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国强兵,浅论商鞅变法前后秦国的变化

如果您喜欢这篇作品,欢迎点击右上方“关注”。感谢您的鼓励与支持,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


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开展不同程度的变法,它们的主要目的都是一致的,即实现富国强兵,最终并吞其他各国,成为完成统一的王者。

这一时期出名的变法活动有很多,不得不提的便是名气最大的商鞅变法。

大家都知道,商鞅变法是秦国由弱变强的转折点,今天就让我们来探讨一下变法前后秦国具体的变化。

一、 国力变化——军队方面

先来看秦国军队方面的变化。进入战国初年的秦国,从秦厉共公开始直到秦献公继位前,经历了近百年的内乱。

这一时期君主继承不稳,群臣乖乱,统治者上层混乱,自然无法持续有效地治理国家,秦国的国力被极大削弱。

接下来,我们从公元前389年发生的秦魏阴晋之战,来看一下当时秦国的军事实力。

周安王十三年(公元前389年),由于秦国久久从魏国手中抢不回被夺取的河西之地,秦惠公决定殊死一搏,他下令在全国招募约五十万丁壮参军,向东进攻,夺回河西。

与此同时,魏国派出士兵五万迎战,单从数量上来看,秦军占据了绝对优势,其军队的数量约为魏军的十倍,似乎秦国的胜利已为定局。

但事实却并非如此,接下来就让我们稍作分析。

首先,秦国的五十万大军多为临时招募的农民,他们平时没有接受过专业的训练,并不具备专业的军人素养,在战场上面对职业兵士,很容易被击溃。

再来看魏国,魏国虽只有五万士兵,但他们是吴起通过武卒制选拔出来的精英。

他们本就具备高于常人的体能和军事技术,被选拔出来后接受专业训练,而且各自在其擅长的分队中,可谓人尽其用。

其次,秦国士兵出战并不能获取与自身相关的实际利益。战争胜利彰显的是国家的荣耀,但在战场上很可能有丢掉性命的风险,当时出战的士兵怕是不可能豁出性命与魏军拼搏。

而当时的魏国,战场上建立功勋,战后是可以得到实际性封赏的,而且吴起在军中积极宣传立功荣耀的思想,士兵们都有着昂扬的斗志,在战场上自然更加勇猛。

再次,魏国当时的出战将领是精于兵法的吴起,他能够根据具体的战争形势制定应对之策,可以准确把握敌方劣势所在,攻其要害。

而当时秦国并未派出能与吴起相匹敌的军事将领,自然难在战场上招架住。

虽然具体的战争情形我们已不得而知,但战场上秦军阵型一被冲破便溃散的情形还是可以想象到的。

通过以上简要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秦败魏胜着实在情理之中。

商鞅变法的首要目的是富国强兵,面对秦国兵力较弱,他采取了系列措施。比如彻底废除世卿世禄制,推行军功爵制。

按照军功大小分为二十等爵,授予相应的爵位、田宅等,激发子民在战场上杀敌立功的欲望。

此外,还在社会上培养“勇于公斗,怯于私斗”的风气,激发全民的战斗力。

士兵的素质提上去了,再配备精良的兵器、招募杰出将领,自然兵强马壮。

经过变法后的秦国军队,一改之前在战场上接连溃退的羸弱现象。

在对外作战中,十分勇猛,颇有当年秦穆公治理时的雄姿,令之前看不起秦国的其他国家开始重新审视强秦,不敢再轻易对秦发动军事进攻。

秦国的军队也凭借自身的勇猛和常胜的战绩,被时人称作虎狼之师。

从这一称呼中,我们足以看出商鞅变法后秦国军队实力的显著变化。

二、 国力变化——经济方面

在战争年代,一场战争的胜利不仅取决于军队的强弱,是否有深厚的经济支撑也是起着决定作用的。

变法前的秦国,经济虽然不是特别弱,但与变法后魏国的经济实力相比还是相差甚远的。

在与魏的作战中,秦国也深深地感受到了敌国雄厚的经济实力,在感受到压力的同时,经济方面的改革也被提上日程。

商鞅首先彻底废除了旧的奴隶主贵族制度下的经济基础——井田制,通过国家法令的形式,在全国范围内确定农民对于耕种土地的使用权。

自耕农在耕地上的产出除了交纳租赋外,其余全归己有,这就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

此后,秦国的耕地数大大增加,粮食产量也提高了,人民的经济状况有所改善,国家的财政收入也大大增加了。

此外商鞅还在全国推行小家庭政策。颁布“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的禁令,也就是说平民百姓家有两个以上的男丁,就要分开立户,不然政府会加倍征收赋税。

