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和“三位一体”

义和团运动后,民族矛盾加深、社会矛盾激化。

中华大地出现两大变化。

一是清政府意识到民间反抗力量的巨大,专制统治不得不有所放松。

二是新型知识阶层营运而生,包括:教师、学生、留学生、技术员、医生、作者、记者、编辑、翻译、职员等等。

资产阶级革命派包括改良派的发展壮大,离不开新型的知识阶层。

没有新型知识阶层的出现,可能就没有后来的同盟会、辛亥革命。

国民党四大元老之一的蔡元培,在其中的作用非常重要。

蔡元培是绍兴人,进士出身。

在维新变法失败后,蔡元培对清政府失望至极。

于是辞去翰林院官职后,到上海南洋公学教书。

因为清政府想缓和矛盾,1901年将各省书院改为学堂。

这样就出现了很多公办私办学堂,取代了原来的私塾。

新式学校,不可能再用旧式的《四书》《五经》等教材。

必须要编制新式教材。

1902年,中国教育会在这种情况下由蔡元培倡导成立了。

蔡元培任事务长,教育会的一把手。

中国教育会的主要目的,就是为各学校制定统一的教材。

但绝不只是为了制定教材。

中国教育会的章程中说的很清楚:
“本会以教育男女青年,开发其智识而增进其国家观念,以为他日恢复国权之基础为目的。”

教育会中的激进分子则解释道:
“我辈欲造成共和的国民,必欲共和的教育;要共和的教育,所以先立共和的教育会。”

反清专制的态度,跃然显现。

1902年底,上海南洋公学的学生,因为无法忍受教员“自尊如帝天,视人如犬马”的专制顽固教育,发生了退学潮。

为了安顿退学的学生,中国教育会决定成立自己的学校。

中国教育会没钱办学校,又恰逢蔡元培长子夭折。

但蔡元培挥泪毅然踏上了去南京筹款办学的轮船。

爱国学社在上海南京路顺利成立,以灌输民主主义思想为已任。

中国教育会和爱国学社,仿照日本明治维新时的“军国民主义”,期望推动中国政治的变革。

蔡元培在爱国学社开学典礼上说:
“用吾理想普及全国,如神经系之遍布脑筋于全体国民!”

同年,中国教育会还创办了爱国女学校。

《苏报》原是一家日侨办的报纸,后被国人陈范收购。

陈范,当过清朝的县官,因不肯贿赂,被弹劾免职。

认清了清朝的丑陋面目后,陈范成为反清的急先锋。

南洋公学退学潮后,这家报纸的言论逐渐激进。

陈范也从维新保皇派逐渐转变为激进的革命派。

1903年初,《苏报》聘请蔡元培、吴稚晖等中国教育会主要人士开辟专栏、撰写自由民主的论说,革命排满的言论也跃然纸上。

从此,《苏报》成为中国教育会、爱国学社的喉舌。

中国教育会、爱国学社、《苏报》三位一体!

上海的中国教育会、爱国学社、《苏报》,日本东京的军国民教育会,成为1903年抗俄、抗法运动的指挥中心。

但蔡元培“三位一体”的影响远不仅于此,其影响颇为深远。

备注:军国民教育会即光复会的前身,光复会成立时的一把手,又是蔡元培。

本文由寂寞火炉原创,欢迎关注、点赞、评论。

蔡元培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3

标签:光复会   南洋   革命派   学潮   爱国   学社   军国   共和   激进   中国教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