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朱棣的武装大太监,靖难功勋、七下西洋,结局让人感慨

三保恣貌才智,内侍中无与比者,臣察其气色诚可任。 ——袁忠彻评价郑和

提到古代的太监,我们的第一印象大概是作恶多端、阴险狡诈,比如秦朝的赵高、东汉的张让和明末的魏忠贤,他们祸国殃民、残害忠良被后世所唾弃。


诚然,这几个太监都是祸害国家的蛀虫,但其实也有一些太监具备刚正不阿、忠君卫国的品格,甚至立下丰功伟绩而名扬千秋,明朝的“三保太监”郑和就是这样的一位大太监。

他出身于云南颇有声望的回族家庭,却阴差阳错被朱棣带到了北平,而后更是成为了一位航海家和外交家,他“七下西洋”的事迹也是流传至今。

那么,郑和究竟有何特殊的才能?才会使得朱棣如此重用?他在航海过程中又有着怎样的成就和发现呢?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郑和的故事。

“靖难之役”立功,受到朱棣重用

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此后他曾明令禁止宦官太监读书识字,更不让他们干涉政治。



因为在之前的大多数朝代中,都曾出现过太监专权的现象,不仅限制了皇帝的权力,还最终导致了朝代灭亡。

不过,这其中却存在一个漏洞,朱元璋虽然有这样的禁令,但还是有相当一部分的太监在幼年时接受过文化教育,而后才被送进宫内阉割,不违法却违规。

郑和入宫前的经历也大抵如此,据《古今识鉴》和《明史·郑和传》记载,郑和出生于云南的一个回族家庭,本名马和。

他们一家人都是虔诚的伊斯兰教教徒,其祖上三辈都曾出海前往伊斯兰教圣地麦加朝圣,并在元朝担任重要官职。

郑和,云南人。



马和受到祖辈的影响颇深,年幼时期的他就对于宗教和航海十分感兴趣,更想着有一天要去麦加朝圣。

在其母亲马氏的悉心教育下,马和还从小熟读四书五经,有着不俗的文学素养。

在洪武十四年时,明朝平定云南的战争爆发,元朝在云南的残存势力被消灭,马和的父亲也在战争中战死,马和被明军当做俘虏带到了南京。

在经历了残忍的“净身”手术后,他艰难地挺了过来,并以宦官侍童的身份跟随着蓝玉的军队出征。

到了19岁时,太监总管见马和相貌端正、行为得体,就派他到燕王府服侍燕王朱棣的日常起居。



来到燕王府后,马和结识了朱棣的谋士姚广孝,后者将马和视为学生,还教授他各种知识以及为官之道,马和受益匪浅并在此期间与朱棣建立了深厚的主仆关系。

初事燕王于藩邸。

马和随着朱棣南征北战,逐渐取得了朱棣的信任和重用。

时间来到建文元年,朱允炆为了集中皇权进行全方位削藩,诸多皇亲贵族被贬为平民,朱柏甚至愤怒之下举火自焚。

朱棣不满皇帝朱允炆的削藩政策,举兵发动“靖难之役”,自此北军与南军展开了近4年的战争,靖难第一年马和28岁,正值身强力壮的年纪。

在朱棣身边做事的十几年里,马和已经成为了成熟稳重的管事太监,深得赏识。

朱棣攻打朱允炆时,马和跟随在朱棣左右,为他出谋划策,甚至带兵冲陷敌阵。



比如在解围北平的战役中,朱棣与谋士分析战况后得出结论,若想以少胜多、破解围城,最好的方法就是派轻骑偷袭郑村坝的明军大营。

可是,在将领的人选上,众人却因为作战凶险默不作声,意思就是谁也不敢去冒险。在这样的情况下,马和来到燕王朱棣面前,声若洪钟地说道:

“王爷,我愿带八百精兵夜袭敌营。”

