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上令人崩溃的“一件紧身连衣裙”,撕开了多少人的童年阴影

01

前段时间,网上有这样一则帖子,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

一个女生买了条有点旗袍风的白色连衣裙,比较贴合身材的那种。

收到后开开心心地拍了照片发给妈妈看,问她新衣服要机洗还是手洗。

结果妈妈一通差评,丝毫不顾及女儿的感受:

“难看。”

“这裙子怎么适合你?想不通。”

“平时谁会这么穿。”

“不像样。”

“不忍直视。”

“你再高个十公分还可以试试。”

女儿的好心情一下子就没了,就像被一桶凉水从头浇到脚。

她反驳妈妈“你这就是典型的中国家长打击式教育。”

但妈妈依旧在用言语伤害着女儿:“真的不好看。”

这条裙子穿在这个女生身上,真的有妈妈形容得那么不堪吗?

照片中,女生身材标准匀称,肚子上也没有赘肉,紧身连衣裙很好地凸显出了她的身材曲线。

她还给自己搭配了一件毛绒外套,更显温柔日常,根本不是妈妈嘴里的“平时谁会这么穿”。

我真的想不通,为什么有些家长会这么爱扫兴,热衷于当子女的“差评师”。

以为自己发表的就是真知灼见,用带刺的语言说着子女这不对、那不好。

沉浸在自己的认知里,满足了打压子女的快感,凸显着身为“过来人”的优越。

02

你会发现,现实生活中这类父母比比皆是,从来都不肯为自己的孩子送上一句简单的夸赞。

只喜欢否定、打击孩子,什么事都能泼冷水,并把这项技能运用得炉火纯青。

比如说,有女生买了个2米长的大柜子,没找任何人帮忙,自己就安装好了。

兴致勃勃地拍照跟妈妈分享这种成就感,结果,妈妈却说:

“有男孩帮你才叫本事,自己弄叫可怜。”

女生当场被气哭,自己所有的努力都被一票否决,仅仅因为没有顺从母亲的心愿,赶紧找个男朋友。

比如说,有人给妈妈买了条黄金项链,是一只小兔子看月亮形状的,特别好看。

结果妈妈收到后直接让她退掉:“不好看,丑,我不喜欢,现在没人带黄金”。

言语犀利得像是跟孩子有什么深仇大恨:“没档次,我连看都不想看,你的审美观太差了。”

“低级,一点成熟感都没有。”

并一直催着孩子退货,还说:“不退我就扔掉。”

可能有些父母,说这些并不一定带着恶意,他们只是习惯于站在一种长辈的姿态,否定孩子的努力、审美和一切价值观。

并苦口婆心地劝导:“打击你、否定你,是因为爱你,是为了你好。”

但事实上,这种“爱”,可能会给心智不够成熟、没有建立起稳定自尊的孩子,造成巨大的伤害。

就像心理学家苏珊·福沃德在《中毒的父母》中说:

来自父母的打击,所造成的伤害效果不止是当下,它贯穿岁月,像一根针一样深扎在子女的心头。

多少价值观尚未成熟的小孩,根本分不清父母的评价究竟是客观现实还是主观臆断。

在父母长年累月的打击式教育中,渐渐地开始习惯自我批评和否定,觉得自己一无是处。

03

知乎上有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有的精神科医生不喜欢搭理年轻抑郁患者?”

点赞最高的回答是这样的:“去北医三院隔壁挂号大厅呆半天就知道了。”

“你怎么不会插卡?”实际上孩子正在插卡,机器显示读取成功。

“把钱拿出来。”实际上孩子已经正在拿了。

“卡没放正。”放不放正影响什么呢?

“收据你折它干嘛?”

“把衣服帽子放正。”

“都说了XXX”、“你为什么不XXX?”

这些句子在医院里简直太常见了,孩子每做一个动作,都会迎来一句“指导”。

每一个动作都会被说,而且所有的事情都是无所谓不分对错的小事。

所以这些年轻人抑郁,谁该看病?

答主只呆了半天,就见到了4个家庭,都是这样的对话形式。

而精神科医生呢?一天得见多少个这样的?

医生看不到真正的病人,真正该去挂号的人,只是站在那里说:“我就是把TA照顾得太好了。”

医生敢说什么?又能说什么?

孩子每说一句话、每做一件事,都会被父母各种评价、指责、贴标签。

久而久之,孩子觉得自己多做多错、不做才不会出错、不会被骂,最后干脆再也不尝试。

04

这种心理状态,在心理学上有个专业术语,叫“习得性无助”。

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在1967年用狗做了一项经典实验。

起初,他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以难受的电击。

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刚开始每次电击的时候,狗都在笼子里到处乱窜。

多次实验后,赛利先把笼子的门打开了,再按响蜂音器,准备电击。

这时候,狗不但不逃跑,而且不等电击出现,就先倒在地上开始呻吟和颤抖。

狗本来可以主动跑出笼子的,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

那些在打击式教育中长大、总是被父母习惯性否定的孩子,不也是如此吗?

更糟糕的是,当一个人陷入了习得性无助的心理,就会从3个角度来进行错误的归因:

个人(Personal):他们也许会将自己投射到问题上,认为什么都是自己的错。

普遍(Pervasive):他们也许会认为,问题影响了生活中的所有层面。

永恒(Permanent):他们也许会认为,问题是永远不可能被改变的。

不断被打压的孩子,长大后可能会轻易因为别人一句话,就全盘否定自己。

喜欢过度自省、自我攻击,把对自己的负面评价奉为真理,并且习惯性地对一切持有悲观视角。

05

记得之前有段时间,谷爱凌的妈妈鼓励和夸赞自己孩子的评论截图,在网上刷屏了。

刷屏的原因是,很多人感到心酸:“我的父母从来不曾对我说过这样的话,哪怕一次。

“你是我的骄傲,也一直激励着我。”

“我怀上你的那天开始,我的生活就永远地改变了,在通往美好的路上一路狂奔。

你带给我力量与喜悦,拓宽我的眼界,是你让我明白爱的意义。”

“你简直是妈妈的梦中情孩!无法用语言形容我多么为你骄傲。”

多少人终其一生,都在寻求着来自父母的认可。

那些被无条件喜欢、在充满肯定和鼓励的环境中长大的小孩,该有多幸福啊。

希望能有越来越多的父母,学会尊重孩子,不要当孩子的“差评师”。

也希望那些陷入了习得性无助的孩子,能够摆脱父母负面评价对自己的影响,建立起稳定的自尊。

要知道,我们还有漫长的一生,可以治愈童年时期那个被否定的自己。

共勉。

作者:小椰子,个人成长领域作家,全网粉丝量破100万。关注我,用独特视角解读社会事件,陪你一起每天认知升级。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8

标签:都会   插卡   连衣裙   子女   阴影   童年   无助   父母   医生   评价   妈妈   女生   孩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