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代汉,是谁灭了他的新朝?浅论汉朝各地豪族的影响力

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引言

西汉末年,土地兼并和农民奴隶化日益严重,王莽拉拢权贵建立新朝,这虽然是大势所趋,但因为并未解决矛盾,反而让局势恶化,导致天下反莽。

除了因不堪压迫而起义的农民外,最先反莽的乃是“郡国豪杰”以及王莽的身边人。

但在推翻王莽“新朝”的行动中,起重要作用的却是各地豪族武装集团,他们瓦解了王莽政权的社会基础,是新朝覆灭的核心原因。

一、反莽的各方力量

王莽之所以能建立新朝,就是因为西汉末年社会动荡,但新朝建立后,这种不安并未有效解决,反而到了后期,社会矛盾愈加激烈,致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对王莽的统治。

在社会上反抗王莽的力量主要有四种,每一种都不容小觑。

第一种是由那些受苦受难的流民组成的武装力量。

农民在王莽“新政”改革中,并未得到任何好处,反而倍受剥削,破产流亡,成了流民。《汉书》记载:

“民摇手触禁,不得耕桑,徭役烦剧,而枯旱蝗虫相因。......吏用苛暴立威,旁缘莽禁,侵刻小民。富者不得自保,贫者无以自存,起为盗贼,......于是青、徐、荆楚之地往往万数。……及莽末诛,而天下户口减半矣。”

破产失业的流民对反莽行动最为积极,他们在死亡线上挣扎,不得已才用暴力的形式争得生存权利。

第二种是刘氏宗室。

刘氏宗室经过西汉200余年的发展,新朝时期已有十余万人的规模,其中有位高权重的贵族,也有已经成为平民百姓的普通人。

王莽掌权后,对刘氏族人大力打压,他将刘氏的22位诸侯王、181位王子侯剥爵夺官。《后汉书》注:

王莽时,诸刘抑废,为郡县所侵。

为求自保,尚有实力的刘氏宗室自然要起身反抗。

这股力量因为号称正统,所以对王莽的统治有极大的影响。

第三种是官僚士大夫组合。

这里主要是指没有宗族背景的官僚和士人。

王莽代汉时,就遭到一部分士大夫的反对。公元7年,东郡太守翟义举兵反莽。22年,刘歆和卫将军王涉合谋除莽,事泄未成。《后汉书》记载:

“(欧阳歙)歙既传业,而恭谦好礼让。王莽时,为长社宰。更始立,为原武令”。

“王莽末,盗贼纵横,攻没郡县,(夏恭)恭以恩信为众所附,拥兵固守。”

第四种是豪门大族。

汉朝因为察举制的原因,地方豪族的势力得到迅速发展,“郡国处处有豪杰”是当时社会的常态。

豪族与国家权力结合日益密切,是国家管理社会的基础力量,这股势力甚至能够左右朝廷的政治、经济等领域。《汉书》有云:

“......豪富民多畜奴婢,田宅亡限,与民争利,百姓失职,重困不足。”