此举既促进了秦国的人口增殖,有利于产出更多的劳动力,进一步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革除了秦国落后的习俗,更容易与中原诸国相融合。

经过变法后,秦国的经济实力得到了快速增长。秦惠王时来秦游说自己连横之策的苏秦对当时秦国的盛况有所描述。

他指出,秦国田地肥美,百姓殷实富足,国有“战车万乘”,士兵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称秦国为天下雄国。

此番言语虽颇多溢美之词,但足以反映出商鞅变法后秦国雄厚的经济实力。

在此要说明的是,此时的秦国虽较之前强盛的多,但尚不具备吞并六国的能力,还需要进一步发展。

正如秦惠王拒绝苏秦连横之策所说的那样:“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秦惠王能够清楚地认知当时秦国所处的境地,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也正是因为后面几代秦王的能力都比较强,他们才能够很好地继承先王未竟的事业,最终统一天下。

三、 战国各国中地位的变化

一个国家实力的强弱,直接决定了它在外部环境中的地位。变法前的秦国由于内乱,国家实力受到了极大的削弱,在各国中的地位直线下降,这在战争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当时秦国的对外情况,也能够从中感受出为何秦孝公如此坚定地支持变法。

战国初期,魏国首先开展变法,成功后的魏国国势强盛,在对外扩张中将秦国放到了首要位置。

秦灵公六年(公元前419年),魏国开始了西进行动,准备在少梁筑城,将之作为攻秦的军事据点。

秦国自然通晓魏国的意图,派兵击之,具体的战争经过我们已不得而知,最终结果为魏国在少梁筑城成功。

在经过系列准备后,魏国的军队已经集结完毕,粮草也已供应完毕,接下来就是对秦开战了。

公元前413年,魏国向秦发起进攻,一直打到了郑地附近,深入秦国腹地,大败秦军。公元前412年,魏国派公子击围攻秦国繁庞并占领该地;

公元前409年,魏军再次发动进攻,夺下临晋、元里二邑并建筑城池;公元前408年,魏军又夺下雒阴、合阳两座城池。至此魏国完全占有河西之地。

再来看此时的秦国,被魏军打的节节败退,一直退守至洛河,在洛河沿岸修筑防御工事。

后来的秦国为了夺回河西之地,与魏在阴晋大战,结果被魏军以少胜多,留下奇耻大辱。

阴晋之战后的秦国彻底处于“诸侯卑秦”的地位,被其他各国所轻视,他们不与秦盟交,将秦视为夷狄之国。

就连日益衰微的周王室都不将秦放在眼里,可见当时秦国的地位是多么的屈辱。

但是经过商鞅变法后的秦国已经完全不同于往日,此时的秦国国富兵强,跃居战国数一数二的强国。当然彰显国力最直接的方式便是战争。

秦孝公二十二年,商鞅率兵攻魏,智擒魏公子卬,这对于秦魏战争中基本都处于优势的魏国而言,无疑是耻辱,反之秦国洗刷了多年的耻辱。

这也昭告天下,秦国不再是以前那个被打的接连败退的弱国了。

秦惠王即新君位时,楚国、韩国、赵国等派人来朝,周天子遣人来贺,秦惠王四年的时候还派人致胙,足以彰显秦国在各国中地位的提升。

此后的秦国在几代优秀秦王的带领下,逐步蚕食他国国土,秦国的将士们在战场上尽展勇猛之姿,令各国闻风丧胆。这些与商鞅成功且彻底的变法是分不开的。

结语:

本文只是选取了几个方面来介绍商鞅变法前后秦国的变化,其实还有许多其他方面的变化。比如秦人适应并将遵守法令成为习惯、文明程度提高、新的中央集权制建立等等。

商鞅虽然最后车裂身死,悲惨的结局令人惋惜,但他的功绩却被继承了下来,渗透到了所有秦人的骨子里。在经过数代秦人的不懈努力,至秦王政时,终于实现了吞灭六国,一统天下的宏愿。

参考资料:

《史记·秦本纪》《史记·魏世家》《战国策·卷三》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3

标签:秦国   苏秦   连横   魏国   秦王   河西   富国强兵   公元前   军队   地位   战争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