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闯关东”

近期有教授提议为了振兴东北经济,号召全国各地再来一次“闯关东”。其实“闯关东”一词很多人都不陌生,这是清朝末年到民国这段期间,关内百姓大规模迁徙到关外地区居住和季节性打工的代名词。

其实,我们平时说的“闯关东”是狭义上的闯关东,广义上讲的话,清朝初期就已经有闯关东的现象存在了,当然规模比起清朝末年那次要小的多。


清朝末年是因为自然灾害,黄河四次改道,作为农业文明发达的中原地区,短短几十年经历了数次洪灾和干旱,很多老百姓所以不得不背井离乡去关外闯荡的。

那么清朝初期的“闯关东”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啊,早在明朝末年,关外就居住着不少汉族人,其中当时的辽宁省比较多。充足的人口可以给当时的明清战争提供一些兵源,当皇太极在崇德七年(1642年)建立八旗汉军的时候,汉八旗的军队人数已经达到了三万三千人(清军入关是1644年),而同期的蒙八旗主力也不过2万五千人左右(1635年),日本学者中山八郎记载的满八旗入关前约为五六万人,但是到了清军入关的时候清朝军队总人数达到了25万左右,军队人数增加的速度惊人,加上当时清朝官兵的骑射都很厉害,这也就难怪李自成的军队战不过清朝军队了。


言归正传,清军入关后,为了稳定满清的政权,大约90万人从关外迁入关内,所以就造成了关外的人口密度很低。有学者认为当时关外人口只有50万,甚至有人认为只有三十万人。即使算作50万人,居住在那么辽阔的土地上,也已经非常的地广人稀了。

所以到了顺治元年,清朝政府也看出关外的地广人稀的问题,为了巩固“龙兴之地”的繁荣,打算先从辽东地区开始发展农业,于是在顺治八年正式颁布了《辽东招民开垦条例》,鼓励关内移民到辽东地区开荒种植,发展农业。


为什么选择辽东地区呢?因为明清战争时期,辽东是主战场之一,战乱使得辽东地区人口大量外流,到处是断瓦残垣,一片凋零,有的县居然只剩了一千多人口。所以振兴辽东,在当时已经是迫在眉睫。

不久之后,从河北来的百姓开始迁往辽东地区,不久河南和山西的人,也源源不断的迁往关外,同时,山东人也横渡渤海海峡,进入辽东地区开始垦荒种植。当时被称为“移民实辽”。

值得注意的是,那时候的清政府觉得关内的百姓,是为满清的龙兴之地服务,所以也出了一些奖励制度来提高百姓们的积极性,不久后辽西地区也放开了,关外地区人口在快速增加的同时,也推动了辽东地区农业的发展。

到了康熙六年,即1667年,关内迁徙来的百姓人口,已经和原住民的人口数量相当了。其中山东迁徙过去的人口达到了十几万,定居在关外的河北的人则达到了六七万人,河南,山西和陕西都有不同数量的移民在关外定居下来。


遗憾的是,到了康熙八年(1668年),清政府取消了之前颁布的条例,原因很简单:汉人的人口迅速增加,对关外的旗人形成了巨大的冲击,旗人的一些习俗正在迅速汉化。清政府感觉到了关内移民威胁到了旗人的利益,于是在1668年对去往关外的陆上和海上通道实施了严格的封禁政策。

不久,清政府颁布新的条例,严禁关外汉人开采矿山,狩猎,放牧和打鱼等活动,被称为“四禁”。同时不允许旗人和汉人混居,汉人出关可以,但是不允许再入关。

如此看来,即使是比较开明的康熙皇帝,还是对汉人很防备的。他对于民族的融合,看起来非常抵触。

虽然当时的清政府关闭山海关和海上通道,但是并不能完全阻止关内移民移居到关外,并且在1860年之后,中原地区连续遭受自然灾害,闯关东的高峰终于来临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9

标签:中原地区   辽东   旗人   关内   关外   汉人   清朝   移民   人口   地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