朱棣知道马和沉着冷静,就亲自拨给他八百精锐轻骑,并再三嘱咐他注意安全。

夜幕降临后马和拔出大刀,带领士兵向敌人兵营发起冲锋,明军被打得措手不及,一时间营地里喊叫冲杀声不绝于耳。



马和见敌人乱作一团,便下令放火给朱棣发信号,在远处埋伏的朱棣等人立刻前来支援,一举歼灭了明军主力。

经此一役南军损失了大量的精英将领和三万余人的士兵,士气低落、无心再战,一路向南溃逃。

朱棣则乘胜追击扭转了局势,此战为靖难之役第一大胜,北军以8万人击溃朱允炆40多万大军。庆功宴中,燕王朱棣赐予马和一把宝剑,并为他记了首功。

也正是因为如此,朱棣靖难之役成功并登基称帝后,第二年便以马和因在“靖难之役”中表现突出,给予他重大嘉奖,还特意赐“郑”姓给马和(纪念郑村坝之战)。

从此之后马和便改名为郑和,同时还被提拔为内官监太监,自此成为了明朝廷内地位最高的大太监之一。

从起兵有功。累擢太监。

功成名就的郑和并没有骄傲自满,他继续尽心尽责地协助明成祖治理明朝,朱棣还因郑和长相端正、谈吐不凡,多次委任郑和接待外邦使者。

不得不说,郑和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外交大使,频频在外交方面展现出自己的能力,为大明朝既赢得了外交也赢得了颜面,这才有了后来郑和七下西洋的美谈。

下西洋扬大邦威风

洪武年间,朱元璋为了防御海上的匪患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但在永乐年间朱棣一改朱元璋“海禁”的外交政策,开始谋求与周边国家友好来往。

鉴于明朝地大物博实力强大,类似古代朝鲜、日本和泰国等国都主动向明朝派遣使者交好。

据《明史》记载,在永乐元年到永乐三年之间,郑和曾多次以正使太监的身份出使泰国和日本等国。



航海和访问时期,郑和积累了丰富的航海和外交经验,他的船队在航海途中勘探、绘制了沿途的海路航道,为将来大规模远航出访做好了准备。

当然,他对于伊斯兰教和佛教的研究,也让郑和更好地与外邦人来往,对遥远的伊斯兰圣地向往。

永乐三年夏天,朱棣任命郑和为正使太监,令他率船队出访西洋诸国。

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

郑和率领两万人以上的官员、士兵,乘着浩大的船队自苏州内河泛海到福建沿岸,再从福建的港口启航开始了第一次远航访问。

郑和船队一路沿海向南,不久后就到了古代的越南,而后又向爪哇岛航行。



在爪哇岛访问时期,郑和的船队还不慎卷入当地西王与东王的战争,他谨慎地处理了此事,使得爪哇国对明朝感激有加。

接着郑和率船队经过了马来群岛附近的几个国家,然后驶入印度洋到达了印度附近的古里国,并受到了古里国国王的热情款待。

古里国民风淳朴自然景观有没,而后郑和就在此立碑撰文,将古里作为第一次下西洋的终点。

返航回国途中,郑和的船队再次经过马来群岛,在三佛齐王国内歼灭了海盗五千余人,并将海盗头目陈祖义带回国内受审。

永乐五年九月郑和带着船队顺利返回明朝,事后向朱棣汇报了这一路的发现和沿途各国的情况,还随船带回了各国的使节,明成祖十分高兴嘉奖了郑和。

帝大悦,爵赏有差。



半个月后朱棣令郑和再次带着船队将使节安全送回国家,同时为了能让更多国家派使节来明朝觐见,他还事先下令为郑和的船队造了一艘华丽的宝船。

休整了一个月后,郑和率领两万多人以及百艘船只,组成船队浩浩荡荡地驶入海洋,这就是郑和第二次下西洋。

永乐七年时,郑和第三次带队下西洋,路线与前两次基本一致。

到了第四次下西洋时,郑和带着船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他们经过了印度洋以及阿拉伯半岛,首次达到了东非的国家,这也是郑和航行最远的一次(也有说第七次最远)。

