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钉子户张新国:索赔6套房和1亿,霸占马路中央14年,结局如何

他是“上海最牛钉子户”,只因在拆迁时不满足于政府开出的补偿条件,便霸占道路中央14年。

期间,不乏市政领导找他谈话,可奈何他就是不改主意,甚至嚣张扬言:

“要是不给我6套房和1个亿现金,谁都别想动老子一砖一瓦!”

然而,14年过去后,他竟主动“投降”,在政府开出的补偿条件毫无变化的情况下,欣然签订拆迁协议,毫无怨言地搬离此地。

那么他为何会突然改变想法?这14年间又究竟发生了些什么?

拖了14年的搬家

故事的主人公名叫张新国,是个家住上海市松江区的成功人士,更是十里八乡出了名的“老顽固”。

当年,他所在的村子被政府规划拆迁,张新国为了给自己多争取点儿利益,愣是拒绝了政府开出的“赔偿4套居民住房”的条件,转而提出需要6套房和1亿现金。

不出意外,这不会被答应,但张新国并没有放弃,甚至哪怕他的事迹被各大营销号争相报道,被无数网友指着鼻子大骂,他也不改变主意。

原以为事情会被一直这样拖着,但万万没想到,转机即将来临。

2017年9月15日,张新国居然主动要求搬家,走之前跪求政府赶紧将他的房子拆掉。

听到此言,政府工作人员直接愣在原地。

要知道,彼时政府方面给出的拆迁补偿和原来一样,丝毫没有改变,这与张新国的要求颇有出入。

然而,此时他却毅然决然的改变了主意,这不禁让人深思,他背后究竟隐藏了什么阴谋?

小洋楼“永远的神”

这一切还得从上世纪70年代末期年说起,那时上海还不算很发达,张新国家就住在上海市松江区的九亭镇。

这年,他凭借自己的努力,在公司闯出一片天地,薪资不老少,存款几十万。

因此在张新国结婚后,便自己出资盖了一栋2层的小洋楼,这在当地很是风光。

不久后,妻子诞下一儿一女,他便决定,让儿子女儿和自己的岳父岳母一同居住在小洋楼里。

刚开始的时候还好,但随着一双儿女渐渐长大,二层小洋楼根本不够一家人住。

彼时,恰巧儿子和女儿同时准备结婚,婚后儿子儿媳、女儿女婿都蜗居在自己家,生活空间愈发拥挤。

张新国便萌生了要将小洋楼扩建的想法。

说干就干,在全家人的努力和张新国豪迈出资30万的前提下,一个更大的3层小洋楼拔地而起,它足足有300多平米,楼高10米有余。

竣工之日,街坊四邻纷纷前来参观,他们无一例外的夸赞张家人有头脑、了不起。

在大家的夸赞下,张新国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在他眼里,自己的下半生会在小洋楼中幸福度过。

但万万没想到,一份文件的出现,彻底打破了张家人美满的生活。

当拆迁大队遇上顽固分子

时间一转来到2003年,随着开放的浪潮越来越猛,整个上海被国家列为重点城市。

在大势所趋下,上海市政府决定,拆除松江区九亭镇的所有居民用房,将此地建成承接郊区与市区的大公路。

在当时,大多数人一听到“拆迁”二字可谓是两眼放光,毕竟拆迁后政府机构补偿的钱无异于是一夜暴富,张新国也不例外。

在他看来,自己那300多平米的大楼房,怎么着也能分到比当地人更多的补偿,这样就能再盖一处更大的别墅了。

因此,他急忙托人询问政府规定的拆迁政策。

不问不知道,这一问可把自己埋进了难题堆里。

根据上级领导的规定,此次核算补偿金额时一律按照宅基地面积计算,核算赔偿房产时按照男丁的数量计算。

这本无可厚非,但对于张新国来说并不是个好消息。

原来,张家宅基地的面积本身只有160平米,在张新国盖房时,他不自觉的往四周多扩大了将近150平。

按照国家政策,这150平并不属于张家,也就不在补偿范围内。

再加上他只有一个儿子,这就意味着只能分到一大一小两套房子,和多子女家庭补偿的一套过渡房。

这让张新国很不是滋味,毕竟要是按照政府的规划,自己耗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修建的小洋楼,在拆迁后就一定会得不付出。

于是乎,张新国便想着找找相关领导,请求他们能给涨点赔偿。

然而,事情哪有他想的这样简单?

2003年夏天,张新国拿着宅基地证和多子女家庭证明先后咨询了政府和片区承包商,请求他们多分给自己一套房子,以供女儿住,但得到的结果依旧只有:不可能!

