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家长的高期望以及不正确的儿童观,导致了儿童的心理压力

近年来,心理健康问题不断受到人们的重视,有关幼儿的心理研究也不断涌现,然而在有关幼儿心理的研究中,却较少听到来自儿童的声音。

虽然“儿童视角”的研究也正处于火热之中,但是在幼儿心理领域更多的还是老师和家长的声音,众所周知,心理是一种主观的内在的东西,倘若失去了研究主体——儿童的声音,那么研究的结论也将不够真实、研究的建议也不够有针对性。

在查阅文献中发现,心理领域中的一大重要分支——“压力”在儿童阶段被普遍忽视,人们认为幼儿不存在压力可能更加重了幼儿压力,因此,研究从儿童视角出发,以儿童为研究对象,以幼儿对压力的认知、压力来源和应对策略为研究的主要内容,广泛倾听幼儿声音,探求幼儿最真实的看法和感受。

说起幼儿,大家总是想到天真浪漫、无忧无虑、活泼开朗这些美好的词句,许多家长的观念也总是相似的:小屁孩心都没发育全,哪里会有心事,每天就是吃吃喝喝,上幼儿园也是换个地方玩,怎么可能会有压力呢,有的最多也不过是不愿意上幼儿园的不高兴罢了。可是事实真是如此吗?

在我看来,幼儿的行为是幼儿心理的外显,幼儿诸多的行为问题揭示出了幼儿心理健康已经存在危机。

心理健康问题具有累积性的特征,童年早期所受到的心理挫伤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舒缓和解决的话,心理问题会不断积攒,问题程度也会逐渐加重,最终可能会导致一个人心理上的失调和异常,从而产生严重的心理疾病或者问题行为。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也指出,童年的心理创伤很可能会沉积到潜意识中,在成年后以某种形式显露出来。当然,童年期幼儿心理还具有可塑性的特征,在这一阶段的心理问题如果能得到及时的关注和治疗,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而关注幼儿童年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非常重要且必要的。

但在实际中教师和家长都更为关注健康的另一大范畴,即身体健康,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幼儿的心理健康。同时,当今时代“内卷”现象严重,且这一现象有在学前教育阶段散播开的倾向,还未上小学的幼儿就已然被焦虑的父母拉着到处上补习班、兴趣班,导致幼儿的压力无形之中又增添了不少。父母焦虑的同时却忽视了幼儿的压力问题,脆弱的幼儿可能承担着他们不可承受之重。

研究中,幼儿心理压力是指幼儿主体在面对某种情景或者某种事件应对存在困难或者不可控制,从而产生了各种伤心、难过、害怕、担忧等负面情绪,这些负面情绪给幼儿内心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有关幼儿心理压力的研究有很大一部分是与幼小衔接有关。例如,刘洁红通过对随机选取的来自三所不同性质幼儿园的名幼儿进行半结构式的访谈,询问他们在幼小衔接中感受到的压力,结果发现,绝大多数幼儿都存在心理压力,仅名幼儿没有提及自己的心理压力。

通过对访谈字稿的分析,总结归纳出了幼儿的主要心理压力源和次要心理压力源,同时也分析了不同性质幼儿园的幼儿在衔接中心理压力的共性与差异。蒋叶晨等学者通过文献的收集以及对园长、教师、家长、幼儿进行访谈制定幼小衔接阶段幼儿心理压力量表,以此作为工具评价幼小衔接中幼儿的心理压力状况。

王玉梅简单陈述了幼小衔接时期幼儿存在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并站在教师的角度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许多学者探讨了幼儿心理压力的来源。例如,石美红对名大班幼儿家长发放问卷和对名大班幼儿进行开放式访谈,试图从两个视角中深入挖掘幼儿心理压力的可能来源以及对两个视角差异进行对比分析。

张璐琳指出幼儿的六大主要心理压力源和面对心理压力的四种表现,并且基于压力源和表现的分析提出了应对策略。还有一些其他的研究。例如,埃尔坎德认为违背或者超越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的教育会导致儿童产生心理压力。

他提出的著名的“儿童压力说”理论,基于了美国儿童的发展实际与心理理论,分析了儿童压力的来源、压力的危害以及缓解儿童压力的策略。袁军荣对名幼儿与名幼儿教师进行访谈,来了解幼儿的在园压力情况。

结果发现,幼儿在园期间会承受一定的压力,但这些压力程度较轻,幼儿与幼儿教师在压力源的认识上较为一致。邢蓉创设了两种典型的压力情景,通过实验探究幼儿面对不同压力情景的策略。