综上可知,流民之所以反对王莽统治,大多是因为饿肚子。

王莽统治时期,社会爆发饥荒,关中和关东地区更是天灾人祸频繁,整个社会都处于危机四伏的状态。

百姓本来就因为饥荒的原因,日子过得很苦,再加上王莽为了大肆敛财,对百姓横征暴敛,导致无数家庭妻离子散,在死亡线上痛苦挣扎。

万般无奈之下,这群老百姓才揭竿而起。

最早反对王莽的流民起义在居摄二年(公元7年),此时王莽摄政,行皇帝之权。

关中长安地区的农民赵明和霍鸿等人,凭借着一腔勇猛杀死当地官吏,随着起义人数越来越多,最后竟有十多万人。

到了新朝末年,社会上已经形成了几大流民集团,这些流民团体是反抗王莽统治的主要力量之一。

可流民与豪族、士人之间有巨大差距,虽然流民起义相对频繁和广泛,但比较盲目和零散,一般很难形成统一的反抗活动。

王莽对这些流民也并不重视,认为他们是一群乌合之众。

刘氏宗室的反抗则与流民不同,因为他们代表着正统。

不过也是因此,刘氏宗室遭到王莽极力打压,除了削爵罢官的,甚至还有部分刘氏族人被强制改姓,沦为平民。

王莽的做法自然引起了刘家人的反抗,安众候刘崇在南阳最早起事,虽然很快就被王莽镇压,但也给后续刘氏族人的反莽事业起了个头。

后来的刘氏族人中,就有刘演、刘玄、刘秀等人。

至于官僚士大夫的反抗势力,则是指那些没有宗族背景的官僚和士人。因为无法忍受王莽的统治,这些官僚士人组织或者参与武装集团。

最后便是豪族武装集团的力量。在西汉后期,豪族武装势力逐渐发展,权力的欲望导致豪族也向往万万人之上的位置,他们的势力在社会各领域中都有影子。

其实西汉末期的动荡,也与豪族的壮大有关。

他们兼并农民土地以及将贫民划为私人奴隶,后来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把百姓本来就少的财富压榨的越来越少。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中,王莽深知自己不取得豪族的支持,就无法登上皇位,所以早期王莽借助了豪族的力量,可在登上皇位后,他又开始忌惮豪族的势力了。

王莽执政时,施行了大量的改革政策。

“更名天下田曰王田,奴婢曰私属,皆不得买卖。”

同时,王莽又实行六管,目的是限制豪族的兼并掠夺行为。

改革影响了豪族的利益,因而遭到各地豪族的强烈反对,进而引起了他们的反抗。

前文说过,豪族的影子早已渗入社会各个领域,王莽对其施行打压政策,立刻加剧了社会的不安。

豪族为了反抗王莽,一部分人用辞官等形式消极抵抗王莽的统治,他们辞掉官职,不再出仕,并且不与王莽的政权有任何合作。

而另一部分人则是采用武装斗争的形式反抗王莽。据史料记载“郡县大姓各拥兵众”,说明很多豪族是养有士兵的,他们随时可以武装反抗。

二、不同地域的豪族反抗力量

在四种反莽力量中,最主要的就是各地域豪族的反抗力量。

最初豪族只是以消极的形式对抗王莽的政权,可随着和王莽之间矛盾的越演越烈,各地豪族逐渐变成了武装反抗。《后汉书》记载:

“是时海内豪杰翕然响应,皆杀其牧守,自称将军,用汉年号,以待诏命,旬月之间,遍于天下。”

在两汉交替之间,中原境内几乎遍地都出现了反抗力量,豪族反对王莽的统治也逐渐表现出地域性的特点。

根据《两汉之际各地豪杰起事表》可以知道,豪族的反抗力量大体分为以下六个地区:

第一个是关东地区。

关东地区豪族发展最快,数量也是最多的,所以势力很大,与朝廷的统治联系十分密切。

关东地区的豪族最先起兵的是东郡太守翟义,翟义是汝南上蔡人,他的父亲曾经官至宰相。翟义认为自己家族蒙受汉朝的恩惠,应该为国家讨伐王莽,安稳社稷。

翟义起兵后,引来数万人追随,不过因为没有作战经验,很快就遭到了王莽的镇压。即便如此,还是为之后的豪族反抗王莽带来示范作用。

关东地域的豪族反抗势力很多,最主要的就是位于山东地区的吕母、张步等人。

吕母拥有百万家产,聚众数千人。

关于吕母的出身一般有两种说法,第一种是说吕母是当地大姓,富豪之家;另一方面认为吕母并不是什么姓氏,而是吕氏的女主人。

“子为县吏,犯小罪,宰论杀之。吕母怨宰,密聚客,规以报仇。”

但无论吕母的身份如何,都无法影响她在反抗王莽时做出的贡献。吕母失败后,她的手下大多加入了赤眉军。

相比较吕母的势力来说,张步的势力就比较大了,很多豪族都加入他的起义军,是东汉初年的地方军阀之一,《后汉书》中提到:

“时张步兄弟各拥强兵,据有齐地。”

