢之前,蔡若曙对着自己的女儿黄慧南说了这句话,那时候的女儿还沉浸在与父亲相见的忐忑与喜悦中,完全没有注意到母亲眼睛里的悲哀。

苦等三十年、骤闻喜讯,蔡若曙紧紧崩了几十年的心弦松懈了,她的精神压力愈来愈大。

与女儿不同,在这一次重逢后,蔡若曙每天都在担心丈夫在被人抓走,在这种情况下,她的精神无比痛苦、紧张。

黄维自然是不能理解一个妻子的痛苦的,而蔡若曙也深深地为自己影响到家人而自责。

不久后,蔡若曙第一次试图自杀,她不想再因为自己而拖累丈夫和孩子,好在那一次抢救及时,她最终被救了下来,可黄维依旧没有意识到妻子的痛苦源于何处。终于,在一个午后,蔡若曙独自走进了护城河中。

黄维由此也大病一场,没有参加蔡若曙的追悼会,躺在病床上的他在妻子的挽联上写下了“难妻”二字。

战争总是惨烈的,那些在战场上牺牲了生命的士兵,只不过忍受了一时的苦痛,而他们的家人却在战争结束后的无尽岁月里承受折磨。

这三位女子的经历,不过只是众多百姓的一抹缩影,所以请务必珍惜眼前这来之不易的和平。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2

标签:淮海战役   爱国   台湾   蒋介石   国民党   丈夫   妻子   母亲   命运   名单   精神   女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