李江雪研究幼儿心理压力现状及与行为问题、家庭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超过一半的幼儿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压力,压力较大的孩子占%,幼儿的心理压力与性别无关,但与年龄和入托性质等因素存在关系,幼儿心理压力与问题行为和家庭生态环境都存在一定的关系。

埃尔坎德针对美国儿童从父母、学校和媒体三个方面深入细致的分析了儿童压力的来源。在父母方面,父母通常把儿童看作是自己的复制品、地位的象征合作的伙伴、心理的医生,正是家长的高期望以及不正确的儿童观,导致了儿童的心理压力。

在学校方面,当时的美国儿童正经历违背他们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项目,人们为儿童选择的错误的教育给孩子带来了心理上的压力。在媒体方面,科技让儿童在学习上有了紧迫感,催促着他们快、更快。看起来的学习了很多与并没有真正理解的内在差异让孩子承受了许多难以言喻的压力。

[袁军荣认为幼儿压力的主要压力来源于家庭,包括养育者的教养方式、家庭结构以及家庭成员关系等等,其次是来自于自然和社会的压力,包括灾难、媒体、学校的影响,还有来源于教师、来源于同伴的压力,最后就是来源于幼儿自身的压力,幼儿的自我意识在幼儿期不断地发展,认识到自己与同伴的不同,但倘若发现自己不如同伴时,压力也就产生了。

杜静、白英等通过观察和访谈总结出幼小衔接中的幼儿的心理压力源主要有六个,分别是:学业压力源、规则压力源、教师压力源、同伴压力源、环境压力源、家长压力源和其他压力源。张菊芳、武建芬认为-岁幼儿心理压力主要来源与父母、教师与保育员、教学、环境适应与社会文化、同伴关系以及生理六个方面。赵静、袁爱玲对可能会使儿童产生心理压力的压力源进行划分,分为生理上的、心理上的、情景上的、社会文化、人际关系五类。何亚柳通过调查研究得出幼儿的心理压力源的比例从高到低依次为:父母、同伴、社会、学业、其他、自己、幼儿园日常生活和教师。

绝大多数学者都是从教育者或者养育者的角度提出帮助幼儿应对心理压力的策略。例如:埃尔坎德为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有助于缓解儿童成长压力的两条具体策略。

首先,他认为要为儿童做出健康的教育选择,选择那些对儿童成长有益的教育项目和方法;其次,要重视游戏的作用,游戏是缓解压力的重要途径,教师和家长都要善于去利用游戏的价值。

袁军荣学者从父母、教师的角度提出了幼儿减压的策略,他认为父母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压力观;通过家园合作共同为幼儿营造一个适宜的物理、心理环境;父母要重视引导幼儿正确对待媒体,减少幼儿遭受来自媒体的压力;教师可以教授幼儿减压的技巧,帮助幼儿学习如何自我减压。赵静、袁爱玲学者认为儿童年龄太小,不太能靠自己去调节心理压力,需要父母、师长的帮助。

首先,父母师长要洞悉儿童压力反应的各种表现,了解引起心理压力的事件。其次,帮助儿童养成良好的性格,提高适应能力。最后就是减少可能对儿童产生过重压力的外界因素。也有少部分学者探讨了幼儿面对心理压力的策略。例如,邢蓉学者探讨的是不同压力情景下幼儿的应对策略,研究结果表明幼儿多是采用积极活动策略,并且策略的选择与性格、气质和年龄等都有关系。

我国对于幼儿心理压力的应对策略研究很多都是从教师和家长的角度提出的,研究者们大多认为幼儿自身是没有调节和应对的能力,需要借助成人的帮助。但我并不认同此观点,我认为孩子在面对这些压力时会有一些自己的反应,无论在这些反应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都可以称为幼儿的应对。

先前分析幼儿心理压力认知时不难看出幼儿总是用自己生活中经历过的具体的事件来描述概念,即将抽象概念具体化。

例如Q说压力时联想到自己帮妈妈搬家、搬椅子的时候;D则将压力联想到跳舞时练小飞机,老师教踩下去的时候等等。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大班幼儿目前正处于前运算阶段,该阶段儿童的认知模式正逐渐内化而形成表象或形象思维,在幼儿园日常教学中也经常可以看到幼儿们使用表象符号等来表征外界事物,例如幼儿们普遍认为男孩子有力量,女孩子更细心;在绘画时,幼儿们会用线条来代表看不见摸不着的风;在播报天气时,幼儿们用太阳表示天气晴朗等等。

皮亚杰也指出该阶段幼儿认知的主要特点之一就是相对具体性,即幼儿的思维离不开表象,他们目前还不具备逻辑运算思维。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5

标签:家长   儿童   幼小   同伴   幼儿   父母   策略   压力   教师   心理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