相比较山东来说,河北地区的豪族势力发展更加迅速,势力也相对强大,他们以王朗为核心,形成了庞大的豪族反抗力量。

在南阳、汝颖地区,主要以刘秀等人为核心的武装力量,刘秀出身宗室,在众人中很有地位。再加上刘秀的家族人脉很广,所以在当地形成了强大的势力。

他们利用族人联姻的力量,获得了大量的支持,比如刘秀就迎娶了南阳新野豪族阴氏的女儿,把两个家族牢牢联系到了一起,在后来击败王莽的战役中占据了决定性作用。

第二个是关中地区。

和关东地区一样,关中地区也是豪门大姓的云集之地,毕竟这里是政治的中心,所以反对王莽的团体也更多,受到翟义影响,当地豪族纷纷揭竿而起。

《汉书·翟方进传》中提到:

“初,三辅闻翟义起,自茂陵以西至汧二十三县盗贼并发,赵明、霍鸿等自称将军,攻烧官寺,杀右辅都尉及斄令。”

这都是在说关中地区的豪族起义,他们武装反抗王莽,对其势力的瓦解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三个是西南巴蜀地区。

虽然巴蜀豪族的武装力量并不如关中和关东地区多,但还是有一些团体较有名气,其中就包括公孙述集团。

公孙述是扶风茂陵人(今陕西省兴平市),虽然不是巴蜀人,但他是在巴蜀豪族的支持之下起事,他依托手下的力量自立为蜀王,这对王莽的统治又是一记重击。

第四个是西北地区。

西北地区因为地处偏远,起义的力量主要集中在几个豪族势力强大的郡县,主要包括天水隗嚣集团和安定卢芳集团。

隗嚣集团是典型的豪族集团,由陇西十六家大姓组成,这些人就是他们的主要力量,拥有私人武装力量。

卢芳是安定三水人(今宁夏同心),他在三水等地方豪杰的支持下称王,割据一方势力,是典型的豪族武装集团。

第五个是北部边郡。

自从汉宣帝到汉末时期,北部边郡地区出现了长达六十多年的和平时期,这样的和平让当地的豪族得到了稳定的发展,成为一股无法忽视的力量。

王莽末年,北部边郡出现了很多豪族起义,比如彭宠集团。彭宠本南阳豪族:

“父宏,哀帝时为渔阳太守,……有威于边”。

王莽摄政时“诛不附己者,宏与何武、鲍宣并遇害”

王莽末年,彭宠弟弟造反,彭宠惧诛,逃至渔阳,投靠父亲属下的故吏,后来被任命为渔阳太守,他利用这里的势力,开始举兵反抗。

第六个是长江以南区域。

在秦汉时期,长江以南是一个边缘区域,因为那里生活了很多少数民族,所以开发较晚,经济相对落后,豪族发展更是缓慢。

即便如此,到了王莽末年,还是出现了一些豪族反抗王莽的割据力量,其中主要就是刘梁、刘信等人,但因为他们出自刘氏宗族,所以很多人不认为他们属于豪族集团。

结语

综合前文所述,王莽末年,处于各地的豪族集团都出现了反对王莽的行为,而且多数集中在关中和关东地区。

因为各地域的豪族发展水平不同,再加上他们想要的利益不同,所以不同的豪族大姓在反抗王莽的统治中占据了不同作用。

关中和关东地区的豪族主要表现在作战方面,他们可以真刀真枪的和王莽的部队打仗,当时的几大主要战役都是由关中和关东的豪族集团完成的。

西北方面,北边边郡和长江以南地域的豪族集团因为相对比较少,再加上他们地处偏远,远离政治经济中心,所以他们在和王莽斗争中,主要负责诛杀郡县的官吏,逐步瓦解王莽的政权。

各地的豪族起义虽然作用不同,但各有各的作用,所有的目标不谋而合,使王莽失去了社会基础,逐渐失败。


参考文献:

《后汉书》

《汉书》

《秦汉史》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3

标签:王莽   豪族   郡县   后汉书   流民   宗室   汉朝   势力   影响力   力量   地区   集团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