起初,相关工作人员耐心的向张新国解释相关政策,但他可是块“硬骨头”,油盐不进,不听劝阻。

到后来眼见张新国仍不松口,工作人员便也开始“摆烂”,任由他在政府门口挂横幅大闹,也绝不会答应他的要求。

听说,开发商还在一气之下表示:拒绝承认张家宅基地证。

这就意味着,张家在拆迁后,一分钱也拿不到。

相关机构的这种处理态度彻底惹火了张新国,以他那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倔脾气,决定跟拆迁大队耗下去,来个鱼死网破。

为此,他还放狠话称:

“没有个6套房和1亿补偿款,谁都别想动老子一砖一瓦,老子还就不搬了。”

难不成拆迁工作因此而终止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其实,全国各地的拆迁工作中都会遇到这种顽固分子,但政府表示:绝不可能妥协。

毕竟要是满足了张新国的要求,对于其他拆迁户来说,非常不公平。

但是此时铺设公路、连接市区和郊区的工作已经刻不容缓,既然张新国一家人不肯让步,那就只能撇开张家房屋,直接进行建设。

于是乎,一场专门针对张家人的“暴风雨”即将来临。

骑虎难下

2004年后,除张新国一家人外的所有松江区九亭镇住户全部搬离,拆迁工作就此开始。

一开始,张新国还沾沾自喜道:“就我不用搬,政府不敢惹我。”

但令他没想到的是,这哪是政府不敢惹他啊,这纯纯是他给自己找麻烦。

在拆迁工作刚开始的时候,整片村尘土飞扬、“咣咣”拆房子的声音延绵不绝,别说窗户了,张家人是连门都不敢出,生怕一不小心被废墟掩埋。

当然,在这属于施工现场的正常现象,张新国也没怎么往心里去。

在他眼里,只要施工期结束,一切就都没事了。可事情哪有这么简单?

随着时间的流逝,拆迁结束,一条宽敞的公路赫然出现在人们眼前。

只不过,在马路的正中央,张家小洋楼孤傲的“拔地而起”,周围没有任何建筑物。

一时间,此地成为松江区的“著名打卡景点”,那些不熟悉路况的车辆在路过张新国家门前时,总会不自觉的咒骂一句:“谁那么缺德,居然把房子建在大马路中央。”

当然,对此张新国并没有当回事,毕竟这又没影响到张新国的正常生活。

要说被人咒骂还能忍,那么让张家人最忍不了的便是生活的不便。

此地就张家一户需要用水用电,随着九亭镇的拆迁,小镇之前用水用电线路也全部被毁。

为了能正常生活,张新国不知道跑了多少趟,找了多少个部门,更不知道赔了多少笑脸。

不仅如此,这条公路建成后,随着车流量愈发增多,鸣笛声、吵闹声也越来越多,张家人整日被折磨的睡不好觉。

听说,张新国那患有心脏病的岳母还因为家门口鸣笛声太吵,导致心脏病复发,不幸离世。

更为恐怖的是,张家经常莫名遭遇车祸,几近家毁人亡。

原来,按照政府的规划,这条公路原本是双向四车道,但由于张家小楼的存在,导致能被使用的只有两条车道。

平常时日还好,一旦到了早晚高峰,亦或者是半夜后,张家小楼就成为一个“碍眼”的存在,说不定谁就会不小心撞上去。

就算能够避开楼房,在车流量巨大的情况下,张家人也根本出不了门,毕竟谁也不想刚打开家门就被车撞吧。

长期的生活不便导致张家人彻底离心,自2008年后,张新国的妻子、儿子一家、岳父、女儿一家便先后搬离张家小楼,只剩张新国一人固守原地。

其实,他也曾后悔过,在一次媒体采访中,张新国曾表示,自己坚守这么多年,早已看淡了赔偿数额,只是想争一口气,求得相关领导的赔礼道歉。

殊不知,由于张新国之前的态度过于恶劣,相关机构对他拒不拆迁一事也表现得非常冷淡。

此时,张新国已然骑虎难下,进也不是、退也不是。

解决之道

时间一转来到2016年,随着上海的逐步发展,张家小楼的存在已然成为笑柄。

中央政府决定,派遣专员陆辉去劝说张新国,试探他的口风,看看他愿不愿意搬迁。

要知道,早在五六年前,陆辉就听说过“张新国”的事迹,这个是个难缠的人,他提出的要求无比过分。

因此,当陆辉见到张新国后,他并没有首先提拆迁一事,而是与其聊家常。

期间,陆辉了解到在长期的高噪音环境中,张新国已然患上心脏病,因此他劝谏张新国称:

“老哥,我知道你在赌气,但无论如何,身体才是最重要的······”

起初,张新国打心眼里瞧不起政府工作人员,但随着他与陆辉慢慢交心,他终于意识到:自己错的是如此彻底。

终于,在2017年9月15日,张新国在耗费了14年光阴后,最终败给现实,在拆迁协议书上欣然签下了自己的名字,决定搬家。

政府看到拖延了14年的事件有所转机,也逐渐松口,表示会按照14年前谈好的赔偿条件那样,一分不少、一套不差地赔给张新国。

同月底,伴随着拖拉机的轰鸣声,屹立数十年光阴的张家小楼轰然倒塌。

当时,现场围观群众集体拍手叫好,张新国也坦然对政府致歉。

至此,轰动全国的“上海最牛钉子户”一事尘埃落定,如今张新国悠闲地在家看起了孙子,一家人重归于好,生活幸福且美满。

结语

征地补偿,这本身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但张新国绞尽脑汁,与政府“对抗”,想要多分得一些利益的行为实属不可取。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0

标签:套房   松江区   上海   车流量   宅基地   钉子户   心脏病   马路   工作人员   家人   结局   儿子   女儿   房子   公路   条件   中央   时间   政府   张新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