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力1万对50万,这北平城无人能守住,朱棣:自有办法取胜

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逝于南京,传位于皇太孙朱允炆,年号建文。朱允炆继承大统时只有21岁,权力不稳,特别是几个正值壮年的藩王叔父,统兵在外,时刻威胁着他的皇权。朱允炆决定削藩,巩固他的权力,周王、代王、齐王、湘王等先后或被废为庶人,或被杀,一时间诸王惶惶不安。

建文帝决意“削藩”

随着削藩的矛头直指燕王,朱棣在军师姚广孝的建议下起兵“靖难”。朱棣以800亲兵起事,随着北平旧部来投,连战连捷。建文帝派出曹国公李景隆,统领五十万大军,准备一举平定燕藩。

定下险计,坚守北平,大宁借兵

面对来势汹汹的五十万大军,此时北平城内只有数万守军。如果只是拒城坚守,李景隆拥有南方广阔腹地资源的支持,北平一座孤城,定无胜算。朱棣将目光投向了北方的大宁,朱元璋的十七子,被封为宁王的朱权驻守于此。朱权手里有八万甲兵,麾下的朵颜三卫多是由骁勇善战的蒙古人组成。朱棣定下了自己前往大宁,向宁王“借兵”,由世子朱高炽守卫北平,等待他带军归来的策略。

燕王朱棣和“黑衣宰相”姚广孝

这是一条险计,因为留给朱高炽的兵马仅有一万人,朱棣带着剩下的兵马秘密去往大宁。城外五十万南军人喧马嘶,鼓声雷雷,以1万敌50万,按常理这座北平城毫无守住的希望。

万一城破,朱棣的老婆孩子就都成了俘虏,即使朱棣借兵成功,他也失去了根据地,只能在各座城池之间游离,没有粮草接济,兵败被灭只是时间问题。可以说这是朱棣的背水一战,将自己的后背交给了世子朱高炽。

燕世子城头督战,曹国公犹疑不决

朱棣敢于只留下一万人防守北平,在于北平原是元朝大都,城高池深,想要破城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只要朱高炽守到他带兵回来,他们就有了决一胜负的资本。

世子朱高炽带子驻守城楼

朱棣一离开北平,朱高炽便带着长子朱瞻基住在了城楼上,对着众将士说:“如果北平城破,我与此子同众将士共存亡!”,顿时士气大振。朱高炽年轻,缺少守城经验,但老将顾城身经百战,虽然顾城是南军的降将,但是朱高炽对其信任有加,给他赋予极高的权力,由其直接调度北平的军务。

李景隆与朱棣年少时曾一起在北平参与对北元的作战,朱棣对李景隆说过如果北平被围,应当率骑兵出城,游击敌军。为此,李景隆一直不敢全力攻城,生怕朱棣突袭,等到他发现朱棣已率军前往大宁时,已经错过了最佳攻城时机。

北平城墙变成冰城墙

此时北方正值寒冬,朱高炽瞅准时机,命人向城墙浇水,一夜过后,城墙便变成了冰墙。南军久攻不下北平城,本就士气不振,现在面对这一堵冰城墙,更是没了攻城的信心。

城破在即,燕王率大军及时来援

虽然李景隆犹疑不决,屡屡失去攻城良机,但是城内只有一万守军,随着南军的持续攻城,守城人数不断减少,甚至燕王府中家丁妇孺都上城应战。

形势一度十分危急,在南军的猛攻下丽正门、顺城门、彰义门都险些被攻破,燕军拼死抵抗,艰难守住城门。此时如果朱棣还不能率援军来救,北平城恐怕就守不住了。好在朱棣成功从宁王处“借到”八万兵马,率领十几万军队出现在北平城下。

南军攻打北平城门

李景隆本就不具备帅才,只是承袭父荫明朝开国大将李文忠的公爵,才让他领兵。反观朱棣,多次深入大漠,对北元作战,实战经验丰富。李景隆也深知自己领兵才能不及朱棣,将心不稳,兵士便成一盘散沙。燕军得新胜,兵强马壮,再加上守住了北平,士气如虹。

因李景隆和朱棣是旧识,年轻的时候经常在一起玩,建文帝虽任用李景隆为大将,但是心中仍存疑虑,不敢过分放权,经常下诏远程指挥战斗。战机往往稍纵即逝,将在外还要受君命限制,用兵显然就跟不上战场节奏的变化。

燕王及时“借兵”回援

两军决战,燕军虽然人数处于劣势,但朱棣带头冲锋,燕军个个以一当十,杀的南军节节败退。混战中,李景隆中箭负伤,引残部败退。最终,燕军不可思议的获得了北平守卫战的胜利。

结语

这一战是朱棣孤注一掷的一战,是他起兵路上最险的一战,在军事史上也是以少胜多的经典案例。自从北平守卫战后,南北两军的主动性就发生了转变,北军由防御转换为向南进攻,南军则转入了防御阶段。

在建文帝这边,同样是削藩,相比汉武帝的“推恩令”,兵不血刃就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具有极高的政治智慧。而建文帝选择的是直接对藩王下手,不是杀就是贬,逼得藩王无路可走,只能起兵反叛。

一南一北两位君王,在临大事做关键决策的时候,所选择的不同路线,可能冥冥之中就决定了最后的结局。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2

标签:北平   大宁   南军   世子   燕王   兵马   兵力   城门   士气   城墙   大军   守住   办法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