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说被杀,有说出家,天才诗人骆宾王到底是怎么死的?

#头条创作挑战赛#

初唐四杰之骆宾王

PART 04




01



献诗《帝京篇》之后,或许是裴行俭打过招呼,或许是有诗才加持,骆宾王又升职了,他调任明堂县主簿。


明堂县属于京县,级别较高,所以他的品阶也升了两级,从正九品上提至从八品上。公元666年之前是没有明堂县的。由于京都两县“户口盈积,市狱殷繁”,为了能够改变“东西两县,官曹尚少,在於抚字,事或难周”的局面,唐朝于666年析分长安县置乾封县,析分万年县置明堂县,。


可惜,骆宾王没做多久便遭母丧,他要守27个月的孝。等期满归来时,已经是仪凤三年(678)了。这一年吐蕃战局不利,李敬玄将兵十八万与吐蕃将论钦陵战于青海之上,兵败,工部尚书刘审礼为吐蕃所虏。他的第二个儿子易从自缚前往吐蕃赎父,但等他到的时候刘审礼已经病亡了。刘易从悲伤不已日夜嚎哭,哭的吐蕃人心肝俱颤,便同意归还刘审礼尸首,刘易从赤着双脚把尸体背回。


02


这番人间惨剧远在京城安稳度日的骆宾王是无法亲见的,守孝期满后,他重新上岗,位置从明堂主簿换到了长安主簿,倒也顺当。


这个时期李治的风疾日益严重,曾于675年一度想要禅位给武则天。武后嗅到了问鼎巅峰的良机,便加紧组建自己的势力,召集了大批文人学士,大量修书,并且密令这批学者参决朝廷奏议,以分割宰相的权力,时称“北门学士”。


朝堂的血雨腥风其实影响不到骆宾王这个升斗小吏,但他还是出事了。关于骆宾王的牢狱之灾,素有争议。有版本说他是升任侍御史直言讽谏而得罪武则天才获罪的,结合唐朝官场惯例及各类史料来看,此说水分极大。


一方面,唐朝廷有殿中侍御史和侍御史两个职官,前者从七品下,主要工作是掌殿廷供奉之仪式。从骆宾王以往的履历来看,他升迁到这个职位的可能性最大。但是话说回来,你一个纠察仪容仪表的督察官,根本没有机会面圣谏言的,好伐!而侍御史这个职位官从六品下,它掌“纠兴举百官、入阁承诏、知推弹公廨”等事,实则权力较大。这一时期,在朝中担任侍御史的是大名鼎鼎的狄仁杰,那时的他正忙着磨刀霍霍整顿朝纪呢。


另一方面,如果骆宾王担任过侍御史一职,应该算是朝中要臣了,按理说武则天垂帘听政多年肯定见过他。可是当武则天看到他的《为徐敬业讨武曌檄》一文时,激赏之下还问过何人所作,有人说是骆宾王所写,武则天还曾感叹:“有如此才,而使之沦落不偶,宰相之过也!”可见,武后之前是不知有此人的。


因此个人比较倾向《旧唐书•骆宾王传》里的说法,他是在长安主簿或者殿中侍御史任上获罪的。当时武后夺权排除异己,骆宾王个性耿直估计有啥言行得罪武后亲党。便被按了一个“落魄无行,好与博徒游”的罪名,而有此铁窗一游。


03


随着高宗李治身体每况愈下,武则天的夺权大计也日益紧锣密鼓。调露二年(680),八月二十二日,废太子李贤,第二天立英王哲(原名显)为皇太子,改元永隆,赦天下,大酺三日。


皇子们的悲伤骆宾王看不见,老百姓的狂欢他肯定知道,因为他遇赦释放了。


出狱之后,他倒是没有失足人士的失业困境。先是短暂的出使辽西一带,诗作《海曲书情》《远使海曲春夜多怀》以及《与博昌父老书》一文均可佐证。之后再上任临海县丞,正九品上,一下子掉了两级。郁闷是肯定郁闷的,你看他在临海的时候诗作题为《久客临海有怀》,可见是多么的度日如年。


我们不知道他是什么时候辞职的,只是从他诗作《陪润州薛司空丹徒桂明府游招隐寺》《秋夜送严五还润州》中可见,当时徐敬业已经在扬州有所谋画,因他招募,骆宾王方辞临海县丞一职,后到扬州路徐敬业府为府属。


04


朝堂之上,随着李治去世,武后夺权已经进入白热化状态,684年,她废掉刚上岗没多久的李显为庐陵王,立李旦为帝。同年九月,扬州徐敬业等以扶持庐陵王为号召,在扬州举兵反武,十多天内就聚合了十万部众。


这个徐敬业来头不小,他爷爷是三朝元老被赐国姓的司空李勣,李勣死后子孙恢复本姓“徐”。骆宾王再次出现在大众视野是以徐敬业谋臣的身份撰写的那篇檄文,其中那句“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让武则天激赏不已。


他和徐敬业有交集应是在他服刑前后,当时徐敬业两兄弟也因事获罪,或许他们是在御史台的大牢里结下的深厚友谊。这些人自认为是一帮被朝廷抛弃的人,心怀不满。恰逢废帝事件,于是便以勤王为由头聚集扬州、揭竿而起。可惜爷爷战绩卓著并不见得孙子就能领兵作战,十一月,徐敬业便兵败被杀了。


05


关于骆宾王的结局,坊间演绎的版本真是很多。有说他遁隐乡间做了和尚且活到90余岁。也有说他栖身灵隐寺做了高僧的,这个版本最为有板有眼,还以著名诗人宋之问为证。其实最荒谬的证据便是宋之问,骆宾王曾经与宋之问的父亲宋令文同事。或许因为同好诗文,他和小辈宋之问交往甚多,常有诗文酬唱。试问两人如此熟悉,即便容颜苍老,宋之问也不至于对面不识。



所以,骆宾王的结局定是非常不好的。杜甫的爷爷杜审言死后,生前好友宋之问为他写了祭文《祭杜学士审言文》,文中提到王、杨、卢、骆时,有说“骆则不能保族而全躯”,可见骆宾王造反得到的是身首异处且累及全族的下场。这与《新唐书•李勣传》中关于徐敬业的结局也较吻合,书中称:


敬业与敬猷、之奇、求仁、宾王轻骑遁江都,悉焚其图籍,携妻子奔润州,潜蒜山下,将入海逃高丽,抵海陵,阻风遗山江中,其将王那相斩之,凡二十五首,传东都,皆夷其家。


宋之问与骆宾王关系亲近,他的这篇杜审言祭文写于公元708年,是现存关于骆宾王结局的最早记载,因而其“不能保族而全躯”之说,最足为信。


7岁成名,薄宦数十年,一生勠力上行,最后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骆宾王这一生浩浩荡荡,倒也当得起一句“不负平生气”。


—— —— 未完待续 —— ——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1

标签:吐蕃   身首异处   祭文   明堂   扬州   诗作   御史   唐朝   敬业   诗人   天才   结局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