此后郑和又在永乐十四年和十九年出海远航,也就是第五、六次下西洋,虽然在路程上没能更远,但使得沿途的国家与明朝的联系更为紧密,贸易来往更为频繁。

来者日多。



可是,多次大规模的远航耗费巨大,而且船队每到一处都会送给当地国王金银珠宝,以展示明朝鼎盛的国力,这样一来朝廷内就出现了反对郑和下西洋的声音。

朱棣在位期间,他极其支持郑和的,原因之一是因为朱棣想要彰显明朝地位。

其二则是朱棣放心不下失踪的建文帝朱允炆,借着郑和下西洋顺便找寻线索,但后者即使是史书也难以启齿,基本都是一笔带过。

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

魂散异国他乡

永乐二十二年明成祖朱棣驾崩,郑和自此失去了最有力的支持者,大臣夏原吉的反对也让他的航海之旅就此暂停。

此后的八年间,郑和成为了南京城的守备太监,曾经随他叱咤西洋的军队也成为了驻守军队。



一名太监得以拥有军队并且留守陪都,对于他而言可谓是莫大的信任,可郑和还是更希望在航海中度过余生,因为他还有一个心愿未了,那就是有生之年去麦加朝圣。

趁着这段闲暇的时间,郑和整理了一批航海和宗教的书籍,一方面是记录自己六次下西洋的发现,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自己下一次下西洋做准备。

宣德五年夏原吉去世,朝中没有了人反对,明宣宗朱瞻基立刻重启了郑和的下西洋活动。

郑和终于迎来了第七次下西洋的机会,但这一年他已年近六旬,而且因十年的停歇原本乘风破浪的船只已经被海水腐蚀。

好在朱瞻基十分支持郑和,不仅拨款派人还赐封他为“三保太监”,明宣宗这么做也有一定的历史因素,因为海外诸国已经多年没有朝贡了,大明朝在海外的威名日益下滑。



出航之前,郑和筹款修建寺庙又重建天妃庙宇、祭祀天妃,这些活动结束之后,船队的船只也休整完毕,于是郑和下令趁着季风时节出海远航。

宣德六年十二月,郑和率领二万余人的船队驶离长乐五虎门,开启了他第七次下西洋的壮举。

虽然三保已经年迈,但却保持着不错的状态,还在春节时举办宴会与船员一同庆祝。

和、景弘复奉命历忽鲁谟斯等十七国而还。

兴奋之余,郑和也认真地履行着朝廷托付的任务,此次航行明朝廷的用意很明确,为的就是重新搭建明朝与西洋沿岸各国之间沟通的桥梁。

当时,郑和沿途先后造访了爪哇、满剌加、暹罗、苏门答刺等国,他还一路西行达到了非洲的最南端,中间为自己做了一件事情——步行到麦加朝拜。

事后,郑和带着主船队停留在了古里,等待其他船队一同回国。

就在郑和完成第七次下西洋即将回到明朝时,他因过度劳累病倒了,宣德八年三月中旬六十二岁的郑和病逝。

根据历史的记载,郑和被安葬在了古里国,这里是他第一次下西洋时的终点,机缘巧合之下也成为了他人生的终点,让人不得不感慨天道轮回。

总的来说,在郑和下西洋期间,中华文明得以与外邦文明深入交流,国家之间也有了沟通的渠道。

影响更为深远的是,郑和开辟了华夏民族全新的海上贸易路线,更为我国如今的“海上丝绸之路”奠定了历史基础。



其国去中国十万余里,民物咸若,熙皞同风,刻石于兹,永昭万世。

这是郑和到达古里是所立下的石碑,像这样的石碑他立了很多,见证了永乐一朝海洋外交的繁荣。

郑和的一生可谓是传奇,原本是元朝贵族后代的他,意外成为了明成祖朱棣的武装大太监。然而,后期他不仅帮助朱棣夺得皇位,还完成了“七下西洋”这一前无古人的壮举,让人衷心地佩服!

对于郑和,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呢?

参考文献:《明史.郑和传》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2

标签:麦加   爪哇   太监   伊斯兰教   明朝   西洋   燕王   船队   功勋   永乐   感慨   结局   国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